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8.3 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1895年春,在北京聯合應試舉人給光緒帝上書請愿的主要人物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1895年,上海有多達三十份報紙和雜志,1897年,天津刊發了《國聞報》,湖南刊發了《湘學報》等,這些報紙、雜志都為推動改革而鼓呼。下列選項中,屬于“為推動改革而鼓呼”的是( ) A.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B.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3. 梁啟超在1903年撰文指出:“所謂帝國主義者,語其實則商國主義也。商業勢力之消長,實與海上權力之興敗為緣,故欲伸國力于世界,必以爭海權為第一義。”在梁啟超看來( ) A.帝國主義的目的就是開拓市場 B.能否爭奪和維護海權關乎國運興衰 C.帝國主義是發展商業勢力的前提 D.海權的強弱決定了商業勢力的大小 4. 發表《變法通議》,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報刊是(?? ? ) A.?《國聞報》?????????B.?《知新報》??????????????????????? C.?《相學報》??????????D.?《時務報》 5. 有學者認為,甲午戰爭后,中國開始由“政策創新”轉向于“制度創新”。這里的“制度創新”開始于( ) 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運動 D.國民革命 6. 1898年,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詔書中的內容不包括 ( ) A.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員 B.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C.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 D.創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7. 梁啟超曰:“變者,天下之公理也。”由此可知他主張( ) A.宣揚革命 B.發展科技 C.抵御外侮 D.維新變法 8. 1898年光緒帝按維新派意圖,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 以下內容最能體現發展資本主義愿望的是( ) A.裁撤冗員 B.開辦新式學堂 C.訓練新式軍隊 D.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9. 小劉看到紀錄片中有一位仁人志士慷慨激昂地說:“各國變法都是要流血的,如今中國變法還沒聽說有流血的,這是中國不昌盛的原因。就讓我來當這流血第一人吧!”這位仁人志士應該是(?? ?) A.?康有為??????????B.?光緒帝???????????????????????????????? C.?梁啟超???????????D.?譚嗣同 10. 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近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變法失敗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體現在變法( ) A.對中國社會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統治 C.使中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D.雖最終失敗但挽救了中華民族危機 11. 近代化就是經濟上實現工業化,政治上實現民主化的進程。我國在這兩大領域的開啟性事件是( ) A.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和戊戌變法 C.實業救國和辛亥革命 D.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來源 12. 1872 年在上海創辦的著名的中文報紙是( ) A.《申報》 B.《中外紀聞》 C.《民報》 D.《新青年》 13. 下列有關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史實中,發生于上海的是( ) ①創建京師大學堂 ②創辦《申報》 ③創辦商務印書館 ④創辦《東方雜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 科舉制度廢除于( )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末 15. 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個階段的新式教育體制的標志是(??? ) A.?京師大學堂的創辦????????B.?《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 C.?科舉制度的廢除?????????D.?新式學堂的創辦 二、非選擇題 16.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以下問題。 材料一 梁啟超說:“李鴻章只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其于西國所以富強之原,茫乎未有聞焉,以為吾中國之政教文物風俗,無一不優于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鐵路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 ——摘編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1895年,康有為創辦《萬國公報》,宣傳“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組織強學會,并于1896年創辦《強學報》,宣傳變法維新、救亡圖存。1896年,梁啟超等在上海創辦《時務報》,這份報刊成為宣揚維新思想的重要陣地。1898年,他入京創辦京師大學堂,培養了大量具有維新傾向的新知識分子。 材料三 從6月11日到9月21日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連發布了一百多條上諭,試圖以空前規模大力推行變法維新。8月底前大多數法令涉及經濟、軍事和文教領域。經濟和軍事領域中,詔令體現了自強運動的強化。在經濟領域,國家以更大的力量促進農、工、商業。在軍事方面著重訓練現代化陸軍,加強海軍。……盡管維新運動沒有達到它的政治目標,但它所引起的思想變化卻對中國社會和文化有著長期的和全國規模的影響。 ——摘編自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 (1)據材料一,梁啟超認為洋務運動的局限性是什么?結合所學指出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如何? (2)根據材料二概括維新派宣揚變法的方式有哪些?(寫出兩種即可)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次變法”失敗的標志是什么?據材料三指出維新變法的主要歷史作用。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tǐnɡ)以撻(tà)堅甲利兵乎? ——光緒帝“明定國是”詔書 (1)根據材料一,說說光緒帝為什么決心變法維新。 材料二 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 (2)結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內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傳播。 材料三 《劍橋中國晚清史》:“盡管維新運動沒能達到它的政治目標。但它所引起的思想變化卻對中國的社會和文化有著長期的和全國規模的影響。” (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維新變法運動的積極作用有哪些。 材料四 “伯兄(康有為)規模太廣,包攬太多,舉行太大,同志太孤,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康廣仁 (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的是讀書求學的人通過科舉考試后,一步登天,由貧民一躍而成高官。魯迅先生對這種科舉制度是深惡痛絕的,他筆下的孔乙己就是科舉制度毒害下的產物,不過魯迅先生是在生產力比較發達的近代社會對科舉制度作出的中肯的批判。 材料二 “……規定兒童七歲入學,對普通中學的培養目標確定為三個方面:做官、升入高等學堂、從事實業。章程中開始注意了大、中、小學之間的銜接,但從課程設置來看,經學課時最多,還是立足于做官和升學。” (1)材料一中的科舉制度是在哪個朝代時形成的? (2)請簡要分析“魯迅先生對這種科舉制度深惡痛絕”的原因。 (3)材料二是哪一個文件的內容?這個文件的發表有何意義? 材料三 (4)圖一和圖二與中國近代的哪一所著名的學府有關?它的成立與哪一重大事件有關? (5)該學府在當時具有怎樣的特殊地位?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ABDA 6-10DDDDA 11-15DDADB 二、非選擇題 16.(1)局限性:沒有認識到中國制度的落后,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沒有改革封建專制制度。 地位: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2)創辦報刊、組織學會、興辦學堂。 (3)戊戌政變。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17. (1)中國當時正被列強“瓜分”,國力衰弱,面臨亡國的嚴重危機,光緒皇帝也將是亡國之君。所以他痛下決心,實行變法。 (2)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等。 (3)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4)失敗原因: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維新派力量弱小,又沒能發動群眾,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頑固派勢力過于強大;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 18. (1)隋朝。 (2)明清以后,這種制度脫離實際,不能培養有用人才,越來越不適應近代中國的需要。 (3)《奏定學堂章程》。標志著中國近代教育體制的確立。 (4)京師大學堂。戊戌變法。 (5)它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由國家建立的最高新式學府,它的創辦表明近代中國教育改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