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林則徐在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反映了當時的中國社會( ) A.鴉片泛濫成災 B.西方傳教士活動猖獗 C.自然經濟加速解體 D.國家主權不斷喪失 2. 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這說明鴉片戰爭( ) A.沒有真正喚醒腐朽的清王朝 B.打破“天朝”體制,進入條約時代 C.打開了中國窺視近代世界的窗口 D.影響了中國整個近代社會的發展方向 3. 19世紀中期以后,上海、武漢、南京、廣州、福州等地的市場上外國商品日益增多,洋釘、洋紗等日用品在距離這些城市較遠的鄉村都有出售,而且貨量充足。這種狀況表明( ) A.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徹底解體了 B.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密切 C.近代中國市場主動開放,惠及鄉村 D.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 4. 1843年,英國取得了一項特權——中國將來給予其他國家任何權利,英國人可以“一體均沾”。按此規定,英國可從《馬關條約》中分享的權利是( ) A.割地 B.賠款 C.辦工廠 D.贖遼費 5. 在某次戰爭之后,列強欣喜若狂,聲稱“第二次發現了中國”。英國一家報紙評論道:“中國為東方一團大物,勢已動搖……今歐洲之人,雖田夫野老,無不以瓜分中國為言者。”這次戰爭是(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 6. 牢記歷史,不忘過去。右圖所示為某小組制作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卡片,其內容出自(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7.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出,全國上下一片嘩然,眾人議論紛紛,憂心忡忡。下列議論不符合史實的一項是 ( ) ①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②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 ③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開辦工廠,中國民族工業沒指望了 ④圓明園被燒掉太可惜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 2019年10月1日上午,20余萬軍民以盛大的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歡慶共和國70華誕。中國近代史時期,西方列強不請自來,侵占過我國北京的戰爭有( ) ①鴉片戰爭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 ③甲午中日戰爭 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9. 義和團成員曾提出這樣的口號:“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洋鬼子,盡除完……”這說明( ) A.義和團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義和團運動具有明顯的愛國性質 C.義和團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D.義和團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10. 李鴻章說:“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資,自強之本……洋機器于耕織、印刷、陶埴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據此判斷,李鴻章認為抵抗外來侵略的措施是( ) A.機器制造,主張機器也可以用于民用工業 B.籌辦洋務,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 C.武器制造,主張大力發展軍事工業 D.創建海軍,加強中國海防,抵御外侵 11. 李鴻章在1863年說過,中國用兵“經年積歲不收功效,實由于槍炮窳濫。若火器能與西洋相埒,平中國有余,敵外國亦無不足”。下列哪一企業的建立與此說法有關( ) A.江南制造總局 B.漢陽鐵廠 C.輪船招商局 D.開平煤礦 12.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地位的排列順序是“士、農、工、商”,狀元最受人們尊敬和羨慕,而工商業卻是被人看不起的“末業”。但在清末卻出了一位“舍本逐末”的狀元,此人是( ) A.張謇 B.榮宗敬 C.榮德生 D.盧作孚 13. 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表現在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維新變法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其表現主要在于( ) A.興辦近代軍事工業 B.開啟了政治領域近代化歷程 C.開始興辦新式學堂 D.籌建近代海軍 14. 近代中國有人指出:“(土耳其)不變舊法,遂為六大國割地廢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島夷耳,能變舊法,乃能滅我琉球,侵我大國。前車之撤,可以為鑒。”“伏惟皇上……破除舊習,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張( ) A.變法維新、救亡圖存 B.學習西方、發展科技 C.解放思想、宣揚民主 D.發動民眾、進行革命 15. 1898年6月,光緒皇帝在詔書中說:“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與創辦京師大學堂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他們預料“中國市場的遠景是廣闊的,將來它的銷量會比全歐洲還要多”。所以他們企圖通過修約來達到擴大侵略權益的目的。當修約交涉失敗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就叫囂“只有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須教訓中國人”。 材料二 如果沒有巨大的技術優勢確保帝國的建立,再強的動機也不能使帝國主義者在世界行使統治權。19世紀30年代英國海軍工程師將工業革命中的蒸汽動力應用于軍事,建造了火力強勁的大型鐵甲艦。1842年英國軍艦“復仇女神”號進入長江江面,導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不久,蒸汽動力軍艦將歐洲勢力帶入亞非兩洲的內陸。 (1)據材料一,回答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據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清政府戰敗后于1842年被迫與英國簽訂的條約名稱,并列舉該條約中使英國“動機”得以初步達成的相關內容。 (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上述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影響。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材料三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與圖片相關的三次戰爭分別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這兩大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有何不同。 (3)綜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導致近代中國飽受屈辱的原因。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圖一“師夷長技” 圖二 變法圖強 材料二“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機器上感覺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學堂、上海制造局等漸次設立起來。……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 ——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中的圖文材料,分別寫出相對應的運動名稱。 (2)依據材料一,請列舉圖一運動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揭開圖二變法運動序幕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3)依據材料二,請概述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有什么特點?(或經歷了哪些變化) (4)回首近代化的探索歷程,你有何感悟?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ABCD 6-10CDBAA 11-15AABAB 二、非選擇題 16.(1)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主要原因:英國巨大的技術優勢。條約名稱:中英《南京條約》。 內容:①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②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3)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7.(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南京條約》規定了協定關稅;《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3)列強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中國綜合國力的衰弱等。 18. (1)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2)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任寫一個);公車上書。 (3)由技術(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層層遞進,由表及里,逐漸深入。 (4)感悟: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等。(答案合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