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2屆中考歷史復習資料專題:中國古代史——-主題四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專家詮解考點趨勢【考點趨勢詮解】——把握規律 有的放矢考點核心 年份 題型 分值 命題預測 拓展建議1:了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2: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3 :知道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4 :了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5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2009 非選擇題 4分 結合當前教育,考查科舉制度的基本史實,結合民族史,考查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則。 探究盛唐繁榮的諸多表現、主要特點及其現實意義2010 非選擇題 6分2011 未考查【知識網絡看點】——夯實基礎 扎實備考考點1:隋唐科舉制度基礎知識篇1.概念:科舉制是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管理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拔官吏的標準。2.誕生: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錄用人才(之前選拔官吏主要看門第的高低)。隋煬帝時,正是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3.完善(1)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增加考試人數。(2)武則天時,創造了殿試和武舉。(3)唐玄宗時,詩賦被作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4.科目: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明經考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進士考策問,加試經史、雜文。人們普遍推重進士科。4.衰落明朝時,科舉考試內容限于四書五經,文體嚴格限于八股文。這種八股取士制度,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會的進步。科舉制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直至清朝末年(1905年)才廢除。5.影響(1)在全社會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2)使人才不斷更新,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3)給有才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做官的機會,激發了他們的創造熱情;(4)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5)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認識啟示篇1.關于科舉制的認識:科舉制的出現是一種制度的創新,對唐朝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關系等嶄新局面的出現,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賦予了社會改革新氣象和創新精神;科舉制對后來英國的文官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是隋唐時期中國人對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重大貢獻。2.關于科舉制的啟示:國家之間競爭的關鍵在于經濟實力,而經濟發展的動力在于科技,而科技進步的基礎在于培養人才;選拔人才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條件之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重視考試的公平公正,讓真正德才兼備的人才脫穎而出;重視培養人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重視培養人的創新意識與能力。細節提示篇正確掌握科舉制度的產生和發展:隋煬帝時期,正式形成科舉制度;武則天時期,創立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是時期,詩賦作為考試內容。考點2:“貞觀之治”與唐太宗基礎知識篇1.概念:626年,李世民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他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唐 太宗李世民2.主要內容:(1)在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知人善任,重視納諫,如任用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和魏征等(“房謀杜斷”)。 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執行政令。(2)在經濟上,改革賦役制度,減輕農民負擔,采取了一系列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措施。(3)在教育上,完善科舉制,大興學校。(4)在法律制度上,多次修訂法令,刪繁就簡,化重為輕,制訂了《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法典。(5)在民族關系上,恩威并施,改善民族關系,如用和親、封賞籠絡順從的少數民族貴族。(6)在對外關系上,堅持開放,加強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認識啟示篇1.“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知識局面,為唐朝的強盛和中華文明的輝煌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太宗善于總結歷史教訓,虛心納諫,重視人才、輕徭薄賦,調整統治政策,為后來的統治者樹立了榜樣;2.唐太宗的民本思想、關注人民的利益,是社會穩定、國家興旺繁榮的重要條件。對于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有一定的啟示。3.唐太宗重視人才的思想、看重人的德才,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對于今天建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4.唐太宗恩威并重、開明的民族政策以及以和為貴、開放的對外政策,對于今天的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細節提示篇“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教訓,太宗勤于政事,任用賢才良將,虛心納諫問策,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辛勤勞動。考點3:武則天;“開元盛世”基礎知識篇1.武則天的簡介:武則天是唐高宗的皇后,高宗去世后,相繼廢掉兩個皇帝,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2.