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章 植物與土壤 章節講義(學案)(學生+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章 植物與土壤 章節講義(學案)(學生+教師版)

資源簡介

學科教師輔導講義
學員編號:

級:
初二


數:3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
科學
學科教師:
授課主題
第四章
植物與土壤
授課日期及時段
教學內容
一、專題檢測
1.單子葉植物的莖不能加粗,是因為

)
A.木質部不發達
B.韌皮部不發達
C.沒有形成層
D.機械組織不發達
2.在樹干近地面處環割樹皮一圈,樹會逐漸死亡。這是因為
(
)
A.水不能向上運輸,光合作用不能進行
B.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不能運輸到根部
C.根吸收的無機鹽不能運輸到葉片
D.形成層被破壞,細胞停止分裂
3.果樹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
A.光合作用
B.蒸騰作用
C.呼吸作用
D.細胞分裂
4.植物的根長度能夠不斷增加,這是因為


  A.根冠部分的細胞不斷地增多
B.根毛區的細胞不斷地分裂
C.伸長區的細胞不斷地伸長
D.根毛區的部位不斷向上延伸
5.植物體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
)
A.根毛
B.根
C.導管
D.莖
6.移苗時根部帶土是為了
(
)
A.保留水分和無機鹽
B.避免傷害伸長區
C.避免傷害根冠
D.避免傷害根毛和幼根
7.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是
(
)
A.導管
B.篩管
C.形成層
D.根毛
8.下列植物屬于直根系的是


A.小麥
B.水稻
C.玉米
D.大豆
9.設下圖中a、b、c是3個相鄰的植物細胞,細胞液中營養物質的質量分數為a>b>c,它們之間水分滲透的方向是:
(
)
10.草莓的莖是
(
)
A.攀援莖
B.纏繞莖
C.直立莖
D.匍匐莖
答案:CBBCB
DADAD
二、知識梳理
【知識點1】土壤的組成:
1.
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1)土壤中有空氣
【實驗一】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要求:選擇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較多的空氣,實驗效果明顯。而潮濕的土壤中有許多空間已經被水分占據,空氣含量會變少。
實驗步驟:
①在燒杯中放入一塊土壤(土壤的體積為V),緩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沒為止。記錄在燒杯中所加的水的體積,記作V1。
②用與土壤體積相等的鐵塊替代土壤,重復上述實驗。記錄所加的水的體積,記作V2。
③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約為(V1-V2)/V。
【討論】測量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的其它方法:
第1種方法:用金屬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塊土壤,然后用量筒向金屬容器中加水,這時的注水量相當于空氣的體積大小,然后洗凈金屬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測出容器的體積,它相當于土壤的體積,這樣便可求得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第2種方法:用金屬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塊土壤,放在裝有水的量筒中,這時液面上升的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氣部分的體積,再通過測量金屬容器的容積,就可以測量出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了。
(2)土壤中有水
【實驗二】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水。
現象:試管壁上有水。
結論:土壤中有水。
【思考】測量土壤中水分體積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
思路:先選取一規則幾何體狀(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土壤樣本,用刻度尺測出其相關數據,算出土壤體積V。然后用天平稱出其質量M,再將土壤搗碎,放在坩堝上用酒精燈加熱,讓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稱出其質量M1。將水分的質量換算成體積,就可以知道水分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了。
公式:(M-M1)/ρV
(3)土壤中有有機物
【實驗三】土壤中有其它有機物嗎?
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對質量稱量的干擾)的土壤(應含較豐富的有機質)50-100克,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以防土壤顆粒漏掉)上加熱。
現象:出現有機物的碳化分解和燃燒現象;稱量時,發現土壤的質量減少。
結論:土壤中有有機物。
說明: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無機物,儲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
(4)土壤中有無機物
【實驗四】①將燃燒過的土壤用手搓一搓,發現:土壤顆粒很細,沒有粘性。顆粒大小基本不一致。
②溶解,過濾,得到土壤浸出液。
思考:為什么可以用過濾法來分離泥漿?——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無機鹽。
土壤顆粒的大小與沉降的速度是怎樣的關系——顆粒大的沉降較快,顆粒小的沉降較慢。
③蒸發皿中加熱濾液,使水分蒸發。觀察蒸發皿上的殘留物。可見:蒸發皿上有很細的結晶物。說明土壤中有無機物(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的物質,這些無機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
【小結】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的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
3.
從巖石到土壤
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時間多種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極其復雜的過程。即存在巖石從大到小的過程和有機物在巖石顆粒間的積累過程。
①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自然外力——風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產生的外力;
熱脹冷縮——驟熱驟冷使巖石爆裂;
植物和動物的作用。
②植物和動物的尸體和排泄物積累在巖石顆粒間,是土壤腐殖質和有機物的重要來源。
③土壤的形成目前還在正常進行,土壤的形成速度極其緩慢——注意保護耕地。
【典型例題】
例1.
某同學與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覽時對青山綠樹底下的“紅土”很好奇,“紅土”與嘉興的“黑土”相比,除顏色不一樣外,其它性狀還有什么不一樣呢?于是他采樣后帶了一塊回家,并做了如下實驗。從圖中的對照實驗來看,他在探究兩種土壤中的(

A.
有機物含量
B.
空氣體積分數
C.
土壤生物數量
D.
無機鹽含量
解析:從這三幅圖的實驗操作上分析,可以看出是測定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的實驗,因而選擇B選項。
答案:B
例2:某地區試用碳酸水澆灌某些植物,這樣做不能起到的作用是


A.
改良堿性土壤
B.
改良酸性土壤
C.
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提高農作物產量
解析:本題要求同學們了解碳酸水是酸性物質,同時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其可以改良堿性土壤,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但不能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B
例3.
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動物在生活,能使土壤中的無機物成分增加,原因是(

A.
蚯蚓通過呼吸作用排放無機物
B.
蚯蚓的排泄物進入土壤
C.
蚯蚓通過松土把地面的無機物帶到土壤中
D.
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解析:這道題要求同學們理解蚯蚓是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這些有機物經過蚯蚓消化吸收后,會產生無機物排出體外,從而使土壤中的無機物成分增加。
答案:D
例4.
生命的起源初期,地球上并沒有土壤,以下哪種生物的出現使這成為可能


A.
低等植物
B.
高等植物
C.
動物
D.
真菌
解析:這道題結合性比較強,生命的起源初期,地球上并沒有土壤,這就意味著一開始地球上并沒有大量的有機物,動物和真菌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故很難生存下去,但對植物來說,只能從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因此選擇答案A最為恰當。
答案:A
【知識點2】各種各樣的土壤:
1、
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1)土壤的組成:土壤是由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組成的。這些成分是相互影響的,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結構。
如:礦物質顆粒較小,土壤的空隙就較小,于是水和空氣也就少了。
(2)土壤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構成(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所以礦物質顆粒的多少就成為影響土壤結構最重要的因素。
礦物質顆粒有粗有細,粗的叫砂粒,細的叫黏粒,介于兩者之間的叫粉砂粒。
土壤顆粒的分類
名稱直徑/毫米砂粒2.0-0.02粉砂粒0.02-0.002黏粒<0.002
(3)不同的土壤,其滲水的能力是不同的。
(4)土壤的分類:
根據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
土壤名稱土壤質地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顆粒較細。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相等。土壤質地較均勻。
【思考】1)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2)哪種土壤透水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3)哪種土壤保水性能最強?——黏土類土壤
4)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差?——黏土類土壤
2、土壤的性狀對比表:
土壤名稱性狀砂土類土壤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質分解快,易流失。黏土類土壤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壤土類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
壤土類土壤是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這種土壤中的固體部分(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占土壤總體積的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水和空氣各占25%。這樣既通氣、透水,又保水,保肥,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氣和有機質。
【典型例題】
例1.
以下關于土壤的描述中:最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選擇是(

①砂粒多,黏粒少
②黏粒、砂粒均多
③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
④土壤顆粒粗
⑤土壤顆粒細
⑥土壤質地均勻
A.
①④
B.
②④
C.
③⑤
D.
③⑥
答案:D
解析:三種土壤中,最有利于植物生長的是壤土類土壤,而壤土類土壤的質地是: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土壤質地均勻,所以選擇D選項。
例2.
下圖為壤土類土壤組成成分的體積分數,如果因為外界影響導致以下變化:空氣含量增多,水分含量減少,則說明


