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第一次工業革命先從棉紡織業開始,這主要得益于該行業( ) A.海內外市場廣闊 B.采用雇傭方式經營 C.勞動力資源充足 D.使用機器進行生產 2. 準確的講,工廠里機器轟鳴、江河中輪船在航行、鐵路上火車在奔跑的情景發生在(????? ) A文藝復興后 ? B新航路開辟后 C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 D第一次工業革命后 3. 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一方面,有貴族宮殿式的莊園生活;另一方面,則是農人破敗的茅屋草舍。一方面,是工廠主舒適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則是失業工人絕望的生存掙扎。這一時期英國著名的保守黨首相迪斯雷利曾把英國說成是一個“兩個民族”的國家。材料主要說明( ) A.工業化帶來了一定的社會危機 B.英國的工業化是失敗的 C.英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 D.英國的經濟政策不再適應經濟發展 4. 19世紀研究資本主義的思想家中,最為杰出的是 ( ) ①華盛頓 ②馬克思 ③克倫威爾 ④恩格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 小明十分想知道1991年發行的這枚郵票到底是紀念哪一運動的,可它左上角殘缺了,只能模糊看到“一百二十周年”“1871-1991”“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等字樣。請你告訴小明這一運動指的是( ) A.攻占巴士底獄 B.拿破侖對外戰爭 C.法國大革命 D.巴黎公社 6. 如果以“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你會發現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具有鮮明的特點。其特點之一表現為( ) A.南北聯合,協同作戰 B.由封建王公領導 C.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 D.建立了統一的國家 7. “去吧,女王,印度人民感恩戴德……啊!章西女王,你打得英勇頑強。”人們歌頌章西女王是因為她帶領人民反抗( ) A.西班牙的殖民統治 B.法國的殖民統治 C.葡萄牙的殖民統治 D.英國的殖民統治 8. 南北戰爭爆發后,林肯在給記者的公開信中說:“我在這場戰斗中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如果無須解放任何一個奴隸便能拯救聯邦,我愿意那樣做;如果必須解放一部分便能拯救聯邦,我也愿意那樣做。”信中表明林肯政府的首要任務是( ) A.解放黑人奴隸 B.維護國家統一 C.維持聯邦現狀 D.保留奴隸制度 9. 馬克思說:“南北之間的矛盾不是別的,而是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斗爭。”仔細觀察下圖,美國南北矛盾的焦點是( ) A.國內市場問題 B.關稅問題 C.奴隸制存廢問題 D.生產原料問題 10. 1693年,沙皇彼得一世立志要使俄國面向西方,成為海上強國,之后進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有( ) A.鼓勵商品進口 B.推廣平民教育 C.廢除農奴制度 D.創建新式常備軍 11. 19世紀70年代,日本通過“開發國民多數之智德良能,進入文明開化之域”,實現了國家富強。據此推知,明治政府( ) A.重視教育 B.廢藩置縣 C.實行征兵制 D.允許土地買賣 12. 抓住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學習歷史的一項要求。19世紀中后期,美國、俄國和日本三個國家的發展反映了當時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個時代特征。下列選項最能體現這一時代特征的是( ) A.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B.無產階級斗爭的加強 C.改革促進經濟的繁榮 D.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和擴大 13. “電工技術革命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而電的利用為我們開辟一條道路。”人類由此進入( ) A.蒸汽時代 B.電氣時代 C.信息時代 D.網絡時代 14. 下表反映了1880—1920年世界石油產量的變化。對這一變化的出現產生了直接影響的是( ) A.蒸汽機的改良 B.火車的誕生 C.內燃機的應用 D.電燈的發明 15. 19世紀中期,歐洲一部分女權主義者提出改革服裝的倡議,并設計試穿了短裙和女式長褲,女工的服裝有所簡化。出現這一服裝改革潮流的根源是( ) A.工業化使大量婦女參加工作 B.民主運動的推動 C.社會審美觀的改變 D.婦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資產階級創造了偉大的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同時也生產了自己的掘墓人——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受資產階級剝削,生活極端貧困,處于社會最下層,是最革命的階級;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無產階級最堅決、最先進的部分是共產黨,共產黨人的任務是領導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 材料二 公民們,你們的公社已經成立了。 ——《公社第一次宣言》1871年3月 材料三 巴黎公社失敗后不久,公社領導人之一的歐仁·鮑狄埃創作了這首歌的歌詞。后來,經工人作曲家狄蓋特譜曲后,這首歌在全世界傳唱開來。 (1)材料一摘自哪一文件?這部文獻的發表有何歷史性意義? (2)材料二“公社”指什么?公社的建立在國際工人運動史上有何地位? (3)材料三中“這首歌”指什么?這首歌有什么影響? (4)結合上述材料,你認為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要取得勝利,必須要具備哪些條件? 17. 革命或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兩種重要方式。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路易(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援助美國并非他熱愛民主起義,而是由于他畏懼且憎恨英國。他幫助美國,支持自由事業,可這卻成為壓倒法國的最后一塊巨石,法國已徹底倒閉了。 ——海斯、穆恩、韋蘭《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09年2月12日,奧巴馬參加林肯誕辰200周年紀念活動,并表示他特別感激林肯,因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為美國的第一任黑人總統。 ——中國網援引英國廣播公司報道 材料三 俄國1861年改革后,一位官員說:“人民挺起腰桿來了,樣子變了;言論談吐,一切都變了。”列寧則指出:“臭名遠揚的‘解放’是對農民的無恥掠奪。” 材料四 ……日本的新統治者致力于日本社會的轉型,以獲得同外國勢力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平等地位。……變革使日本成為東亞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強國。……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標是強化中央集權…… ——摘自杰里·齊格勒《新全球史》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何說美國的獨立戰爭是一次“民主起義”?請從政治和經濟兩個角度分析18世紀后半期英國被法國“畏懼且憎恨”的原因。 (2)材料二中,奧巴馬特別感激林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依據俄國1861年改革的有關內容,分別指出材料三中兩種認識的基本依據。 (4)材料四中“變革”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為了實現“首要目標”,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5)美、日兩國的崛起之路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什么啟示?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無論就其深度還是廣度而言,第二次工業革命都遠遠超過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深度而言,第二次工業革命是19世紀的電磁學和熱力學這兩門新興科學物化的技術成果;就廣度而言,第二次工業革命遍及一切與功、電、磁、熱、光相關的技術領域。時至今日,人們仍然時時刻刻地直接感受著它所帶來的恩惠。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世界歷史》 材料二 科學在鑄造世界的未來上能起決定性的作用……沒有科學,現代工業國家就一點也不能存在……一個國家若不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資源來推進科學,并推廣科學的運用,它就不能長久繼續存在。 ——英國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就其深度與廣度而言超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具體表現。結合所學知識,任舉一例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至今給我們帶來的“恩惠”。 (2)根據材料二,概括說明科學的作用。 材料三 近代城市人口的變遷(單位:萬人) (3)分析材料一表格中的數據,近代城市人口的變遷有何共性?試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材料四 《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材料五 1835年,托克維爾這樣描述曼徹斯特:“從這污穢的陰溝里泛出了人類最偉大的工業溪流,肥沃了整個世界;從這骯臟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純正的金子。人性在這里獲得了最為充分的發展,也達到了最為野蠻的狀態;文明在這里創造了奇跡,而文明人在這里卻幾乎變成了野蠻人。” 材料四 (4)閱讀以上三則材料,分析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利和弊有哪些? (5)人們應該怎樣面對工業化和城市化?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DADD 6-10ADBCD 11-15ADBCA 二、非選擇題 16. (1)《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2)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3)《國際歌》。這首歌氣勢磅礴,旋律激昂,像一支號角,激勵著人們為爭取自由解放而斗爭。 (4)要有科學的革命理論作為指導;要有一個正確的斗爭綱領;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等。 17. (1)美國獨立戰爭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或確立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政治原因:英國較早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在同法國爭奪殖民地過程中打敗了法國;經濟原因:英國已開始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2)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 (3)官員依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列寧依據: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 (4)明治維新。廢藩置縣。 (5)國家獨立統一是發展的前提;要堅持改革開放。(言之有理即可) 18. (1)就深度而言,第二次工業革命是19世紀的電磁學和熱力學的技術成果;廣度而言,遍及一切與功、電、磁、熱、光相關的技術領域。電燈、汽車等 (2)科學在鑄造世界的未來上能起決定性作用;一個國家要長久繼續存在必須推進科學、推廣科學的運用。 (3)共性:上表中所列出的這些城市人口都經歷了一個大幅度增長的過程,城市人口從1800年到1900年增長了數倍至數十倍。原因:工業革命開始以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城市化進程加快。 (4)利:①勞動生產率得到極大提高,物質產品日益豐富。②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③人類文明、教育文化水平得到發展。弊:①人口過于集中,居住條件惡化。②污染嚴重,交通擁擠。③失業人口增加。④犯罪率高。 (5)工業化和城市化有一定的弊端,會帶來污染與交通堵塞、人口膨脹以及環境惡化等問題。我們應該理性、科學地對待工業化與城市化,完善城市規劃。同時我們還要具有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美化我們的城市,改善我們的生活。(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