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科學單元知識點 一、石頭 1.我們在山腳下,小河邊,草地上,都能見到(石頭)。 2.(石頭)可以用來打水漂,跳房子,拼有趣的圖案,在(石頭)上畫美麗的圖案。 3.石頭可以用來造房子、建橋梁、鋪路、做雕塑等等,還可以加工成項鏈、手鐲等工藝品。 4.我們從以下方面觀察描述石頭的樣子:形狀,斑紋,大小,顏色,表面,是否透明,重量等。 5.石頭的每一個特征都可以作為分類的標準,但是每次只能按石頭的一個特征來分類。 二、玩泥巴 1.大網眼的篩子篩出來的泥土(粗),小網眼的篩子篩出來的泥土(細)。 2.我們從挖出來的泥土中,可以找到小石子,(小樹枝,枯樹葉,小蟲子,沙子,小磚塊,碎玻璃),小紙屑,蚯蚓等。 3.做泥塑,我們要先(鏟土),然后撿出不是泥土的東西,把大土塊(碾碎),用篩子把細土篩出來,加水和成(泥巴),捏成各種造型。 4.原始人將(石頭)加工成各種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錘。 5.石頭和泥土是組成地球的重要物質。 三、 沙子與黏土 1.我們會在:沙灘上,沙坑里,建筑工地,泥土中,這些地方見到(沙子)。 2.(黏土),是有黏性的顆粒極小的泥土。 3.干沙子與干黏土有什么不同? 答:干沙子顆粒大,干黏土顆粒小,干沙子不沾手,干黏土沾手,干沙子粗糙,干黏土細膩,干沙子硬,干黏土軟。 4.沙子顆粒大,顆粒間的空隙也大,水容易滲透。黏土的顆粒小,顆粒間的空隙也小,水不容易滲透。 5.瓷器是用(黏土)做的,泥人是用(黏土)做的,沙雕是用(沙子)做的,沙畫是用(沙子)做的。 6.沙子、黏土與石頭一樣,都屬于巖石,都是組成地球的重要物質。 四、 水是什么樣的 1.生活中,洗菜做飯,洗衣服,澆花,刷牙洗臉都需要(水)。 2.我們要判斷玻璃瓶中的液體時,要充分的運用各種感官:用眼睛眼睛看(顏色),用鼻子聞(氣味),用舌頭嘗(味道)。 3.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倒入什么形狀的容器就呈現什么形狀。 4.大自然界中的水,都是從(地勢高的地方流向地勢低)的地方。 5.水有以下特點:(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形狀,透明,會流動)。 五 、玩轉小水輪 1.用漏斗流水打轉(小水輪)時,漏斗的水位越高, (小水輪)轉得越快,漏斗的管子越粗(小水輪)轉的越快。 2.水塔造得高,水流動的力量就(大),便于居民生活中使用, 特別是對地勢高的用戶很重要。 3.人們可以借助流水的力量,做許多事,比如,引水灌溉農田、水利發電、水磨坊利用水力磨面粉、利用水力碎石等。我們身邊洗車場的高壓噴水槍就是利用流水的力量來沖洗車輛外部的灰塵。 六 鹽和糖哪兒去了 1.把鹽粒和糖粒分別放在水中,鹽粒最終均勻地灑在水中,看不見了,水變(咸)了;糖粒最終均勻地分散在水中,看不見了,水變(甜)了。但水仍然是(透明)的,(鹽和糖)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沙子,則沉在水的底部,不能溶解。面粉,在水中也不會溶解。 2.油不能溶解,洗衣粉能(溶解),味精能溶解,豆子不能溶解。 七 找空氣 1.在操場上,樹林里,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找到(空氣)。 2.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 ,所以不要長時間呆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如棉被里,門窗緊鎖的汽車里等。 八、 這里面有空氣嗎 1.水中有氣泡冒出這說明(瓶子里有空氣)。 2.粉筆,海綿,磚塊,石塊的空隙中有空氣,玻璃彈珠里沒有(空氣)。 九 空氣是什么樣的 1.空氣沒有固定(形狀),充氣后的氣球是什么形狀的,里面的空氣就是什么形狀的。。 2.空氣有以下特點:(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形狀,透明,會流動,看不見摸不著)。 十 形形色色的動物 1.動物的基本特征是:需要(食物,陽光,空氣,水等,會繁殖,會長大)。 十一 多姿多彩的植物 1.植物為人類提供食物、藥材、飲料、紡織材料、家具、燃料、建筑材料等,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植物。 2.植物的生長發育都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而人工草坪和塑料花不是植物,他們不需要這些條件。 十二 、動物,人 1.人和動物的相同之處表現在哪? 答:需要食物和水,會長大,會生寶寶,能跑動,要呼吸,會死亡等。。 2.人是高等智慧動物具有更高級的思維能力和更精細的動手能力會算數會使用復雜的工具,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和改變環境的能力。 3、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人會勞動。 4、法國科學家(法布爾)是研究(昆蟲)的科學家。 5、昆蟲有(蟬)、(蜻蜓)、(螞蟻)、(螳螂)、(蟋蟀)等。 6、樹上有(鳥)、(蟲)、(螞蟻)、(蜘蛛)、(蝴蝶)等。 7、樹干上有(蟲)、(蟬)(螞蟻),樹枝上有(貓頭鷹)、(蝸牛)、(蝴蝶)、 8、遠古時,祖先把(木棍)和(石塊)作為工具。 9、1萬年前人類學會種小麥和養豬、養牛、養羊。 10、7000年前人類使用銅做成的工具。 11、5500年前人類發明了輪子。 12、2300年前,科學家推測地球是球形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