A.
通氣性好,保水性好,有利于植物生長
B.
通氣性好,保水性差,有利于植物生長
C.
通氣性好,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長
D.
通氣性差,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長
答案:C
解析:壤土類土壤最有利于植物生長,如果因為外界影響導致以下變化:空氣含量增多,水分含量減少,則說明該土壤通氣性好,保水性變差,因缺水而不利于植物生長。
【知識點3】植物的根系、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一)植物的根系:
1、植物通過根來吸收土壤中的各種營養物質——水分和無機鹽。
植物
比較項目大豆小麥根的數目較少(有主、側根之分)較多(無主、側根之分)是否有明顯發達的根有無還有哪些植物具有這樣的根青菜、花生、蘿卜等玉米、蔥、大蒜、水稻等
2、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像大豆、青菜、花生、蘿卜等植物一樣,有明顯發達的主根和側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像小麥、玉米、蔥、大蒜、水稻等植物一樣,沒有明顯的主側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須根系。
根的功能: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與土壤的結構、肥力、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等因素有關。
4、根尖的結構:
正常情況下,植物根毛細胞的細胞液中營養物質的質量分數一般高于土壤溶液的質量分數,因此它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若施肥過多,土壤溶液的質量分數會超過根毛細胞液內的質量分數,細胞就會因失水過多而發生“燒苗”現象。
【小結】當土壤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當土壤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
(二)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1、植物的生長除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無機鹽。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起不同的作用。
植物的營養缺乏癥:
(1)缺氮:植株矮小,葉色發黃。
(2)缺磷:植株細小,葉色暗綠帶紅。
(3)缺鉀:植株長得矮小,葉片上帶有許多褐斑。
2、植物和環境是相互影響的。
植物可以幫助土壤積累有機物,因此,在農業生產中常提倡“秸稈還田”,以提高農田的肥力。同時,農業生產也會對土壤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1)過多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改變土壤的結構。
(2)過多施用化肥有可能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污染。使淡水出現“水華”現象,海水出現“赤潮”現象。
“水華”現象介紹:
水華(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絕大多數是僅由藻類引起的,如藍藻(嚴格意義上應稱為藍細菌)、綠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營養化。“水華”發生時,水一般呈藍色或綠色。這種在自然界就有的“水華”現象,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記載。在自然界中它們很快消失,并沒有給水產動物和人類帶來危害。
淡水中富營養化后,“水華”頻繁出現,面積逐年擴散,持續時間逐年延長。太湖、滇池、巢湖、洪澤湖都曾出現過“水華”,就連流動的河流,如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下游漢口江段中也出現過“水華”。“水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飲用水源受到威脅,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藍藻“水華”的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肝臟,具有促癌效應,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來水廠的過濾裝置被藻類“水華”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華”影響景觀,并有難聞的臭味。
【典型例題】
例1:下列植物中屬于須根系的是(

A.
狗尾巴草
B.
樟樹
C.
楊柳樹
D.
梧桐樹
解析:一般來說,比較高大的樹都是直根系,而一些草本植物都是須根系,所以狗尾巴草是須根系,而樟樹、楊柳樹和梧桐樹則是直根系。
答案:A
例2:為研究甲、乙兩種不同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某人設計了四個不同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各裝置中地下部分都處于相同環境的盆中,地上部分所處的都是透明的封閉容器。
(1)為了達到本實驗的目的,應比較裝置______________(填裝置編號)之間的植物生長差異。
(2)以裝置①、裝置④來進行對照實驗。這樣的實驗設計是_______________(選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請說明具體的理由: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道題綜合性比較強,要考慮影響植物生長的諸多因素,而現在要研究的是甲、乙兩種不同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那么就必須把兩種植物置于同一盆土壤中,而地上部分的環境又要相對獨立,符合這一條件的只有②號實驗組,而①號則可作為對照組,觀察甲植物在沒有乙植物爭奪土壤中養分的情況下的生長情況。因此我們應比較①與②之間的植物生長差異。第二問中的設計是不合理的,因為在裝置①和裝置④中,地上環境沒有提供獨立的相同的生長空間。
答案:(1)①與②
(2)不合理;因為在裝置①和裝置④中,地上環境沒有提供獨立的相同的生長空間。
例3:某同學將甲、乙兩種植物種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組(如圖所示),其中B與C組遮光,降低光照30%。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探究甲、乙兩種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就實驗設計來看,應比較A、B、C、D中哪兩組之間的生長差異?請列出兩種正確的組合: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若選擇A、B兩組進行對照實驗,比較兩組植物之間的生長差異。則該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__。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無機鹽,該同學為了驗證鎂是甲種植物正常生長所必需的元素,設計了如下實驗:選擇兩盆生長狀況相似的甲種植物,在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蒸餾水,在另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等量的含鎂離子的蒸餾水,保持其它實驗條件相同,觀察比較兩盆植物的生長情況。你認為這樣的實驗設計合理嗎?
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問主要是考慮土壤條件的對照,故需控制光照條件相同,所以選擇A與D或B與C。第二問因為A和B
中的光照條件不同,所以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強弱(或多少)對兩組植物生長的影響。第三問主要是實驗者沒有考慮到土壤中已經含有包括鎂離子在內的各種無機鹽,所以他的設計是不合理的。
答案:(1)A與D
B與C(兩空次序可互換)
(2)探究光照強弱(或多少)對兩組植物生長的影響。
(3)不合理;甲、乙兩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鎂離子在內的各種無機鹽。
例4:植物體內的各種器官的功能是各不相同的,在植物的器官中,與植物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有關的是(

A.

B.

C.

D.

解析:在植物的各種器官中,與植物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有關的是根。
答案:A
【知識點4】莖的結構及物質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1.
莖的分類:按照生長方式的不同:
自然界最常見的莖是直立莖,其次還有攀緣莖、匍匐莖、纏繞莖。
無論這些莖呈現什么特點,都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是對光合作用這種營養方式的一種適應,即從環境中最大可能地獲取其生長所需的陽光。
2.
莖的結構:
【觀察】三年生木質莖的橫切面
(1)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保護作用。
(2)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輸導有機物的篩管。
(3)形成層:由2—3層細胞組成,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地進行細胞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
(4)木質部:位于莖的中央,其中較大的細胞是導管,具有輸導水分的功能,較小的細胞是木纖維等。年輪也可以清晰地看到。
(5)一般情況下,還可以在莖的最中央看到髓,它們的細胞壁比較薄,常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
說明:水稻、小麥、竹等植物都沒有形成層,所以莖不能加粗生長。裸子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根和莖中,具有形成層,所以莖能加粗。
【思考】1、如果鐵絲纏繞小樹,會影響莖中有機物的運輸。所以鐵絲下面部分的莖和根得不到有機物或得到很少,最后會導致小樹死亡或發育不良,故鐵絲纏繞勢必影響小樹的生長。
2、制作課桌椅,主要利用莖的木質部,是因為它又硬又有韌性。
【讀圖】年輪
從植物年輪中可以獲知:1.
判斷該植物的莖生長了多少年?
——植物生長一年一般形成一個年輪。
2.
可以判斷該植物哪年生長比較快?當時的氣候怎樣?哪年氣候比較惡劣,不適宜植物生長?有沒有連續幾年的氣候特別干旱或特別濕潤?
——當氣溫、水分等環境條件比較好的時候,植物生長比較快,形成的年輪較疏松,顏色較淺(如春材)。反之,年輪較密,顏色較深(如秋材)。
3.
判斷年輪上的“斑點缺損”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可能是該部分樹皮曾受到傷害或曾出現枝條而形成。
3.
水分、無機鹽及有機物的運輸
(1)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是在莖中木質部的導管中,且一般是自下而上向枝端運輸的。
(2)有機物通過篩管自上而下運輸。
【解釋】割橡膠:橡膠乳膠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是在篩管中運輸的。切割橡膠樹皮采橡膠,實際上是切割了部分篩管,讓有機物流出來而已。
【典型例題】
例1:有人把人行道上的樹木用鐵絲扎上晾衣,結果導致樹木死亡,其原因是


A.
樹木因缺氧而死
B.
樹木不能輸送水和無機鹽
C.
樹木輸送有機物的功能被破壞
D.
樹木不能正常進行光合作用
解析:鐵絲扎上的部分是樹皮,樹皮中有韌皮部,韌皮部有輸送有機物的功能,所以選擇答案C。
答案:C
例2:杜仲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樹皮可入藥,但剝樹皮時不能切口太深,否則會影響樹的生長,其原因與樹莖部的哪個結構被破壞有關


A.
木質部
B.
韌皮部
C.
外樹皮
D.
形成層
解析:樹皮中有外樹皮和韌皮部,外樹皮是一種保護組織,而韌皮部是一種輸導組織。所以剝樹皮剝的是外樹皮,而不能傷到韌皮部,否則會影響樹的生長,所以選擇答案B。
答案:B
例3:植物木質莖中包括:①木質部
②韌皮部
③形成層
④外樹皮
⑤髓,這些結構從內到外的排列順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號)
解析:根據觀察木質莖結構實驗可知,從內到外的排列順序是:髓、木質部、形成層、韌皮部、外樹皮。
答案:⑤①③②④
例4:小明參加了假期夏令營,學會了如何利用植物年輪辨認方向的野外生存能力,下列有關年輪的知識,錯誤的是


A.
根據樹木年輪的數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齡
B.
樹木的年輪能告訴我們當地的氣候條件
C.
從植物的年輪可讓我們知道南北方向的差異
D.
植物年輪是由植物的韌皮部形成的
答案:D
解析:這道題結合性考查了年輪的知識,從樹的年輪可推知:樹的年齡、當地的氣候條件,還可以知道南北方向差異,而年輪是由植物的木質部形成的,所以D答案是錯誤的。
例5:小青把幾滴香水加到小花瓶的水中,瓶內放入幾株插花,不久從花葉上能聞到此香水的縷縷香氣,這主要和植物的哪個功能有關


