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劍橋中國晚清史》記載,19世紀的最初十年,中國的國際收支結算大約盈余2 600萬元。從1828—1836年,卻從中國流出了3 800萬元。使中國國際收支逆轉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茶葉貿易 B.英國對中國走私鴉片 C.清政府閉關鎖國 D.自然經濟遭到完全破壞 2. 下列關于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比較,正確的是( ) ①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目的相同 ②都使中國喪失了領土和主權 ③兩次戰爭的侵略者中都有美國 ④都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 這場革命從1851年一直持續到1864年,席卷了十六個省份,摧毀了六百多座城鎮,幾乎推翻了清王朝。“這場革命”是指(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太平天國運動 D.義和團運動 4. 小明在翻閱歷史書籍時,看到下列一組圖片。第一張圖片上的人是誰?犧牲在什么戰役中( ) A.林則徐 鴉片戰爭 B.關天培 虎門戰役 C.李秀成 青浦大捷 D.鄧世昌 黃海戰役 5. “甲午大敗,成中國之巨禍。”下列集中體現了這一“巨禍”的史實是( ) A.《南京條約》的簽訂 B.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C.《馬關條約》的簽訂 D.《辛丑條約》的簽訂 6. 下表顯示的是列強在中國辦廠數目的變化導致列強辦廠數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時間 1898年 1900年 列強辦廠數目(個) 800 1231 A.開辟五口通商 B.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 C.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D.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 7. 一位俄國記者記述了1900年6月2日發生在天津火車站的一幕:月光照耀著這些莽漢,照耀著他們的大刀和旗幟。一排子彈射過去,大旗倒下了,又舉了起來,接著又倒了下去。這描寫的是( ) A.三元里民眾抗英斗爭 B.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C.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 D.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8. “再現歷史場景,弘揚民族精神”是歷史影視劇的主題。如果需要拍攝關于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斗爭題材的歷史劇,應選擇的素材是( ) A.廊坊阻擊戰 B.威海衛戰役 C.虎門戰役 D.黃海大戰 9. 以下與中國近代史有關的三張圖片所反映的主題是( ) A.中國的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B.近代中華民族的反抗斗爭 C.中國近代化的起步和發展 D.中國近代軍事力量的進步 10. 某人制作了一個形象的漫畫,美其名曰“移花接木”(如圖),解釋是:“花”指“鐵花”,即西方制器之花;“木”指封建制度之朽木。下列表述貼近這個漫畫主題的是( ) A.揭示了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B.揭示了洋務運動對近代化的作用 C.揭示了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原因 D.揭示了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11. 1750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約75%來自田賦,而到了清末田賦所占的比重降至35%。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賠款大量增加 B.大片領土喪失 C.農業全面衰退 D.經濟結構變動 12. 某歷史學習小組搜集了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南通大生紗廠、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史料。據此判斷,他們探究的主題是中國近代( ) A.民主政治的進程 B.新式教育的出現 C.民族工業的發展 D.社會生活的變化 13. 戊戌變法期間,湖南《湘報》發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來參詳,中國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渾圓物,誰是中央誰四旁?”這首詩歌所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勸導國人( ) A.放棄天朝觀念 B.學習西方技術 C.擁護民主共和 D.反抗列強侵略 14. 甲午戰敗后,李鴻章傷感地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而戊戌變法的參與者譚嗣同臨終憤慨地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這兩個不同的事件卻有著相似的結局,主要說明( ) A.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是其失敗的相同根源 B.都沒有學習和借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 C.不觸動封建統治根基的自救運動和改良運動在中國行不通 D.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15. 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它發展為后來的( ) A.清華大學 B.北京大學 C.中山大學 D.南京大學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可惜道光、咸豐年間的人沒有領受軍事失敗的教訓,戰后與戰前完全一樣,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然后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非學西洋不可。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南京條約》簽訂后,西方資產階級興奮得“好像全都發了瘋似的”,……但沒過多久,英國下院一個調查中英貿易狀況的委員會的報告承認:“近年來同這個國家的貿易處于十分不能令人滿意的狀態。”1846年以后,英國對華的商品輸出開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萬英鎊左右。西方資產階級又把商品滯銷的原因歸咎于中國的門戶開放不夠。 ——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 (1)據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傷”是什么。 (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針對商品滯銷的原因,英國采取的對策。 (3)據材料、問題和所學知識,概括上述事件間的聯系。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在圖一條約中被強行割占的領土是哪里?圖一條約的簽訂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樣的嚴重危害? (2)在圖二條約中,日本提出的什么要求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圖二條約簽訂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其中美國的侵華政策是什么? (3)圖三條約中,哪一條表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給中國造成什么影響? 材料二 鴉片戰爭結束不到十年,一場席卷半個中國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它建立起與清廷對峙的政權,前后持續14年之久,達到了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高峰。 ——摘自中華書局《中國歷史》 材料三 戊戌變法的帷幕落下沒多久,中國又掀起了一場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帝風暴——義和團運動。英國人赫德評價道:“這是一個純粹愛國主義的自發自愿的運動……” ——摘自中華書局《中國歷史》 (4)材料二中的這場“農民起義”遇到了以往農民起義沒有遇到過的什么新情況?根據材料三概述義和團運動的性質。 (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一個鮮明的主題。 18. 下面三段材料分別反映了我國歷史上不同時期民族工業發展情況。 材料一 新辦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統計表 時間(年) 企業數 投資額 1863~1894 119家 680萬元 1895~1898 74家 1 432萬元 材料二 ……帝國主義各國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減少,同時它們對中國的原料和部分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這就使原來在帝國主義控制下變得十分狹窄的中國市場稍稍出現了一些空隙,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外部條件。這時期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好景不長,世界大戰的結束打斷了民族工業的發展趨勢。 材料三 一戰后不久,中國“鐵廠積貨如山,無人過問,至于閉爐停機。紗廠結賬,大多無利……其他工業,也皆消沉”。 (1)根據材料一,我國民族工業產生于近代史上哪一次探索? (2)請指出材料二中“黃金時期”出現的時期和主要原因。 (3)根據材料三,一戰后我國民族工業發展出現了怎樣的狀況? (4)請總結分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總體特點。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BCDC 6-10CCAAA 11-15DCACB 二、非選擇題 16.(1)不知道軍事失敗的原因,不力圖改革。 (2)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3)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17. (1)香港島。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門戶開放”政策。 (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自發的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5)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 18. (1)民族工業產生于洋務運動的探索。 (2)1912~1919年。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政府的推動;“實業救國”思潮和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 (3)1912~1919年。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政府的推動;“實業救國”思潮和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 一戰后民族工業再度受挫。 (4)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總體特點:①總的來說是比較落后的,發展艱難。 ②發展不平衡:從行業上看,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且地區發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業比較發達,而在廣大內地卻非常薄弱。 ③發展時間短暫,過程曲折。(寫出任意兩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