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三、第四單元(7課——第14課)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三、第四單元(7課——第14課)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第7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1978年——今:改革開放新時期)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1、背景:①理想:人們要求糾正文革錯誤;②現實:“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③1978年展開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意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2、內容:①思想: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指導思想;②政治: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做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③組織: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3、意義: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③開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二、撥亂反正
完成標志: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
一、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1、時間:1978年底 2、地點:安徽鳳陽小崗村(最早)
3、經營方式: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4、影響:①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發展;
②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5、建國后農村政策的四次重大改革: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人民公社化運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農民土地私有制
社會主義公有制
啟示
適時調整農村政策;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二、城市:國有企業改革 城市改革的重點:國有企業
1、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
2、措施:①國家: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③職工: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意義: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
第9課 對外開放
一、對外開放的過程
1、1980年,設置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4個經濟特區。1988年,劃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
2、1984年,開放14個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開放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閩南三角地區);1990年,開放上海浦東;1992年開放內地。
3、開放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 -> 沿海開放城市 -> 沿海經濟開放區 -> 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4、設立經濟特區意義:①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②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③擴大對外經濟交流;④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共十二大(1982年):鄧小平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中共十三大(1987年):①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被簡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②確立了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中國十四大(1992年):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
中國十五大(1997年):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指導思想。
中共十六大(2002年):“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中共十八大(2012年):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中共十九大(2017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南方談話(1992年):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1992年:①中共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②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③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第11課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一、中國夢(2012年11月提出)
1、內涵: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途徑: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2、“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①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②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三、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2015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
四、經濟發展新常態
1、內容: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
2、對內改革: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對外舉措: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政治上)
1、內涵:指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由少數民族人民當家做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
2、地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確立:1949年第一屆政協將實行人民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立下來;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
二、各民族共同繁榮(經濟上)
①政治上:因地制宜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②經濟上:給予政策、人力、技術、資金、物資等支持;③文化上: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④國家戰略上:實施西部大開發與興邊富民行動。(2006年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了青海和西藏地區經濟的發展)
第13課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一、“一國兩制”構想
1、提出者:鄧小平(最初提出是為了解決臺灣問題,最早在香港成功實踐。)
2、基本內涵:“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即在統一的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3、意義:“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國內:①有利于保持香港、 澳門和臺灣的穩定;②為香港、澳門回歸開辟了途徑。
二、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香港回歸:1997年7月1日。
2、澳門回歸:1999年12月20日。
3、意義: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恥辱,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4、回歸原因:①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根本原因);②“一國兩制”的提出(關鍵);③內地和港澳同胞的愿望;④中英雙方的努力;⑤港澳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一、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1、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2、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3、1992年兩會(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形成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被稱為“九二共識”。
4、1995年1月,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
5、解決臺灣問題的前景:兩岸交流日益密切的事實表明,發展兩岸關系,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息烽县| 涿州市| 旺苍县| 惠东县| 黔南| 南华县| 夏河县| 台中县| 宁夏| 石首市| 湘阴县| 四子王旗| 保亭| 乌审旗| 绵阳市| 伽师县| 嵊州市| 佛山市| 清镇市| 通海县| 那曲县| 贞丰县| 昭通市| 易门县| 娄底市| 芦溪县| 临海市| 台南市| 红河县| 漳浦县| 盘山县| 浦北县| 兰西县| 楚雄市| 福州市| 襄樊市| 武穴市| 樟树市| 海盐县| 太白县| 古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