A.
導管的輸導作用
B.
篩管的輸導作用
C.
蒸騰作用
D.
呼吸作用
答案:A解析:香水與水一同由下至上輸送,到達花葉上,說明這是靠植物的導管輸送的,所以選擇答案A。
例6: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運輸的基本路徑是(

A.
葉的篩管→莖的篩管→根的篩管
B.
根的篩管→莖的篩管→葉的篩管
C.
葉的導管→莖的導管→根的導管
D.
根的導管→莖的導管→葉的導管
答案:D
解析:首先確定水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靠導管完成的,排除答案A和B,然后確定水和無機鹽的輸送是自下而上的,所以依次是根的導管→莖的導管→葉的導管。選擇答案D。
【知識點5】葉的蒸騰作用與結構:
(一)蒸騰作用
1、什么是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
2、蒸騰作用的意義:
⑴有效降低葉片溫度,使植物在強光下進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到傷害。
⑵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動力,利于植物對水的吸收和運輸,也利于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補充】植物幼小時,暴露在空氣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騰。成長植物的蒸騰部位主要在葉片。葉片蒸騰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角質層的蒸騰,叫做角質蒸騰;二是通過氣孔的蒸騰,叫做氣孔蒸騰,氣孔蒸騰是植物蒸騰作用的最主要方式。蒸騰作用的生理意義:它是植物吸收和運輸水分的主要動力,可加速無機鹽向地上部分運輸的速率,可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葉子在強光下進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到傷害。植物蒸騰丟失的水量是很大的。自養的綠色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必須和周圍環境發生氣體交換。因此,植物體內的水分就不可避免地要順著水勢梯度丟失,這是植物適應陸地生活的必然結果。適當地抑制蒸騰作用,不僅可減少水分消耗,而且對植物生長也有利。在高濕度條件下,植物生長比較茂盛。蔬菜等作物生產中,采用噴灌可提高空氣濕度,減少蒸騰,一般比土壤灌溉要增產。
【討論】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二)葉的結構
1、表皮細胞一般呈現不規則形狀,保衛細胞呈現半月形。
2、保衛細胞里面有葉綠素,氣孔周圍的細胞壁較厚。
3、葉片受熱后,氣孔內的氣體會排出體外,在葉表皮表面形成氣泡。形成氣泡數目多,說明氣孔就多。——氣孔是葉片排出氣體的門戶。
【小結】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水從根部經導管運輸到葉——水從氣孔中蒸騰而出。[根尖吸收——根、莖木質部中的導管——葉柄中的導管——葉肉細胞(利用或經氣孔散失)]
【典型例題】
例1:生物形態結構總是與生長的環境相適應的。某地區春季低溫潮濕、夏季高溫干旱,生長著一種春、夏季葉型不同的植物,其葉型數據如下表。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目表面積(mm2)表皮厚度()甲型葉29214乙型葉14424
A.
甲型葉生長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
乙型葉生長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
甲型葉生長在夏季,降低蒸騰作用
D.
乙型葉生長在夏季,增強蒸騰作用
解析:因為該地區春季低溫潮濕、夏季高溫干旱,植物在春季是生長最旺盛的時期,所以春季葉型寬大,表面積大,又因為春季葉剛剛長出,表皮厚度較薄,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而在夏季為了減弱蒸騰作用,所以表面積較小,表皮厚度較厚。由此確定A答案正確。
答案:A
例2:當發生水災的時候,農作物會被洪水淹沒。當洪水退去后,農民要“洗苗”,洗去作物上的泥沙。這主要是為了


A.
防止作物受重壓倒伏
B.
清除洪水帶來的污染物
C.
保證氣孔的通暢
D.
增強光照
解析:農作物被洪水淹沒以后,會有很多泥沙沉積在葉的表面,所以要進行“洗苗”,主要是為了使植物的氣孔通暢,所以選擇答案C。
答案:C
例3:下列各項中,敘述錯誤的是(

A.
根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蒸發掉
B.
氣孔張開和閉合由保衛細胞調節
C.
植物根毛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由導管輸送到各組織
D.
根細胞的細胞液濃度高于葉細胞液濃度,所以水分從下到上運輸
解析:本題重在對基本概念的考查,A、B、C答案中的表述是正確的,D答案中是錯誤的,應該改為:根細胞的細胞液濃度低于葉細胞液濃度,所以水分從下到上運輸。因為水分是從低濃度向高濃度擴散的。所以答案選擇D。答案:D
例4:植物葉片上的氣孔對植物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以下會導致氣孔關閉的是


A.
當植物失水過多時
B.
蒸騰作用最強時
C.
光合作用最強時
D.
放出氧氣最多時
解析:這道題綜合考查了氣孔的作用,當植物失水過多時,會導致氣孔關閉,這也是植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而在蒸騰作用最強、光合作用最強和放出氧氣最多時,都不會導致氣孔關閉。
答案:A
例5: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土壤,而土壤資源是有限的。你認為下列人類活動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
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
B.
在適宜耕作的土地上進行玉米與大豆的間作套種
C.
在農田中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
D.
在干旱缺水的地區實行噴灌或滴灌的措施
解析:從四個選項中不難發現,C.
在農田中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會導致土壤的化學性污染,而A.
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則有利于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B.
在適宜耕作的土地上進行玉米與大豆的間作套種可以充分利用土壤資源。D.
在干旱缺水的地區實行噴灌或滴灌的措施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且節水。
答案:C
專題過關
【知識點1】土壤的組成:
1.
土壤物質包括(

A.
礦物質、腐殖質
B.
礦物質、腐殖質、水
C.
礦物質、腐殖質、空氣
D.
礦物質、腐殖質、水、空氣
2.
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
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
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
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
3.
最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為(

A.
砂土類土壤
B.
黏土類土壤
C.
壤土類土壤
D.
粉砂類土壤
4.
某地試行用“汽水”(一種能釋放二氧化碳的酸性溶液)澆灌植物,它的作用是


①促進呼吸作用
②促進光合作用
③改良堿性土壤
④加強植物的蒸騰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雨后天晴,有經驗的農民常給農作物中耕松土,其主要作用是(

A.
增加土壤中的水分
B.
增加土壤中的空氣
C.
增加土壤中的肥力
D.
減少土壤中的生物
二、填空與探究題
1.
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_________________。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土壤中的__________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__________,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__________。
4.
巖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作用下,可以變為越來越小的碎塊。
5.
長、寬、深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其被浸沒為止,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的水,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的水,請回答:
(1)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的水的量為__________,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入的水的量為__________。
(2)體積相同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中的空氣體積分數約為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__________之間。
6.
土壤中的礦物質顆粒較小,土壤中的空隙就較小,土壤中的

就越少。
7.
大部分的植物適于生活在既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能保水、保肥的土壤里。
8.
將足量的土壤放入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后讓它慢慢沉淀,發現土壤顆粒越大則沉降速度就

9.
若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別堆在一起,那么雨后
堆中空氣含量最多,
堆中水分含量最多。
10.
根據土壤顆粒所占的比例,可將土壤分為
 

 

 
三種,其中適于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是

答案
一、選擇題
1.
D
2.
D
(解析:從巖石形成土壤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其間有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所以答案D的說法“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是錯誤的。)3.
C
4.
C
5.
B
二.
填空與探究題
1.
土壤生物
細菌
真菌
放線菌
2.
生物的排泄物
死亡的生物體
3.
腐殖質
食物
養料
4.
風吹雨打
冷熱更替
生物
5.
(1)650mL
750mL
(2)因為土壤中有空隙
(3)20%
(4)15~35%
6.
空氣