武則天的統治:她統治期間,繼承唐初的統治政策,發展科舉制,任用賢能,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開拓邊疆,使社會經濟得到繼續發展,人口增加,國力不斷增強,史稱有“貞觀遺風”,她的統治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她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3.“開元盛世”:“開元”是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他即位后,重用賢能,勵精圖治,整頓吏治,發展生產,倡導節約,對軍事、財政、漕運制度等進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他統治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認識啟示篇統治者要重視改革,善于納諫,任人唯賢,發展經濟,注重民生,開明的民族政策以及開放的對外政策。細節提示篇1.肯定女皇武則天的主要依據是:在位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增強。2.“開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統治前期的盛事局面,是大唐盛世的頂峰,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繁榮的時期。考點4:唐與吐蕃等民族的交往基礎知識篇1.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以較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西北各少數民族的擁戴,被尊稱為“天可汗”。2.與吐蕃的交往(1)吐蕃: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松贊干布是其杰出的首領。(2)和親: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嫁給尺帶珠丹。文成公主入藏,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因此,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為密切漢藏兩族的友好交往,促進藏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3)會盟:821年唐蕃會盟并立碑“患難相恤,暴掠不作”。(拉薩大昭寺前)文成公主 松贊干布認識啟示篇1.唐與吐蕃關系的認識: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友好交往的前提;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對唐蕃兩族的交往做出了重大貢獻,是民族友好交往的使者;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友好交是民族關系的主流。2.唐與吐蕃關系的啟示:我們要堅持開明的民族政策;樹立民族平等、民族友好的意識;今天我們要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維護西藏地區的穩定發展。細節提示篇1.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南詔是彝族、白族的祖先;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2.元朝時期,在藏族地區設立宣政院,使其正式歸屬中央政權。考點5: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和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基礎知識篇1.與日本的交往(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著名的代表有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居各國之首)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建筑技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日本,推動了日本的改革;促進了日本經濟文化的發展。(2)鑒真東渡:唐朝最富影響的僧人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貢獻。(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日本藥學界奉他為始祖。)2.與天竺的交往(1)玄奘西行:唐太宗貞觀年間,玄奘歷盡艱辛,西行天竺學習佛法。玄奘的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玄奘——《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的佛經譯本是研究印度半島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2)評價玄奘:他是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也為中國與南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3.交流頻繁的原因:唐朝政權強大,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唐代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以及社會的高度文明和開放;玄奘、鑒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認識啟示篇1.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達,文化先進才能對于國外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2.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進步.3.一個國家只有虛心學等相待才能相互促進,共同進步.4.我們要學習友好交流使者不畏艱險,勇于開拓,意志堅定,執著追求的精神。細節提示篇1.玄奘西行而非“唐僧西行”。2.唐朝最重要的歷史特征是繁榮與開放。名師導練經典名題【3年經典解析】——掌握絕技 無往不勝【經典1】(2009·陜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B)請回答:材料(B)所述,“最早考試制度”指什么制度?這種制度有何歷史影響?【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聯系所學知識,隋唐時期創立的科舉制度是我國最早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同時科舉制度的歷史影響根據教材知識可得。【答案】制度:科舉制度;影響:有利于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后世所沿用等。【經典2】(2010·菏澤)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的稱號取得的方式是( )A.皇帝御賜 B.九品中正制度 C.科舉考試制度 D.察舉制度【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題干中的“狀元、榜眼、探花”,是科舉考試進士科的前三名稱號,是科舉制度的產物。故選擇C。【經典3】(2011·青島)有人曾經中肯地評價科舉制:“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師,春還秋往,烏聚云合。”