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8.3 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同步練習 一. 選擇題 1. 公車上書的主要發起人是( ) ①嚴復 ②譚嗣同 ③康有為 ④梁啟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 1895年的公車上書中,康有為痛陳《馬關條約》的危害,強烈主張“拒和. 遷都. 變法”。可最終得以實踐的只有( ) A.拒和 B.遷都 C.革命 D.變法 3. 公車上書后,為了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維新派從事的活動包括( ) ①創辦報刊 ②組織學會 ③創辦新式學堂 ④領導武裝起義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4. 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在天津創辦的影響最大的報刊是(??? ) A???????????????? ???B?????????????? ????C??????? ???????????D 5. 1895年,維新派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國聞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其創辦者是( ) A.譚嗣同 B.嚴復 C.梁啟超 D.康有為 6. 下列維新變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是( ) A.訓練新式軍隊 B.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 C.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D.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7. “……舉國鼓舞歡蹈,爭求上書,民間疾苦,悉達天聽。”這句話描述的是戊戌變法時哪項政令的實施情況( ) A. 準許百姓向朝廷上書 B. 創辦新式學堂 C. 發展農業和商業 D. 訓練新式海陸軍 8. 國家話劇院上演《北京法源寺》,這部戲截取了戊戌變法最具戲劇沖突的十天,用舞臺的形式展開一段澎湃的故事。下列措施中,不屬于戊戌變法內容的是( ) A.改革政府機構,任用維新人士 B.訓練新式軍隊 C.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 D.廢除科舉制度 9. 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指責西漢的古文經書全系劉歆偽造,《孔子改制考》將孔子打扮為“改制立法”的祖師爺。兩本書都沒有充分的. 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可見,維新變法失敗是由于( ) A.頑固派勢力強大 B.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時冒進 C.維新派力量過于弱小 D.維新派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 10. 維新派的改革遭到了頑固派的激烈反對,主要是因為( ) A.改革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 B.維新派反對清政府 C.改革完全是錯誤的 D.維新派反對帝國主義 11. 短短的103天內,光緒帝發布各種諭旨約180條。諭令合并衙門,裁汰冗員,使一些中下層人士猝然失業;下令裁撤綠營,同時讓旗人自謀生計,多達100萬人被突然中止生計,以致他們對新政怨聲載道。這段話反映了戊戌變法過程中( ) A.光緒皇帝軟弱無能 B.資產階級妥協讓步 C.改革措施操之過急 D.頑固勢力發動政變 12.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居住在上海的人們獲得戰場消息的最佳方式是( ) A.閱讀《新青年》 B.閱讀《申報》 C.閱讀《民報》 D.閱讀商務印書館的小冊子 13. 戊戌變法后,中國近代民營出版業出現,其中最負盛名的是( ) A.《中外新報》 B.《申報》 C.《新青年》 D.商務印書館 14. 百日維新期間創辦的學校有( ???) A.?北洋西學堂????????B.?福州船政學堂???????????????????????? C.?京師大學堂????????D.?同文館 15. 生活在民國初年的人們,在文化與教育事業方面能感受得到的進步有 ( ) ①入讀新式學堂 ②看《申報》 ③參加科舉考試 ④買到商務印書館出版物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二. 非選擇題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若不及時圖治,數年之后,四鄰交逼,不能立國……萬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發……瓜分豆剖,漸露機牙,恐懼回惶,不知死所……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1)根據材料一,歸納戊戌變法的歷史背景。 材料二 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詔令。主要內容有:發展農. 工. 商業;訓練新式軍隊;創辦報刊,開放言論;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等。同時規定,今后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2)根據材料二,指出哪些變法措施對封建舊勢力的沖擊最大。 材料三 1898年,光緒帝實行變法,這次變法雖然很快就失敗了,但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促進了人民的覺醒。 (3)根據材料三,歸納戊戌變法在當時的社會上有何積極的作用。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若不及時圖治,數年之后,四鄰交逼,不能立國……萬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發……瓜分豆剖,漸露機牙,恐懼回惶,不知死所……亂機遍伏,即無強敵之逼,揭竿斬木,已可憂危。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二 “對于這個嚴重喪權辱國的條約,全國各階層人士無不為之痛心疾首。在京參加會試的舉人也義憤填膺……發動了 1 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廷,確切指出形勢的危殆。” 材料三 1895年,康有為創辦《萬國公報》,宣傳“新法之益”。不久,康有為在北京. 上海組織強學會,并于1896年創辦《強學報》,宣傳變法維新. 救亡圖存。1896年,梁啟超等在上海創辦《時務報》,這份報刊成為宣揚維新思想的重要陣地。1898年,梁啟超入京創辦京師大學堂,培養了大量具有維新傾向的新知識分子。 材料四 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詔令。主要內容有:發展農. 工. 商業;訓練新式軍隊;創辦報刊,開放言論;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等。同時規定,今后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1)根據材料一,指出戊戌變法的歷史背景。 (2)材料二中“發動了1 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廷”的事件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概括維新派宣揚變法的方式有哪些。(寫出兩種即可) (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次變法”失敗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維新變法有何積極作用? 18. 近代中國教育的變革,科技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 ?????? 材料一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逼近下,墜入屈辱. 彷徨與困惑之中。為挽救民族危機,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救國道路,走過了自救之路. 維新之路. 共和之路等,但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遠。 材料二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 ——梁啟超《變法通議》 材料三 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頒發上諭廢除科舉。同年清廷下令設立學部,在全國遍設新式學堂,制定《重訂各級學堂章程》,統一規定全國各地學堂的學制,學堂兼學中學與西學。同時選派留學生出國和鼓勵自費出洋,學成歸國,經考核均授與功名。 ——王憲明 蔡樂蘇《中國近現代史述要》 請回答:(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1) 材料一中的“自救之路”是指什么?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 拉開“維新之路”序幕的是哪個歷史事件?“維新之路”的失敗給我們怎樣的教訓? (3)材料二中梁啟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戊戌變法對教育發展的貢獻。 (4)根據材料三,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5) 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什么借鑒?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BDAAB 6-10BADDA 11-15CBDCA 二. 非選擇題 16. (1)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民族危機,階級矛盾激化。 (2)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等。 (3)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促進了人民的覺醒。 17. (1)《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民族危機。 (2)公車上書。 (3)創辦報刊. 組織學會. 興辦新式學堂。 (4)戊戌政變。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18. (1) 事件:洋務運動; 影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客觀上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 教育. 工業的發展,等。 (2) 事件:公車上書; 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在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只有推翻清王朝,中國才有富強的希望等。 (3)重要性:興校育才(發展教育)是變法圖強的根本策略。貢獻:創辦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表明近代中國教育改革擺出了重要的一步。 (4) 廢除科舉制;設立學部; 廣設新式學堂 ;建立新學制;重視留學教育等。 (5) 借鑒: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