7.
通氣
透水
8.
越快
9.
砂粒
黏粒
10.
砂土類土壤
黏土類土壤
壤土類土壤
壤土類土壤
【知識點2】植物的根系、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1.
某池塘因污染而出現了黃綠色的“水華”現象,這屬于水的_________污染,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大量增多,導致____________大量繁殖。
2.
植株出現暗綠帶紅現象是因為缺___________元素,植物要正常發育生長,還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的主要礦物質元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
很久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小小的種子之所以能夠長成參天大樹,它那粗壯的樹干和繁茂的樹葉完全是“土壤汁”變化而來的。1648年,荷蘭科學家海爾蒙特把一顆重2.2千克的柳樹苗栽種到—個木桶里,桶里裝有事先稱好質量的土壤。在這之后,他只用清潔的雨水澆灌樹苗。為了防止灰塵落入,他還專門做了一個桶蓋。5年以后,柳樹長大長高了。經過稱量,他發現柳樹質量增加了70千克,而土壤只減少了60多克。
(1)此實驗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爾蒙特在桶上加了桶蓋,且只澆清潔雨水,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樹的生長完全靠“土壤汁”,則其實驗結果應該怎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實驗中,柳樹質量增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實驗的結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選擇大小和生長情況相同的A、B兩株豌豆幼苗,分別植在相同的培養液中(即無土栽培),在相同的生長條件下測量它們—天內各自的吸水量(實驗1)。然后再將它們分別放置在與實驗1同樣的培養液中,同時在B株的培養液中添加較多NaCl(鹽),A株不變,一天后再測量它們各自的吸水量(實驗2)。兩個實驗的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1結果證明:在實驗中,可選擇A植株作為B植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株植物的根吸水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兩千多年前人們已經生活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但是長期的開荒種地和過度的放牧,歷代朝廷的大量伐木建造宮殿以及戰爭的影響,使茂密的森林喪失貽盡。目前,我國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嚴重,許多地區土地被沙漠覆蓋,此現象說明了綠色植物有
的作用。
6.
植物根尖分生區中的細胞較小,細胞排列緊密,細胞質濃;分生區細胞具有_________能力,可以使根尖細胞數目不斷增加。
7.
下圖是根尖的立體結構和平面結構圖,識圖并填寫有關根尖結構和功能的內容。
①是根尖的______區,它的細胞的細胞壁較_____(填“厚”或“薄”),液泡很______(填“大”或“小”),所以是根吸收______和______的主要部分。
②是根尖的______區,能夠較快的生長,因此是根______的主要原因,此處的細胞結構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是根尖的______,細胞排列______(填“不”或“很”)整齊,具有______作用。
8.
取兩個大小相同的蘿卜,在上面各挖一個大小相同的洞,并在洞內各插入一個口徑與洞口相同的玻璃管,往甲玻璃管內注入2毫升濃鹽水,往乙玻璃管里注入2毫升清水,過一段時間后,觀察玻璃管:
⑴可看到甲玻璃管內的液體___________,乙玻璃管內的液體_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⑵此實驗證明了細胞既可以__________,又可以__________,這主要取決于________與____________的大小。
答案:
1、富營養化
水中氮、磷元素
藻類植物
2、磷
氮鉀
3、(1)驗證植物中的物質是否全部來自土壤
(2)防止塵埃等物質進入土壤中
(3)柳樹增加的質量等于土壤減少的質量
(4)植物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生成有機物
(5)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只有一小部分物質來自土壤
4、(1)對照
(2)B株的培養液中鹽的濃度高于A株的培養液中鹽的濃度。
5、防治水土流失
6、分裂
7、①根毛;厚;大;水分;無機鹽
②伸長;伸長;較薄的細胞壁,較小的液泡
④根冠;不;保護
8、(1)上升;下降
(2)失水;吸水;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知識點3】莖的結構及物質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一、選擇題
1.
某些植物的莖,如玉米、小麥等,一旦長成就不能加粗,原因是(

A.
不再獲得營養
B.
沒有形成層
C.
植物已經停止生長
D.
形成層受到破壞
2.
夏秋季節,木本植物莖中形成層向內分裂出的細胞可形成(

A.

B.
韌皮部
C.
木質部
D.
樹皮
3.
植物體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
)在各個器官中是相互聯通的。
A.
篩管
B.
導管
C.
水管
D.
毛細管
4.
小明為了探究葉片中輸導組織的功能,把芹菜葉片浸在紅墨水溶液中30分鐘后,用眼睛仔細觀察,發現呈紅色部分的是


A.
只有葉的邊緣
B.
整個葉片
C.
葉脈
D.
只有葉尖
5.
使植物體的莖不斷長粗的結構是(

A.
木質部
B.
韌皮部
C.
形成層
D.
生長區
6.
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是(

A.
樹皮——木質部——形成層——韌皮層——髓
B.
樹皮——形成層——韌皮部——木質部——髓
C.
樹皮——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髓
D.
樹皮——韌皮部——木質部——形成層——髓
7.
草莓的莖屬于(

A.
攀緣莖
B.
纏繞莖
C.
直立莖
D.
匍匐莖
二、填空與探究題
1.
桔子樹枝頂端的桔子往往比較小,而枝條下部的桔子比較大。這是由于桔子形成過程中的有機物是由葉片提供的,而葉片制造有機物在植物體內是通過
內的
管由上往下運輸的。
2.
小明做了如下實驗:①把一段帶葉的植物枝條,用刀削成平整的斜面。②插入裝有紅墨水的燒杯中,置于陽光下照射。③待枝條基部顏色有變化后,取出枝條洗凈。④在枝條上方橫切和縱切植物枝條,觀察。
(1)莖橫切面上變成了紅色的部位是__________,該部位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
(2)用放大鏡觀察莖的縱切面,紅色的部位從基部到頂部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實驗證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剪取一段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把它的下端插入裝有稀釋的紅墨水的瓶里,過一段時間后,可以看到:葉柄是否染上了紅色________;葉脈是否染上了紅色________。把這段枝條進行橫切和縱切,用放大鏡觀察,莖中的哪個結構被染紅了_________。這個實驗說明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莖內的________運輸的,而且莖和葉中的________是相通的。
4.
黃山上的松樹能在巖石間頑強地屹立生長,黃山松的根主要從巖石間吸收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
樟樹、楊柳、月季等雙子葉植物的樹皮容易剝開的原因是雙子葉植物莖的木質部與韌皮部間有2~3層細胞能不斷進行
,產生子細胞的形成層。
6.
公園中的“古樹名木”往往標有它的年齡,這些植物的年齡是根據莖的
部中的_______來確定的。
答案:
一、選擇題
1、B
2、C
3、B
4、C
5、C
6、C
7、D
二、填空與探究題
1、韌皮部

2、(1)木質部
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2)逐漸變淺
水分由下而上輸送
(3)水分和無機鹽是由木質部中的導管由下而上輸送的
3、是

木質部
導管
葉脈
4、水分
無機鹽
5、分裂
6、木質
年輪
【知識點4】葉的蒸騰作用與結構:
一、選擇題
1.
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運輸的動力來自(

A.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B.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
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
D.
蒸騰作用
2.
在下列氣候條件下,最可能使氣孔關閉的是(

A.
春雨連綿的早晨
B.
雷陣雨后的傍晚
C.
久旱晴朗的夏天中午
D.
秋風秋雨的秋天中午
3.
下列三種對盆栽植物的澆水方法,容易造成植物發生萎蔫現象的是(

A.
只澆盆土不澆莖葉
B.
既澆盆土也澆莖葉
C.
只澆莖葉不澆盆土
D.
A、B兩項都是
4.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化肥的大量使用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也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B.
水土流失是個全球都存在的大問題
C.
北京頻頻出現的沙塵暴說明我國華北、西北等地的沙漠化現象嚴重
D.
工廠的污水應治理后再排放
5.
小明為觀察葉細胞吸收水分后的變化,在一株植物上取相同的兩片葉,把甲葉片放在陽光中曝曬10分鐘,乙葉片放在清水中浸泡10分鐘,然后分別做成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發現其中細胞內變化最大的結構是


A.
細胞核
B.
細胞壁
C.
液泡
D.
葉綠體
6.
大樹底下好乘涼,這與植物的哪個功能有關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騰作用
D.
擴散作用
7.
中午時分,強光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會下降,原因是


A.
溫度過高,植物生命活動下降
B.
陽光過強,導致光合作用不能進行
C.
蒸騰作用過強,導致氣孔關閉
D.
呼吸作用過強,影響了光合作用
8.
植物體吸收來的水分有99%通過蒸騰作用散發出去,下列不是蒸騰作用的目的的是(

A.
蒸騰作用散發水分能帶走大量的熱,有效地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
B.
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動力
C.
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D.
植物體的根吸水太容易,水分多了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二、填空與探究題
1.
移栽植物能否成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否保證植物體內對水分的需要。為此,移栽植物時應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⑴根部應適當帶土,這樣可以減小對__________的損傷,保證根的___________功能。
⑵應剪除移栽植物的部分枝葉,這樣可減弱__________作用,減少____________散失。
⑶應在傍晚移栽,這樣可以減弱__________作用。
2.
晴天的上午,在一株盆栽植物上將一分枝的葉片套上一個透明的塑料袋。扎緊袋口,一段時間后,塑料袋內出現了一些小水珠。這是由植物體散發出來的____________液化而成的,它是____________的結果。下午打開袋口,迅速把一支將熄滅的火柴棍伸進袋內,火柴復燃了,說明袋內的__________較豐富,這是___________的結果。傍晚再套上塑料袋,扎緊袋口,第二天天亮前打開袋口,迅速伸進一根燃著的火柴,火柴熄滅了,說明袋內的________較豐富,這是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
3.
如圖所示,請寫出植物葉結構中各部位的名稱:
(1)甲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
(2)其中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表是科技人員對幾種常見植物的葉的上下表皮中氣數(每平方毫米上的平均數)的統計情況,請你分析表中的數據,并回答下列問題:
植物名稱生長環境上表皮氣孔數下表皮氣孔數蘋果樹果園0294豌豆田地101216玉米田地94158睡蓮池塘6253
(1)由上表可見,一般陸生植物葉的氣孔分布特點是:
;這一特點對陸生植物有利嗎?
;你的理由是:

(2)水生植物葉的氣孔分布特點是:
;你對睡蓮葉片中氣孔分布特點的解釋是:

