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詩人朱琦在《關將軍挽歌》中提到:“……粵關守吏走相告,防海夜遣關將軍。將軍料敵有膽略,樓櫓萬艘屯虎門。虎門粵咽喉,險要無比倫。峭壁束兩峽,下臨不測淵。……可憐裹尸無馬革,巨炮一震成煙塵。”可見該詩反映的主要史實是( ) A.虎門銷煙 B.鴉片戰爭 C.火燒圓明園 D.收復新疆 2. 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指出:“當時的人對于這些條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危害深遠的割地、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等。材料中當時人的認識說明( ) A.被迫開放五口通商不利于經濟發展 B.當時國人的主權意識淡薄 C.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列強對華開始大規模資本輸出 3. 用口訣記憶歷史內容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如:“公使進北京,內地可游歷;增開十口岸,軍艦長江行。賠款且不論,搜刮老百姓;天津事沒完,接著占北京。”該口訣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條約是( ) A.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 B.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 C.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 D.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北京條約》 4. 2018年9月21日國家文物局宣布:經過為期兩個多月的水下考古調查,以確鑿證據證實大連莊河海域一艘□□海戰沉艦,為124年前□□海戰中沉沒的經遠艦,同時出水文物500余件。這也是繼“致遠艦”之后,我國□□海戰遺跡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文中□□應為( ) A.庚子 B.甲午 C.甲辰 D.甲寅 5. 下圖為漫畫《漁夫、剪刀和魚》。其創作的背景事件是( ) A.《南京條約》簽訂 B.《北京條約》簽訂 C.《馬關條約》簽訂 D.《辛丑條約》簽訂 6. 右圖是反映瓜分中國狂潮時期的《時局圖》,該圖中老鷹代表美國,它在該時期提出的政策是( ) A.片面最惠國政策 B.“門戶開放”政策 C.以華治華政策 D.瓜分中國政策 7. 義和團成員曾提出這樣的口號:“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洋鬼子,盡除完……”這說明( ) A.義和團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B.義和團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C.義和團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D.義和團運動具有明顯的愛國性質 8. 瓦德西在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說:“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由此看出義和團運動的偉大功績是( ) A.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 B.把中國農民戰爭推向最高峰 C.推翻了清朝封建專制統治 D.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9. “道光后期以來,清王朝曾在抵御外辱的旗幟下領導過多次民族戰爭。……這是一個轉折點,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戰爭失敗的同時又意味著民族抵御意識的全部喪失。”下列選項最能體現該材料觀點的是( ) A.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B.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 C.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 D.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10. 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中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有史學家認為洋務運動開動了近代化的列車。這種說法的依據在于( ) A.洋務運動提出了“自強”“求富”的口號 B.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C.洋務運動開啟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閘門 D.洋務運動創辦了一大批近代工業企業 11. 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有人說洋務運動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里的“柳”是指( ) A.增強了封建統治的力量 B.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C.中國走上了富強的道路 D.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12. 19世紀末,清政府逐漸意識到:對于民間資本的殘酷排擠是極其不合理的,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國所有廠礦企業的資本額中,屬于民族資本的商辦企業的資本額,由占22.4%上升到70%。材料表明,此時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主要是由于( ) A.洋務運動的刺激 B.政府政策的放寬 C.列強侵華的放松 D.“實業救國”的推動 13. 下圖是一幅名為《日本,巨人殺手》的漫畫。漫畫中中國巨人被小個子的日本人掀翻在地。針對漫畫中這一現象引發的民族危機( ) A.地主階級邁出近代化歷程第一步 B.農民階級發動武裝起義反抗壓迫 C.資產階級開始嘗試政治制度變革 D.無產階級承擔民主革命領導任務 14. 發生于122年前的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在促進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下列內容與之相關的是( ) A.師夷長技,自強求富 B.裁撤冗官,維新改良 C.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D.民主科學,反對孔教 15. 如圖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出版機構的標志。該出版機構創辦于( ) A.洋務運動時期 B.維新運動時期 C.辛亥革命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探究問題。 材料一 從1840年到1905年的66年間,中國人民一直被籠罩在列強侵華戰爭的硝煙之中。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強國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幾十年間,這些國家對中國不斷加強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通過一個比一個苛刻的不平等條約,強迫中國割地、賠款,貪婪地攫取在中國的種種特權。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造成近代中國屢遭侵略的根本性因素。 材料二 咸同年間(1851—1874),傳統的中央集權格局受到挑戰。中央與地方之間、省份與省份之間的部門利益矛盾變得明朗起來,不再遮遮掩掩。尤其是中央稅與地方稅的分野,格外引人注目。面對戰火紛擾及戰后凋敝的困難,中央或是通過權力頻頻強行指派、攤征,或是通過哀求希圖地方各省顧全大局,設法救濟中央;但另一方面,中央對于地方的各種實際困難又往往充耳不聞、敷衍了事。與此同時,各 省督撫也紛紛奏疏,要求朝廷體貼民情、推行減賦,但私下里又拼命加征厘金,截留財源,以圖自便。 材料三 著名學者辜鴻銘說:“咸同年間(1851—1874),粵匪擾亂。清廷如一叢病之軀,幾難著手。得一時髦郎中湘鄉曾姓者,擬方名曰‘洋務清火湯’,服若干劑未見轉機。” (2)依據材料二,歸納咸同年間(1851—1874)中國政府最重要病癥。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述清廷多“病”纏身的原因。(3點即可) 17.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條約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 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材料二 條約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 條約的主要內容是: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1)以上三則材料分別是哪個不平等條約的內容? (2)三則材料所示的三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對中國的社會性質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 (3)材料三是什么戰爭之后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的條約?條約中的哪一條款充分說明了清政府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4)從清政府屢次被迫和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的行為中,我們應該吸取什么教訓?身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我們要怎樣做,才能讓我們中國避免這些屈辱史的再次發生?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98年,頑固派教訓康有為說:祖宗之法是不能變的!康有為應辯道:祖宗之法是用來治理祖宗之地的,時代變了,祖宗之法非變不可! 材料二 康有為求學之初,就特別留心中國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種經世之學。他到過香港、上海,看見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齊,覺得這種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淵源。 材料三 維新變法運動雖失敗了,但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在那個時期的新式學堂和開設西學的書院里,出過黃興、蔡鍔等民主革命的風云人物;而隨之興起的學會,為了廣開民智不斷介紹西方的科學知識,這些知識在近代中國幾乎必然地會轉化為政治力量;維新人士還提出了“論白話為維新之本”的主張,早了胡適20年。可以說,后來的許多進步主張,在戊戌變法的時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維新派為改變“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2)據材料一、二及所學知識,概括康有為主張變“祖宗之法”的原因。 (3)據材料三,談談你如何理解維新運動在社會上的“思想啟蒙”作用。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BBBC 6-10BCDAD 11-15DBCBB 二、非選擇題 16. (1)社會制度落后。 (2)病癥:傳統的中央集權受到挑戰。 原因:遭受西方列強侵略;遭到農民起義(或太平天國起義)的沉重打擊;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中央政府綜合實力的下降。(其中3點即可) 17. (1)《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2)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4)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強大才能使中國免遭外敵侵略)(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8. (1)“祖宗之法”:封建專制制度。努力:公車上書;創辦報刊;提出和宣傳變法理論;組織學會;實施百日維新。 (2)甲午戰敗,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失敗;封建專制制度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康有為所受的教育和經歷。 (3)維新時期的學堂、學會,成為后來中國革命和改革人才及智力的搖籃;維新時期的一些思想文化主張成為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萌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