科舉制從隋朝的誕生到唐朝的完善、清朝的滅亡,歷時1300 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的影響是 ( )①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 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④改善了用人制度,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結合所學知識,科舉制度是以才能為標準的全國范圍的官吏選拔制度,因此,排除①的選項,故選擇D。【2011真題導練】——全新精題 梯度升級一、選擇題1.(2011·鹽城)下圖是大雁塔進士題名帖的拓本。與此拓本所含信息相關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內閣六部制2.(2011·汕頭)南宋時期,潮州人王大寶參加廷試(殿試),中榜眼(進士第二名),后來成為嶺南名宦。殿試制度的創立者是 ( )A. 隋煬帝 B. 唐太宗 C. 武則天 D. 唐玄宗3.(2011·嘉興)唐太宗吸取“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閉口不說話),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的教訓,注重( )A. 虛心納諫 B.輕徭薄賦C.科舉選才 D.微服私訪4.(2011·麗水)溫總理說:“國之命在人心,解決人民的怨氣,實現人民的愿望就必須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國之命在人心”之內涵與下列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A.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D.水能載舟,亦能覆舟5.(2011·泰安)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這一局面史稱( )A.文景之治 B.興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6.(2011·連云港)唐《隴西行》寫道:“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這里的“胡”是指( )A.西夏 B.遼 C.金 D.吐蕃二、非選擇題7.(2011·郴州)閱讀下列材料:中國古代歷史源遠流長,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方面都出現了許多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材料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材料三 唐太宗派大臣護送她入藏時帶出了許多工匠,還有谷物、果品、菜種、藥材……以及醫學、農學、天文歷法等書籍。藏族人親切地稱呼她為“阿姐加莎”。至今,青藏高原仍留下許多頌揚她的詩歌和傳說。請回答:(1)材料一出自戰國時期的變法家商鞅之口,請寫出他變法的主要內容?(2)與材料二相關的歷史人物是西漢時期哪一位偉大的史學家?他留下的歷史著作是什么體例?(3)材料三的“她”是誰?留下這段千古佳話時的唐朝統治史稱什么?【2012命題預測】——考前咬牙 考后放歌一、選擇題1. ( 原創)科舉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開公平地選拔人才,它正式創立于( )A.隋文帝時期 B.隋煬帝時期 C.唐太宗時期 D.武則天時期2. ( 原創)現今,國家公務員招考一般采用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親自出題面試,首開殿試之舉的是( )A.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則天 D.唐玄宗3. ( 原創)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孟憲實在《百家講壇》作了“太宗繼位”“魏征進諫”“以民為本”等系列講座。由此推知他所講的主題是( )A.《開皇之治》 B.《貞觀之治》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4. ( 原創)中國古代帝王除有姓名之外,還有廟號、謚號和年號。年號是皇帝用來紀年的名號;謚號是帝王死后,朝廷所給予的帶有褒貶性質的稱號;廟號是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的名號。請你判斷下列屬于年號的是( )A.太祖 B. 開元 C. 高宗 D. 文帝5.( 原創)杜甫在《憶昔》中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一景象產生于誰統治時期(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6. (山東青島 模擬)唐代的繁榮與開放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外交流的發展有關,以下最能表明中國人學習外國文化的開放意識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鑒真東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到來二、非選擇題7.【彰顯輝煌歷史】漢朝和唐朝對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影響深遠。據此回答:(1)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漢朝出現了大一統局面?(舉兩例)(2)“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創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勝時期。”歷史上把這一時期叫做什么?請再列舉一例漢、唐出現的盛世局面。(3)漢唐時漢族同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合同為一家”,請舉出一例。(4)舉例說明“唐朝對外友好往來密切。”答案探究【2011真題導練】——全新精題 梯度升級一、選擇題:1.C2.C3.A4.D5.D6.D二、非選擇題7.(1)①承認土地私有,準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③推行縣制。(2)司馬遷。紀傳體通史。(3)文成公主。貞觀之治。【2012命題預測】——考前咬牙 考后放歌一、選擇題1.B2.C3.B4.B5.D6.A二、非選擇題7.(1)措施:①政治上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 ②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和鹽鐵經營權收當中央,實行抑商政策;③軍事上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④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⑤民族關系上(外交上),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2)開元盛世;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貞觀之治等。(3)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嫁給葉蕃、金城公主嫁給吐蕃。(4)鑒真東渡;玄奘西游;唐與新羅的政治、商業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唐與朝鮮音樂方面的交流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