(3)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其中的上、下表皮氣孔數
,這是植物對
的一種適應。
5.
為了研究不同環境條件下植物的蒸騰作用,取葉片數量和形狀大小相同的三株幼小的鳳仙花植物,分別插入三個相同的量筒中,量筒中加入同樣多的清水,在水面上滴加幾滴植物油,使油膜覆蓋水面,量筒口用棉花團封閉,將三套裝置分別放在三種不同環境
(①光照、潮濕②光照、干燥③黑暗、干燥)條件下,測出相同時間內量筒中的失水量。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對實驗設計方案的分析,可以根據
來比較植物的蒸騰量。
(2)如要研究光照因素對植物蒸騰量的影響,應采用
(填“①②”、“①③”或“②③”)環境條件下的兩套裝置進行實驗。此實驗屬于
實驗(填“定性”或“定量”)。
答案:
一、選擇題
1、D
2、C
3、C
4、A
5、C
6、C
7、C
8、D
二、填空與探究題
1、(1)根毛
吸收
(2)蒸騰
水分(3)蒸騰
2、水蒸氣
蒸騰作用
氧氣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
3、(1)氣孔
保衛細胞
(2)控制氣孔的打開與閉合
4、(1)上表皮少,下表皮多;
有利;有助于保持植物體內的水分
(2)上表皮多,下表皮少;下表皮浸在水中,只有上表皮暴露在空氣中進行蒸騰作用
(3)不同;環境
5、(1)量筒內水面的變化
(2)②③;定量。
課后作業
1.形成層細胞能夠不斷地進行
分裂
,向外形成
木質
部,向內形成
韌皮
部,使莖不斷加粗,所以形成層屬于
分生
組織。
2.下圖是棉花的根系圖,填寫有關的內容。
(1)圖中的1是_主__根,它是由棉花種子中的胚根直接發育而成的。(2)圖中的2、3、4都是_側__根。(3)上述根系屬于_直___根系。從數量上看,構成這類根系的根主要是_側___根。
3.如圖,在兩個大小相似的蘿卜中各挖一個大小相等的洞,向洞中
分別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濃鹽水,各用一個裝有玻璃管的橡皮塞
塞住洞口,記下玻璃管內液面的高度。放置一段時間,分析會出
現的變化:
(1)甲蘿卜洞內的水變

(填“多”或“少”),蘿卜的硬度


(填“軟”或“硬”)了;乙蘿卜洞里的水變

,蘿卜的硬
度變

了。
(2)上述實驗中,蘿卜洞內增加的水分主要來自細胞內的
細胞液(液泡)

(3)上述實驗說明細胞吸水或失水取決于細胞液濃度和外界溶液濃度的大小。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就
失水

(4)如果再給你一個同樣大小的蘿卜,讓你增加一個對照實驗,使實驗更準確。你對這個蘿卜的處理是
將同樣濃度的蘿卜汁放在洞中,觀察玻璃管內液面的高度
(3分)

4.下圖是一段枝條,上面長有兩個大小相同的果實。如果將枝條兩
個部位的樹皮進行環剝(如圖所示)。那么,這兩個果實會發生什
么變化?為什么?(4分)答:A無變化(繼續長大)B會萎縮,因為A
可以繼續得到有機物,B不能繼續得到有機物(B上方篩管被切斷)
五、專題總結
土壤的組成成分(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的測定)
土壤的結構和類型(沙土、壤土、粘土)
植物的根系(根的類型、根尖的基本結構特點及其相關功能、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條件、植物缺乏氮、磷、鉀的病癥、水體富營養化的基本癥狀)
4、物質的運輸(區分直立莖、攀緣莖、匍匐莖、纏繞莖,知道木質莖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知道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的運輸過程)
5、葉的蒸騰作用(意義、氣孔結構)學科教師輔導講義
學員編號:

級:
初二


數:3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
科學
學科教師:
授課主題
植物與土壤
授課日期及時段
教學內容
一、專題檢測
1.單子葉植物的莖不能加粗,是因為

)
A.木質部不發達
B.韌皮部不發達
C.沒有形成層
D.機械組織不發達
2.在樹干近地面處環割樹皮一圈,樹會逐漸死亡。這是因為
(
)
A.水不能向上運輸,光合作用不能進行
B.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不能運輸到根部
C.根吸收的無機鹽不能運輸到葉片
D.形成層被破壞,細胞停止分裂
3.果樹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
A.光合作用
B.蒸騰作用
C.呼吸作用
D.細胞分裂
4.植物的根長度能夠不斷增加,這是因為


  A.根冠部分的細胞不斷地增多
B.根毛區的細胞不斷地分裂
C.伸長區的細胞不斷地伸長
D.根毛區的部位不斷向上延伸
5.植物體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
)
A.根毛
B.根
C.導管
D.莖
6.移苗時根部帶土是為了
(
)
A.保留水分和無機鹽
B.避免傷害伸長區
C.避免傷害根冠
D.避免傷害根毛和幼根
7.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是
(
)
A.導管
B.篩管
C.形成層
D.根毛
8.下列植物屬于直根系的是


A.小麥
B.水稻
C.玉米
D.大豆
9.設下圖中a、b、c是3個相鄰的植物細胞,細胞液中營養物質的質量分數為a>b>c,它們之間水分滲透的方向是:
(
)
10.草莓的莖是
(
)
A.攀援莖
B.纏繞莖
C.直立莖
D.匍匐莖
二、知識梳理
【知識點1】土壤的組成:
1.
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1)土壤中有空氣
【實驗一】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要求:選擇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較多的空氣,實驗效果明顯。而潮濕的土壤中有許多空間已經被水分占據,空氣含量會變少。
實驗步驟:
①在燒杯中放入一塊土壤(土壤的體積為V),緩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沒為止。記錄在燒杯中所加的水的體積,記作V1。
②用與土壤體積相等的鐵塊替代土壤,重復上述實驗。記錄所加的水的體積,記作V2。
③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約為(V1-V2)/V。
【討論】測量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的其它方法:
第1種方法:用金屬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塊土壤,然后用量筒向金屬容器中加水,這時的注水量相當于空氣的體積大小,然后洗凈金屬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測出容器的體積,它相當于土壤的體積,這樣便可求得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第2種方法:用金屬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塊土壤,放在裝有水的量筒中,這時液面上升的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氣部分的體積,再通過測量金屬容器的容積,就可以測量出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了。
(2)土壤中有水
【實驗二】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水。
現象:試管壁上有水。
結論:土壤中有水。
【思考】測量土壤中水分體積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
思路:先選取一規則幾何體狀(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土壤樣本,用刻度尺測出其相關數據,算出土壤體積V。然后用天平稱出其質量M,再將土壤搗碎,放在坩堝上用酒精燈加熱,讓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稱出其質量M1。將水分的質量換算成體積,就可以知道水分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了。
公式:(M-M1)/ρV
(3)土壤中有有機物
【實驗三】土壤中有其它有機物嗎?
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對質量稱量的干擾)的土壤(應含較豐富的有機質)50-100克,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以防土壤顆粒漏掉)上加熱。
現象:出現有機物的碳化分解和燃燒現象;稱量時,發現土壤的質量減少。
結論:土壤中有有機物。
說明: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無機物,儲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
(4)土壤中有無機物
【實驗四】①將燃燒過的土壤用手搓一搓,發現:土壤顆粒很細,沒有粘性。顆粒大小基本不一致。
②溶解,過濾,得到土壤浸出液。
思考:為什么可以用過濾法來分離泥漿?——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無機鹽。
土壤顆粒的大小與沉降的速度是怎樣的關系——顆粒大的沉降較快,顆粒小的沉降較慢。
③蒸發皿中加熱濾液,使水分蒸發。觀察蒸發皿上的殘留物。可見:蒸發皿上有很細的結晶物。說明土壤中有無機物(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的物質,這些無機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
【小結】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的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
3.
從巖石到土壤
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時間多種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極其復雜的過程。即存在巖石從大到小的過程和有機物在巖石顆粒間的積累過程。
①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自然外力——風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產生的外力;
熱脹冷縮——驟熱驟冷使巖石爆裂;
植物和動物的作用。
②植物和動物的尸體和排泄物積累在巖石顆粒間,是土壤腐殖質和有機物的重要來源。
③土壤的形成目前還在正常進行,土壤的形成速度極其緩慢——注意保護耕地。
【典型例題】
例1.
某同學與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覽時對青山綠樹底下的“紅土”很好奇,“紅土”與嘉興的“黑土”相比,除顏色不一樣外,其它性狀還有什么不一樣呢?于是他采樣后帶了一塊回家,并做了如下實驗。從圖中的對照實驗來看,他在探究兩種土壤中的(

A.
有機物含量
B.
空氣體積分數
C.
土壤生物數量
D.
無機鹽含量
例2:某地區試用碳酸水澆灌某些植物,這樣做不能起到的作用是


A.
改良堿性土壤
B.
改良酸性土壤
C.
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提高農作物產量
例3.
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動物在生活,能使土壤中的無機物成分增加,原因是(

