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歷史學家陳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國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紀的,是被轟出中世紀的。”陳旭麓所說的“轟”是指( ) A.鴉片戰爭 B.洋務運動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寫道:“《南京條約》簽訂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滿意的不是戰敗國而是戰勝國。”戰勝國“不滿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鴉片尚不能正常輸入中國 B.掠奪的戰爭賠款太少 C.清政府排外態度沒有改變 D.商品在中國仍然滯銷 3. 李鴻章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 由此看出李鴻章認為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 A.武器裝備落后 B.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 C.社會經濟落后 D.戰和舉棋不定 4. 如圖為八年級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某一戰役后畫的一幅漫畫,此漫畫反映的是( ) A.黃海海戰 B.威海衛之戰 C.遼東之戰 D.豐島海戰 5. “我們從軍衛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們雖然犧牲了,但可以壯國家的軍威。”鄧世昌用熱血和生命踐行這一誓言是在( ) A.虎門戰役 B.平壤戰役 C.黃海海戰 D.威海衛戰役 6. 有學者研究認為,甲午中日戰爭前列強的主要侵華方式是“貿易+特權”,甲午中日戰爭后則變為“投資+特權”。對此變化,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 A.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加速發展 B.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C.《馬關條約》讓列強開始獲得貿易和投資特權 D.列強侵華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向資本輸出為主 7. 近代中國飽受屈辱,都城曾三次淪陷。其中,都城第二次淪陷發生于下列哪一時期( ) A.鴉片戰爭期間 B.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C.甲午中日戰爭期間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 8. 生活在1900年北京地區的百姓,在大街上看到了這樣一個標語“扶清滅洋”,他們會想到的是( ) A.這是義和團的口號 B.這是清政府的近期公告 C.這是洋務派的口號 D.這是維新派的口號 9. 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將西方的工廠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與之配套的經濟制度正式引入中國。這一變化發生在( ) A.《南京條約》簽訂后 B.《北京條約》簽訂后 C.《馬關條約》簽訂后 D.《辛丑條約》簽訂后 10. 19世紀末,中國大地上進行了一場救亡圖存的社會變革,這一變革開始了( ) A.中國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B.政治制度變革的嘗試 C.發展封建小農經濟 D.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 11. 李鴻章創辦的近代民用企業是( ) A.江南制造總局 B.福州船政局 C.輪船招商局 D.湖北織布局 12. 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阻斷了中國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近代民族工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客觀環境中產生和發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掙扎和抗爭。下列關于近代民族工業的說法,正確的是( ) A.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產生 B.張騫創辦的大生紗廠是中國第一家民族工業企業 C.二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D.具有發展不平衡、發展過程艱難曲折、整體水平落后等特點 13. 戊戌變法發展經濟的政策,在某些地區得到落實,促進了當地工商業的發展。山西省商務局成立后,承辦山西的礦務、鐵路,還集股白銀45萬兩興辦輕工業,如在盛產棉花的地區,開設紡紗、織布廠,引入進口機器生產。以上材料說明( ) A.戊戌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工業的發展 B.戊戌變法允許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C.戊戌變法改革政府機構 D.戊戌變法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14. 1898年,康有為40歲,梁啟超25歲。變革前,兩人都沒有出過國,對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對于西方的認識,也只是局限于所讀的傳教士的出版物和所知曉的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軼事。這說明( ) A.西方列強支持維新變法 B.慈禧太后控制著政治和軍事事務 C.維新派缺乏經驗 D.頑固派反對變法 15. 在外國人辦的報刊中,由中國人主執筆政的,《申報》是第一家。1872年在上海創刊,1949年5月停刊。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最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是中國現代報紙的開端和標志。被人稱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關于這份報紙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是中國出現的最早報紙 B.有利于研究中國近代史 C.全面報道了中國的歷史 D.是由中國人創辦的報紙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近代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的深重災難,國家的積弱不振,社會的貧弱窮困,正是不平等條約造成的。李文海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像蚊子吮血似的將堅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國的孱弱肌體,造成近代中國的‘大出血’。” ——李育民《中外條約與近代中國研究叢書》總序 (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不平等條約給中國造成的主要影響。 材料二 如圖一、圖二 (2)材料二中的圖一和圖二所反映的歷史場景使人悲憤,請說明理由。 材料三 中英雙方簽訂了一個《土地章程》,章程規定上海劃出一塊土地,在城外,租給英國人,一畝地一年收1500個銅錢……這就叫作租界。 上海現代城市的來源,一個是租界,一個是租界里的人,就是移民。租界這個因素以前只看到侵略,中國人受屈辱這一面,這一點否定不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它客觀上起的作用主要還是積極的。 ——葛劍雄《上海是怎么來的?》 (3)材料三中,作者認為上海現代城市的來源是哪兩個?概括作者對“上海租界”的評價。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認識。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材料三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與圖片相關的三次戰爭分別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這兩大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有何不同。 (3)綜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導致近代中國飽受屈辱的原因。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洋務派全盤建設事業的動機是國防,所以軍事建設最多。現就洋務派的軍事建設,擇其要者列表于下。 年份 舉措 咸豐十一年(1861) 奕?、文祥托總稅務司赫德購買炮艦,聘請英國海軍人員來華創設新水師 同治四年(1865) 曾國藩規劃、李鴻章設立江南機器制造局于上海 同治五年(1866) 左宗棠設造船廠于福州,附設船政學堂 同治九年(1870) 李鴻章設機器制造局于天津 光緒元年(1875) 李鴻章籌辦鐵甲兵船 光緒二年(1876) 李鴻章派下級軍官赴德學陸軍,船政學生赴英、法學習造船和駕船 光緒六年(1880) 李鴻章設水師學堂于天津 光緒十一年(1885) 李鴻章設天津武備學堂 光緒十四年(1888) 李鴻章成立北洋海軍 ——摘編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的“動機”是中國在哪次戰爭戰敗后付諸實施的。 (2)據材料,概括洋務派進行軍事建設的方式有哪些。 (3)上述材料和問題表明洋務派要改變當時中國在哪一領域的落后局面?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DAAC 6-10DDACB 11-15CDACB 二、非選擇題 16. (1)影響: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落后;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清政府對外妥協投降、喪權辱國。《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圓明園建筑精美,內藏無數中華民族藝術瑰寶,英法聯軍對其大肆搶劫后放火燒毀是人類文明的一場浩劫。 (3)來源:租界、移民。 評價:有被侵略、受屈辱的一面;客觀上起的作用主要還是積極的。 (4)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自覺或不自覺地起了破壞性和建設性的雙重作用。 17.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南京條約》規定了協定關稅;《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3)列強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中國綜合國力的衰弱等。 18. (1)第二次鴉片戰爭。 (2)創建新式軍隊;創辦軍事工業;開辦軍事院校;組織留學;購買武器等。 (3)國防建設和軍事建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