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8.3 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你將目睹的歷史事件是( ) A.火燒圓明園 B.公車上書 C.譚嗣同殉難 D.八國聯軍侵華 2. “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購船置械,可謂之變器,不可謂之變事;設郵使,開礦務,可謂之變事,而不可謂之變政。”持此觀點的人是( ) A.洪秀全 B.康有為 C.林則徐 D.李鴻章 3. 甲午中日戰爭后,梁啟超發表了《變法通議》,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原富》。這反映當時的時代主題是( ) A.?中體西用???????B.?救亡圖存??????????????????????????? C.?民主共和????????D.?聯共抗日 4. 在1895年到1898年間,康有為多次上書光緒帝。這一時期康有為上書的主題應是( ) A.嚴厲禁煙,抵御外侮 B.維新變法、救亡圖存 C.師夷長技、自強求富 D.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5. “人人封章,得直達于上。舉國鼓舞歡蹈,爭求上書,民間疾苦,悉達天聽。”這是戊戌變法哪一政策的結果( ) A.改革機構,開放言論 B.興辦企業,獎勵發明 C.廢除科舉,開辦新式學堂 D.更新裝備,訓練新軍 6. 在一群讀書人的呼吁下,“不甘作亡國之君”力行變革的清帝是( ) A.?宣統帝???????B.?光緒帝???????????????????????????????? C.?咸豐帝??????D.?道光帝 7. 1898年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實行變法的清朝皇帝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緒帝 D.宣統帝 8. “那是一個風云激蕩的世紀。世紀末的那個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熱鬧起來。幾個讀書人呼號:‘變亦變,不變亦變’。”在讀書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國之君”,實行變法。其具體措施有( ) A.廢除科舉制 B.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C.創辦福州船政局 D.頒布剪辮法令 9. 在維新變法中慷慨就義,為變法獻身的是( ) A.?譚嗣同????????B.?康有為???????????????????????????????? C.?梁啟超????????D.?光緒帝 10.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失敗。下列關于戊戌變法的影響,說法正確的有( ) ①它加快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具有進步意義 ③它對中國社會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敗,促使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由革命轉向了改良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有學者這樣評述:“戊戌變法運動是近代中國新生的資產階級的首次登臺表演,雖然結局慘烈,卻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具有堪稱劃時代的意義。”這里的“劃時代的意義”主要是指( )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C.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D.中國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2. 1882年10月24日,順天鄉試剛剛發榜,次日凌晨,印著中榜者名單的《申報》就出現在江蘇、安徽、浙江的各售報點,這期報紙大為暢銷。這反映了( ) A.思想觀念解放 B.大眾報業發展 C.鐵路交通發達 D.輪船航運繁榮 13. 如圖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出版機構的標志。該出版機構創辦于( ) A.洋務運動時期 B.維新運動時期 C.辛亥革命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 14. 下列維新變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和西方科學技術傳播的是( ) A.訓練新式軍隊 B.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 C.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D.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15. 周恩來在江蘇淮安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里他“三歲從訇教”“五歲入家塾”,1913年考入天津南開學校,1917年赴日本留學。周恩來為什么沒成為舉人、進士而成了留學生(??? ) A.?青年時期他生活在國外,沒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 B.?清政府不允許革命黨人參加科舉考試 C.?在他童年的時候,科舉制度就被廢除了 D.?清政府規定凡是出國人員一律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二、非選擇題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上圖是戊戌變法運動的領導人______、______。 材料二 戊戌變法主要內容 類別 頒布的新法 政治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員,任用維新人士 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思想 文化 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2)根據材料二中頒布的新法,分析這次變法的歷史意義。 (3)這次變法的結果如何?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圖(a)]千余名為求官而來的“三分鐘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劇面前,以“成事不說”為由紛紛散去。但是,他們共同簽名的激揚文字卻流傳甚廣,以至成為一場“現代化”運動的先聲。[圖(b)]在“憂時七上皇帝書”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時的年輕國君在頤和園行宮(而非紫禁城內正式議政的勤政殿)與一位“秀才”共商國是。[圖(c)]但是,這場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現代化”運動,卻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場上畫上了“休止符”…… (1)圖(a)所指的歷史事件是什么?有何影響? (2)指出圖(b)中兩位歷史人物分別是誰。 (3)這場“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現代化’運動”失敗的標志是什么? (4)圖(c)反映的是誰英勇就義的情景?為什么他說自己 “死得其所”?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么精神? (5)這場運動的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 材料二 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敘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麥的一段話:“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游歐洲者討論學業,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船炮之利,其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據以上材料,你認為李鴻章和梁啟超對中國貧窮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材料三 譚嗣同臨刑前的壯語 (2)“有心殺賊”中的“賊”指的是誰?為什么“無力回天”? (3)“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現出什么精神? 材料四 “君權日益尊,民權日益衰,為中國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國者,必曰興民權。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梁啟超《變法通議》 (4)根據材料四所述,梁啟超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應該作出怎樣的改變?在戊戌變法的內容中,哪些措施順應了梁啟超關于“開學校”“變科舉”的要求和主張? 材料五 維新運動只是少數人的運動。他們不僅不接近廣大的勞動群眾而且與廣大勞動群眾對立,得不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只依靠這樣一個無權無力的皇帝(光緒帝)下命令,其失敗是必然的。 ——摘編自榮孟源《中國近百年革命史略》 (5)根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為什么說維新運動“其失敗是必然的”?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BBBA 6-10BCBAB 11-15CBBBC 二、非選擇題 16. (1)康有為;梁啟超 (2有利于資產階級參與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傳播資產階級思想。 主要原因: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破壞;袁世凱的告密;維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 (3)結果:失敗。 17. (1)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2)康有為和光緒帝。 (3)戊戌政變。譚嗣同。 (4)他為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說自己“死得其所”。我們應該學習他為了民族的振興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 (5)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18. (1)李鴻章認為國家的貧窮和落后是因為科學技術不及西方;梁啟超則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 “賊”指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派以及侵華列強。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和個人力量的弱小。 (3)彰顯出強烈的愛國思想和為追求理想勇于犧牲自己的精神。 (4)興民權、育人才、開學校、變科舉、變官制這幾個方面。 措施: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等。 (5)維新運動得不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只依靠一個無權無力的皇帝,封建頑固勢力強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