A.
蚯蚓通過呼吸作用排放無機物
B.
蚯蚓的排泄物進入土壤
C.
蚯蚓通過松土把地面的無機物帶到土壤中
D.
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例4.
生命的起源初期,地球上并沒有土壤,以下哪種生物的出現使這成為可能


A.
低等植物
B.
高等植物
C.
動物
D.
真菌
【知識點2】各種各樣的土壤:
1、
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1)土壤的組成:土壤是由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組成的。這些成分是相互影響的,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結構。
如:礦物質顆粒較小,土壤的空隙就較小,于是水和空氣也就少了。
(2)土壤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構成(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所以礦物質顆粒的多少就成為影響土壤結構最重要的因素。
礦物質顆粒有粗有細,粗的叫砂粒,細的叫黏粒,介于兩者之間的叫粉砂粒。
土壤顆粒的分類
名稱直徑/毫米砂粒2.0-0.02粉砂粒0.02-0.002黏粒<0.002
(3)不同的土壤,其滲水的能力是不同的。
(4)土壤的分類:
根據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
土壤名稱土壤質地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顆粒較細。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相等。土壤質地較均勻。
【思考】1)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2)哪種土壤透水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3)哪種土壤保水性能最強?——黏土類土壤
4)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差?——黏土類土壤
2、土壤的性狀對比表:
土壤名稱性狀砂土類土壤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質分解快,易流失。黏土類土壤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壤土類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
壤土類土壤是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這種土壤中的固體部分(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占土壤總體積的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水和空氣各占25%。這樣既通氣、透水,又保水,保肥,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氣和有機質。
【典型例題】
例1.
以下關于土壤的描述中:最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選擇是(

①砂粒多,黏粒少
②黏粒、砂粒均多
③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
④土壤顆粒粗
⑤土壤顆粒細
⑥土壤質地均勻
A.
①④
B.
②④
C.
③⑤
D.
③⑥
例2.
下圖為壤土類土壤組成成分的體積分數,如果因為外界影響導致以下變化:空氣含量增多,水分含量減少,則說明


A.
通氣性好,保水性好,有利于植物生長
B.
通氣性好,保水性差,有利于植物生長
C.
通氣性好,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長
D.
通氣性差,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長
【知識點3】植物的根系、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一)植物的根系:
1、植物通過根來吸收土壤中的各種營養物質——水分和無機鹽。
植物
比較項目大豆小麥根的數目較少(有主、側根之分)較多(無主、側根之分)是否有明顯發達的根有無還有哪些植物具有這樣的根青菜、花生、蘿卜等玉米、蔥、大蒜、水稻等
2、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像大豆、青菜、花生、蘿卜等植物一樣,有明顯發達的主根和側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像小麥、玉米、蔥、大蒜、水稻等植物一樣,沒有明顯的主側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須根系。
根的功能: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與土壤的結構、肥力、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等因素有關。
4、根尖的結構:
正常情況下,植物根毛細胞的細胞液中營養物質的質量分數一般高于土壤溶液的質量分數,因此它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若施肥過多,土壤溶液的質量分數會超過根毛細胞液內的質量分數,細胞就會因失水過多而發生“燒苗”現象。
【小結】當土壤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當土壤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
(二)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1、植物的生長除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無機鹽。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起不同的作用。
植物的營養缺乏癥:
(1)缺氮:植株矮小,葉色發黃。
(2)缺磷:植株細小,葉色暗綠帶紅。
(3)缺鉀:植株長得矮小,葉片上帶有許多褐斑。
2、植物和環境是相互影響的。
植物可以幫助土壤積累有機物,因此,在農業生產中常提倡“秸稈還田”,以提高農田的肥力。同時,農業生產也會對土壤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1)過多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改變土壤的結構。
(2)過多施用化肥有可能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污染。使淡水出現“水華”現象,海水出現“赤潮”現象。
“水華”現象介紹:
水華(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絕大多數是僅由藻類引起的,如藍藻(嚴格意義上應稱為藍細菌)、綠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營養化。“水華”發生時,水一般呈藍色或綠色。這種在自然界就有的“水華”現象,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記載。在自然界中它們很快消失,并沒有給水產動物和人類帶來危害。
淡水中富營養化后,“水華”頻繁出現,面積逐年擴散,持續時間逐年延長。太湖、滇池、巢湖、洪澤湖都曾出現過“水華”,就連流動的河流,如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下游漢口江段中也出現過“水華”。“水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飲用水源受到威脅,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藍藻“水華”的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肝臟,具有促癌效應,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來水廠的過濾裝置被藻類“水華”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華”影響景觀,并有難聞的臭味。
【典型例題】
例1:下列植物中屬于須根系的是(

A.
狗尾巴草
B.
樟樹
C.
楊柳樹
D.
梧桐樹
例2:為研究甲、乙兩種不同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某人設計了四個不同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各裝置中地下部分都處于相同環境的盆中,地上部分所處的都是透明的封閉容器。
(1)為了達到本實驗的目的,應比較裝置______________(填裝置編號)之間的植物生長差異。
(2)以裝置①、裝置④來進行對照實驗。這樣的實驗設計是_______________(選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請說明具體的理由:_______________。
例3:某同學將甲、乙兩種植物種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組(如圖所示),其中B與C組遮光,降低光照30%。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探究甲、乙兩種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就實驗設計來看,應比較A、B、C、D中哪兩組之間的生長差異?請列出兩種正確的組合: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若選擇A、B兩組進行對照實驗,比較兩組植物之間的生長差異。則該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無機鹽,該同學為了驗證鎂是甲種植物正常生長所必需的元素,設計了如下實驗:選擇兩盆生長狀況相似的甲種植物,在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蒸餾水,在另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等量的含鎂離子的蒸餾水,保持其它實驗條件相同,觀察比較兩盆植物的生長情況。你認為這樣的實驗設計合理嗎?
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例4:植物體內的各種器官的功能是各不相同的,在植物的器官中,與植物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有關的是(

A.

B.

C.

D.

【知識點4】莖的結構及物質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1.
莖的分類:按照生長方式的不同:
自然界最常見的莖是直立莖,其次還有攀緣莖、匍匐莖、纏繞莖。
無論這些莖呈現什么特點,都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是對光合作用這種營養方式的一種適應,即從環境中最大可能地獲取其生長所需的陽光。
2.
莖的結構:
【觀察】三年生木質莖的橫切面
(1)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保護作用。
(2)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輸導有機物的篩管。
(3)形成層:由2—3層細胞組成,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地進行細胞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
(4)木質部:位于莖的中央,其中較大的細胞是導管,具有輸導水分的功能,較小的細胞是木纖維等。年輪也可以清晰地看到。
(5)一般情況下,還可以在莖的最中央看到髓,它們的細胞壁比較薄,常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
說明:水稻、小麥、竹等植物都沒有形成層,所以莖不能加粗生長。裸子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根和莖中,具有形成層,所以莖能加粗。
【思考】1、如果鐵絲纏繞小樹,會影響莖中有機物的運輸。所以鐵絲下面部分的莖和根得不到有機物或得到很少,最后會導致小樹死亡或發育不良,故鐵絲纏繞勢必影響小樹的生長。
2、制作課桌椅,主要利用莖的木質部,是因為它又硬又有韌性。
【讀圖】年輪
從植物年輪中可以獲知:1.
判斷該植物的莖生長了多少年?
——植物生長一年一般形成一個年輪。
2.
可以判斷該植物哪年生長比較快?當時的氣候怎樣?哪年氣候比較惡劣,不適宜植物生長?有沒有連續幾年的氣候特別干旱或特別濕潤?
——當氣溫、水分等環境條件比較好的時候,植物生長比較快,形成的年輪較疏松,顏色較淺(如春材)。反之,年輪較密,顏色較深(如秋材)。
3.
判斷年輪上的“斑點缺損”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可能是該部分樹皮曾受到傷害或曾出現枝條而形成。
3.
水分、無機鹽及有機物的運輸
(1)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是在莖中木質部的導管中,且一般是自下而上向枝端運輸的。
(2)有機物通過篩管自上而下運輸。
【解釋】割橡膠:橡膠乳膠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是在篩管中運輸的。切割橡膠樹皮采橡膠,實際上是切割了部分篩管,讓有機物流出來而已。
【典型例題】
例1:有人把人行道上的樹木用鐵絲扎上晾衣,結果導致樹木死亡,其原因是


A.
樹木因缺氧而死
B.
樹木不能輸送水和無機鹽
C.
樹木輸送有機物的功能被破壞
D.
樹木不能正常進行光合作用
例2:杜仲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樹皮可入藥,但剝樹皮時不能切口太深,否則會影響樹的生長,其原因與樹莖部的哪個結構被破壞有關


A.
木質部
B.
韌皮部
C.
外樹皮
D.
形成層
例3:植物木質莖中包括:①木質部
②韌皮部
③形成層
④外樹皮
⑤髓,這些結構從內到外的排列順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號)
例4:小明參加了假期夏令營,學會了如何利用植物年輪辨認方向的野外生存能力,下列有關年輪的知識,錯誤的是


