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彼挥媯€人得失,上書皇帝,嚴禁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110多萬千克鴉片。“他”是( ) A.林則徐 B.關天培 C.左宗棠 D.鄧世昌 2. 《這才是晚清》中記述:“歷史不因大清帝國的孤傲和拒絕改變進程,鴉片戰爭使中國遭遇千年未遇的大變局。”“大變局”是指( )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中國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3. 下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目錄,根據內容判斷其單元主題應是( ) A.近代化的探索 B.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C.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4. 某歷史學習小組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把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林則徐虎門銷煙、鄧世昌以身殉國的資料歸納在一起,他們確立的研究主題是( ) A.抗擊侵略 B.對外交往 C.民族關系 D.科技創新 5. 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促成中日沖突,實為當前之急務,為實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边@句話最能說明( ) A.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蓄意挑起 B.中國力避沖突,避戰保船 C.中國是日本占領朝鮮的障礙 D.日本獨吞朝鮮后入侵中國 6. 近代,中國人進入日本在蘇州開設的工廠里做工,這種現象最早可能發生在( ) A.《南京條約》簽訂后 B.第二次鴉片戰爭后 C.《馬關條約》簽訂后 D.《璦琿條約》簽訂后 7. “義和團,起山東,不到三月遍地紅。”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的腐敗 B.帝國主義侵略日益加深 C.貪官惡霸橫行鄉里 D.貧苦農民富有斗爭精神 8. 鴉片戰爭以來,不平等條約多以割地、賠款、開埠通商為基本內容,而《辛丑條約》卻不再有割地、開埠等,雖有賠款,也并非列強的主要目的所在。這一變化( ) A.說明中國已被列強瓜分完畢 B.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 C.反映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D.說明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的轉變 9. 有學者評論近代某條約:“一個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國家,防務上卻門戶洞開,且已幾乎無法實現今日所謂‘軍事現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輿論的持續主題。而巨額的賠款,不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價,也為此后一系列內政改革的艱困埋下了伏筆。”該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10. 下面四個選項是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創辦的一些工業企業,其中體現“自強”口號的是( ) A.江南制造總局 B.湖北織布局 C.漢陽鐵廠 D.輪船招商局 11. 美麗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陜甘總督認為國家領土“尺寸不可讓人”,堅決主張收復新疆。材料中的“陜甘總督”指的是( ) A.張之洞 B.左宗棠 C.林則徐 D.曾國藩 12. “有希望革新這古老帝國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館?!敝袊巴酿^”最早出現于( ) A.洋務運動期間 B.百日維新期間 C.辛亥革命期間 D.民國建立初期 13. 戊戌變法期間,湖南《湘報》發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來參詳,中國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渾圓物,誰是中央誰四旁?”這首詩歌所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勸導國人( ) A.放棄“天朝”觀念 B.學習西方技術 C.擁護民主共和 D.反抗列強侵略 14. 1895年,一群讀書人發起了“公車上書”。下列戊戌變法的內容中,與讀書人密切相關的措施是( ) A.提倡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 B.改革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 C.廣開言路,裁撤冗官,精簡機構 D.訓練新式軍隊 15. 如圖是山西舉人劉大鵬在光緒三十一年(注:光緒元年為1875年)某天的日記,其中部分字跡印刷不清。這部分字跡應是( ) A.興辦洋務 B.興辦學堂 C.停止科考 D.結束帝制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可惜道光、咸豐年間的人沒有領受軍事失敗的教訓,戰后與戰前完全一樣,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然后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非學西洋不可。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南京條約》簽訂后,西方資產階級興奮得“好像全都發了瘋似的”,……但沒過多久,英國下院一個調查中英貿易狀況的委員會的報告承認:“近年來同這個國家的貿易處于十分不能令人滿意的狀態?!?846年以后,英國對華的商品輸出開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萬英鎊左右。西方資產階級又把商品滯銷的原因歸咎于中國的門戶開放不夠。 ——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 (1)據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傷”是什么。 (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針對商品滯銷的原因,英國采取的對策。 (3)據材料、問題和所學知識,概括上述事件間的聯系。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在圖一條約中被強行割占的領土是哪里?圖一條約的簽訂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樣的嚴重危害? (2)在圖二條約中,日本提出的什么要求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圖二條約簽訂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其中美國的侵華政策是什么? (3)圖三條約中,哪一條表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給中國造成什么影響? 材料二 鴉片戰爭結束不到十年,一場席卷半個中國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它建立起與清廷對峙的政權,前后持續14年之久,達到了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高峰。 ——摘自中華書局《中國歷史》 材料三 戊戌變法的帷幕落下沒多久,中國又掀起了一場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帝風暴——義和團運動。英國人赫德評價道:“這是一個純粹愛國主義的自發自愿的運動……” ——摘自中華書局《中國歷史》 (4)材料二中的這場“農民起義”遇到了以往農民起義沒有遇到過的什么新情況?根據材料三概述義和團運動的性質。 (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一個鮮明的主題。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tǐnɡ)以撻(tà)堅甲利兵乎? ——光緒帝“明定國是”詔書 (1)根據材料一,說說光緒帝為什么決心變法維新。 材料二 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 (2)結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內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傳播。 材料三 《劍橋中國晚清史》:“盡管維新運動沒能達到它的政治目標。但它所引起的思想變化卻對中國的社會和文化有著長期的和全國規模的影響。” (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維新變法運動的積極作用有哪些。 材料四 “伯兄(康有為)規模太廣,包攬太多,舉行太大,同志太孤,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康廣仁 (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ACAA 6-10CBDDA 11-15BAABC 二、非選擇題 16. (1)不知道軍事失敗的原因,不力圖改革。 (2)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3)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17. (1)香港島。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伴T戶開放”政策。 (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自發的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5)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 18. (1)中國當時正被列強“瓜分”,國力衰弱,面臨亡國的嚴重危機,光緒皇帝也將是亡國之君。所以他痛下決心,實行變法。 (2)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等。 (3)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4)失敗原因: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維新派力量弱小,又沒能發動群眾,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頑固派勢力過于強大;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