A.
根據樹木年輪的數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齡
B.
樹木的年輪能告訴我們當地的氣候條件
C.
從植物的年輪可讓我們知道南北方向的差異
D.
植物年輪是由植物的韌皮部形成的
例5:小青把幾滴香水加到小花瓶的水中,瓶內放入幾株插花,不久從花葉上能聞到此香水的縷縷香氣,這主要和植物的哪個功能有關


A.
導管的輸導作用
B.
篩管的輸導作用
C.
蒸騰作用
D.
呼吸作用
例6: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運輸的基本路徑是(

A.
葉的篩管→莖的篩管→根的篩管
B.
根的篩管→莖的篩管→葉的篩管
C.
葉的導管→莖的導管→根的導管
D.
根的導管→莖的導管→葉的導管
【知識點5】葉的蒸騰作用與結構:
(一)蒸騰作用
1、什么是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
2、蒸騰作用的意義:
⑴有效降低葉片溫度,使植物在強光下進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到傷害。
⑵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動力,利于植物對水的吸收和運輸,也利于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補充】植物幼小時,暴露在空氣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騰。成長植物的蒸騰部位主要在葉片。葉片蒸騰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角質層的蒸騰,叫做角質蒸騰;二是通過氣孔的蒸騰,叫做氣孔蒸騰,氣孔蒸騰是植物蒸騰作用的最主要方式。蒸騰作用的生理意義:它是植物吸收和運輸水分的主要動力,可加速無機鹽向地上部分運輸的速率,可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葉子在強光下進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到傷害。植物蒸騰丟失的水量是很大的。自養的綠色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必須和周圍環境發生氣體交換。因此,植物體內的水分就不可避免地要順著水勢梯度丟失,這是植物適應陸地生活的必然結果。適當地抑制蒸騰作用,不僅可減少水分消耗,而且對植物生長也有利。在高濕度條件下,植物生長比較茂盛。蔬菜等作物生產中,采用噴灌可提高空氣濕度,減少蒸騰,一般比土壤灌溉要增產。
【討論】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二)葉的結構
1、表皮細胞一般呈現不規則形狀,保衛細胞呈現半月形。
2、保衛細胞里面有葉綠素,氣孔周圍的細胞壁較厚。
3、葉片受熱后,氣孔內的氣體會排出體外,在葉表皮表面形成氣泡。形成氣泡數目多,說明氣孔就多。——氣孔是葉片排出氣體的門戶。
【小結】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水從根部經導管運輸到葉——水從氣孔中蒸騰而出。[根尖吸收——根、莖木質部中的導管——葉柄中的導管——葉肉細胞(利用或經氣孔散失)]
【典型例題】
例1:生物形態結構總是與生長的環境相適應的。某地區春季低溫潮濕、夏季高溫干旱,生長著一種春、夏季葉型不同的植物,其葉型數據如下表。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目表面積(mm2)表皮厚度()甲型葉29214乙型葉14424
A.
甲型葉生長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
乙型葉生長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
甲型葉生長在夏季,降低蒸騰作用
D.
乙型葉生長在夏季,增強蒸騰作用
例2:當發生水災的時候,農作物會被洪水淹沒。當洪水退去后,農民要“洗苗”,洗去作物上的泥沙。這主要是為了


A.
防止作物受重壓倒伏
B.
清除洪水帶來的污染物
C.
保證氣孔的通暢
D.
增強光照
例3:下列各項中,敘述錯誤的是(

A.
根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蒸發掉
B.
氣孔張開和閉合由保衛細胞調節
C.
植物根毛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由導管輸送到各組織
D.
根細胞的細胞液濃度高于葉細胞液濃度,所以水分從下到上運輸
例4:植物葉片上的氣孔對植物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以下會導致氣孔關閉的是


A.
當植物失水過多時
B.
蒸騰作用最強時
C.
光合作用最強時
D.
放出氧氣最多時
例5: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土壤,而土壤資源是有限的。你認為下列人類活動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
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
B.
在適宜耕作的土地上進行玉米與大豆的間作套種
C.
在農田中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
D.
在干旱缺水的地區實行噴灌或滴灌的措施
專題過關
【知識點1】土壤的組成:
1.
土壤物質包括(

A.
礦物質、腐殖質
B.
礦物質、腐殖質、水
C.
礦物質、腐殖質、空氣
D.
礦物質、腐殖質、水、空氣
2.
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
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
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
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
3.
最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為(

A.
砂土類土壤
B.
黏土類土壤
C.
壤土類土壤
D.
粉砂類土壤
4.
某地試行用“汽水”(一種能釋放二氧化碳的酸性溶液)澆灌植物,它的作用是


①促進呼吸作用
②促進光合作用
③改良堿性土壤
④加強植物的蒸騰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雨后天晴,有經驗的農民常給農作物中耕松土,其主要作用是(

A.
增加土壤中的水分
B.
增加土壤中的空氣
C.
增加土壤中的肥力
D.
減少土壤中的生物
二、填空與探究題
1.
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_________________。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土壤中的__________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__________,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__________。
4.
巖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作用下,可以變為越來越小的碎塊。
5.
長、寬、深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其被浸沒為止,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的水,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的水,請回答:
(1)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的水的量為__________,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入的水的量為__________。
(2)體積相同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中的空氣體積分數約為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__________之間。
6.
土壤中的礦物質顆粒較小,土壤中的空隙就較小,土壤中的

就越少。
7.
大部分的植物適于生活在既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能保水、保肥的土壤里。
8.
將足量的土壤放入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后讓它慢慢沉淀,發現土壤顆粒越大則沉降速度就

9.
若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別堆在一起,那么雨后
堆中空氣含量最多,
堆中水分含量最多。
10.
根據土壤顆粒所占的比例,可將土壤分為
 

 

 
三種,其中適于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是

【知識點2】植物的根系、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1.
某池塘因污染而出現了黃綠色的“水華”現象,這屬于水的_________污染,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大量增多,導致____________大量繁殖。
2.
植株出現暗綠帶紅現象是因為缺___________元素,植物要正常發育生長,還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的主要礦物質元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
很久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小小的種子之所以能夠長成參天大樹,它那粗壯的樹干和繁茂的樹葉完全是“土壤汁”變化而來的。1648年,荷蘭科學家海爾蒙特把一顆重2.2千克的柳樹苗栽種到—個木桶里,桶里裝有事先稱好質量的土壤。在這之后,他只用清潔的雨水澆灌樹苗。為了防止灰塵落入,他還專門做了一個桶蓋。5年以后,柳樹長大長高了。經過稱量,他發現柳樹質量增加了70千克,而土壤只減少了60多克。
(1)此實驗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爾蒙特在桶上加了桶蓋,且只澆清潔雨水,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樹的生長完全靠“土壤汁”,則其實驗結果應該怎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實驗中,柳樹質量增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實驗的結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選擇大小和生長情況相同的A、B兩株豌豆幼苗,分別植在相同的培養液中(即無土栽培),在相同的生長條件下測量它們—天內各自的吸水量(實驗1)。然后再將它們分別放置在與實驗1同樣的培養液中,同時在B株的培養液中添加較多NaCl(鹽),A株不變,一天后再測量它們各自的吸水量(實驗2)。兩個實驗的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1結果證明:在實驗中,可選擇A植株作為B植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株植物的根吸水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兩千多年前人們已經生活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但是長期的開荒種地和過度的放牧,歷代朝廷的大量伐木建造宮殿以及戰爭的影響,使茂密的森林喪失貽盡。目前,我國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嚴重,許多地區土地被沙漠覆蓋,此現象說明了綠色植物有
的作用。
6.
植物根尖分生區中的細胞較小,細胞排列緊密,細胞質濃;分生區細胞具有_________能力,可以使根尖細胞數目不斷增加。
7.
下圖是根尖的立體結構和平面結構圖,識圖并填寫有關根尖結構和功能的內容。
①是根尖的______區,它的細胞的細胞壁較_____(填“厚”或“薄”),液泡很______(填“大”或“小”),所以是根吸收______和______的主要部分。
②是根尖的______區,能夠較快的生長,因此是根______的主要原因,此處的細胞結構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是根尖的______,細胞排列______(填“不”或“很”)整齊,具有______作用。
8.
取兩個大小相同的蘿卜,在上面各挖一個大小相同的洞,并在洞內各插入一個口徑與洞口相同的玻璃管,往甲玻璃管內注入2毫升濃鹽水,往乙玻璃管里注入2毫升清水,過一段時間后,觀察玻璃管:
⑴可看到甲玻璃管內的液體___________,乙玻璃管內的液體_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⑵此實驗證明了細胞既可以__________,又可以__________,這主要取決于________與____________的大小。
【知識點3】莖的結構及物質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一、選擇題
1.
某些植物的莖,如玉米、小麥等,一旦長成就不能加粗,原因是(

A.
不再獲得營養
B.
沒有形成層
C.
植物已經停止生長
D.
形成層受到破壞
2.
夏秋季節,木本植物莖中形成層向內分裂出的細胞可形成(

A.

B.
韌皮部
C.
木質部
D.
樹皮
3.
植物體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
)在各個器官中是相互聯通的。
A.
篩管
B.
導管
C.
水管
D.
毛細管
4.
小明為了探究葉片中輸導組織的功能,把芹菜葉片浸在紅墨水溶液中30分鐘后,用眼睛仔細觀察,發現呈紅色部分的是


A.
只有葉的邊緣
B.
整個葉片
C.
葉脈
D.
只有葉尖
5.
使植物體的莖不斷長粗的結構是(

A.
木質部
B.
韌皮部
C.
形成層
D.
生長區
6.
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是(

A.
樹皮——木質部——形成層——韌皮層——髓
B.
樹皮——形成層——韌皮部——木質部——髓
C.
樹皮——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髓
D.
樹皮——韌皮部——木質部——形成層——髓
7.
草莓的莖屬于(

A.
攀緣莖
B.
纏繞莖
C.
直立莖
D.
匍匐莖
二、填空與探究題
1.
桔子樹枝頂端的桔子往往比較小,而枝條下部的桔子比較大。這是由于桔子形成過程中的有機物是由葉片提供的,而葉片制造有機物在植物體內是通過
內的
管由上往下運輸的。
2.
小明做了如下實驗:①把一段帶葉的植物枝條,用刀削成平整的斜面。②插入裝有紅墨水的燒杯中,置于陽光下照射。③待枝條基部顏色有變化后,取出枝條洗凈。④在枝條上方橫切和縱切植物枝條,觀察。
(1)莖橫切面上變成了紅色的部位是__________,該部位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
(2)用放大鏡觀察莖的縱切面,紅色的部位從基部到頂部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實驗證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剪取一段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把它的下端插入裝有稀釋的紅墨水的瓶里,過一段時間后,可以看到:葉柄是否染上了紅色________;葉脈是否染上了紅色________。把這段枝條進行橫切和縱切,用放大鏡觀察,莖中的哪個結構被染紅了_________。這個實驗說明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莖內的________運輸的,而且莖和葉中的________是相通的。
4.
黃山上的松樹能在巖石間頑強地屹立生長,黃山松的根主要從巖石間吸收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
樟樹、楊柳、月季等雙子葉植物的樹皮容易剝開的原因是雙子葉植物莖的木質部與韌皮部間有2~3層細胞能不斷進行
,產生子細胞的形成層。
6.
公園中的“古樹名木”往往標有它的年齡,這些植物的年齡是根據莖的
部中的_______來確定的。
【知識點4】葉的蒸騰作用與結構:
一、選擇題
1.
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運輸的動力來自(

A.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B.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
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
D.
蒸騰作用
2.
在下列氣候條件下,最可能使氣孔關閉的是(

A.
春雨連綿的早晨
B.
雷陣雨后的傍晚
C.
久旱晴朗的夏天中午
D.
秋風秋雨的秋天中午
3.
下列三種對盆栽植物的澆水方法,容易造成植物發生萎蔫現象的是(

A.
只澆盆土不澆莖葉
B.
既澆盆土也澆莖葉
C.
只澆莖葉不澆盆土
D.
A、B兩項都是
4.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化肥的大量使用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也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B.
水土流失是個全球都存在的大問題
C.
北京頻頻出現的沙塵暴說明我國華北、西北等地的沙漠化現象嚴重
D.
工廠的污水應治理后再排放
5.
小明為觀察葉細胞吸收水分后的變化,在一株植物上取相同的兩片葉,把甲葉片放在陽光中曝曬10分鐘,乙葉片放在清水中浸泡10分鐘,然后分別做成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發現其中細胞內變化最大的結構是


A.
細胞核
B.
細胞壁
C.
液泡
D.
葉綠體
6.
大樹底下好乘涼,這與植物的哪個功能有關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騰作用
D.
擴散作用
7.
中午時分,強光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會下降,原因是


A.
溫度過高,植物生命活動下降
B.
陽光過強,導致光合作用不能進行
C.
蒸騰作用過強,導致氣孔關閉
D.
呼吸作用過強,影響了光合作用
8.
植物體吸收來的水分有99%通過蒸騰作用散發出去,下列不是蒸騰作用的目的的是(

A.
蒸騰作用散發水分能帶走大量的熱,有效地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
B.
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動力
C.
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D.
植物體的根吸水太容易,水分多了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二、填空與探究題
1.
移栽植物能否成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否保證植物體內對水分的需要。為此,移栽植物時應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⑴根部應適當帶土,這樣可以減小對__________的損傷,保證根的___________功能。
⑵應剪除移栽植物的部分枝葉,這樣可減弱__________作用,減少____________散失。
⑶應在傍晚移栽,這樣可以減弱__________作用。
2.
晴天的上午,在一株盆栽植物上將一分枝的葉片套上一個透明的塑料袋。扎緊袋口,一段時間后,塑料袋內出現了一些小水珠。這是由植物體散發出來的____________液化而成的,它是____________的結果。下午打開袋口,迅速把一支將熄滅的火柴棍伸進袋內,火柴復燃了,說明袋內的__________較豐富,這是___________的結果。傍晚再套上塑料袋,扎緊袋口,第二天天亮前打開袋口,迅速伸進一根燃著的火柴,火柴熄滅了,說明袋內的________較豐富,這是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
3.
如圖所示,請寫出植物葉結構中各部位的名稱:
(1)甲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
(2)其中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表是科技人員對幾種常見植物的葉的上下表皮中氣數(每平方毫米上的平均數)的統計情況,請你分析表中的數據,并回答下列問題:
植物名稱生長環境上表皮氣孔數下表皮氣孔數蘋果樹果園0294豌豆田地101216玉米田地94158睡蓮池塘6253
(1)由上表可見,一般陸生植物葉的氣孔分布特點是:
;這一特點對陸生植物有利嗎?
;你的理由是:

(2)水生植物葉的氣孔分布特點是:
;你對睡蓮葉片中氣孔分布特點的解釋是:

(3)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其中的上、下表皮氣孔數
,這是植物對
的一種適應。
5.
為了研究不同環境條件下植物的蒸騰作用,取葉片數量和形狀大小相同的三株幼小的鳳仙花植物,分別插入三個相同的量筒中,量筒中加入同樣多的清水,在水面上滴加幾滴植物油,使油膜覆蓋水面,量筒口用棉花團封閉,將三套裝置分別放在三種不同環境
(①光照、潮濕②光照、干燥③黑暗、干燥)條件下,測出相同時間內量筒中的失水量。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對實驗設計方案的分析,可以根據
來比較植物的蒸騰量。
(2)如要研究光照因素對植物蒸騰量的影響,應采用
(填“①②”、“①③”或“②③”)環境條件下的兩套裝置進行實驗。此實驗屬于
實驗(填“定性”或“定量”)。
溫故知新
1.形成層細胞能夠不斷地進行
,向外形成
部,向內形成
部,使莖不斷加粗,所以形成層屬于
組織。
2.下圖是棉花的根系圖,填寫有關的內容。
(1)圖中的1是_主__根,它是由棉花種子中的胚根直接發育而成的。
(2)圖中的2、3、4都是
根。
(3)上述根系屬于
根系。從數量上看,構成這類根系的根主要是
根。
3.如圖,在兩個大小相似的蘿卜中各挖一個大小相等的洞,向洞中
分別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濃鹽水,各用一個裝有玻璃管的橡皮塞
塞住洞口,記下玻璃管內液面的高度。放置一段時間,分析會出
現的變化:
(1)甲蘿卜洞內的水變
(填“多”或“少”),蘿卜的硬度變
(填“軟”或“硬”)了;乙蘿卜洞里的水變
,蘿卜的硬度變
了。
(2)上述實驗中,蘿卜洞內增加的水分主要來自細胞內的

(3)上述實驗說明細胞吸水或失水取決于細胞液濃度和外界溶液濃度的大小。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就

(4)如果再給你一個同樣大小的蘿卜,讓你增加一個對照實驗,使實驗更準確。你對這個蘿卜的處理是
(3分)

4.下圖是一段枝條,上面長有兩個大小相同的果實。如果將枝條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環剝(如圖所示)。那么,這兩個果實會發生什
么變化?為什么?(4分)
五、專題總結
土壤的組成成分(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的測定)
土壤的結構和類型(沙土、壤土、粘土)
植物的根系(根的類型、根尖的基本結構特點及其相關功能、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條件、植物缺乏氮、磷、鉀的病癥、水體富營養化的基本癥狀)
4、物質的運輸(區分直立莖、攀緣莖、匍匐莖、纏繞莖,知道木質莖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知道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的運輸過程)
5、葉的蒸騰作用(意義、氣孔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江市| 宿松县| 潼南县| 犍为县| 隆尧县| 江津市| 昭通市| 大宁县| 平潭县| 漳浦县| 郓城县| 那曲县| 古蔺县| 百色市| 江川县| 翁源县| 南皮县| 米易县| 安福县| 饶河县| 米泉市| 南康市| 八宿县| 吴桥县| 玉环县| 古交市| 横峰县| 石首市| 博白县| 昌乐县| 盘锦市| 鱼台县| 资阳市| 长岛县| 渑池县| 盘锦市| 蕲春县| 通海县| 高尔夫| 林甸县|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