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下圖是1820—1840年間,中國一項進口物品的統計圖。請根據這一時段的歷史知識判斷,該物品指的是( ) A.谷物 B.棉紗 C.鴉片 D.茶葉 2. 在談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時,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原教授龔書鐸說:是因為“在他手上打了敗仗丟了土地,沒有面目見先帝”。這里所說的“土地”是指( ) A.九龍司 B.香港島 C.臺灣 D.遼東半島 3. 從目的來看,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與擴大。下列條款能體現這一說法的是( ) A.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B.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C.增開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等十處為通商口岸 D.割香港島給英國 4. 1894年退休的日本文部大臣井上毅致信內閣首相伊藤博文:“占有臺灣,可能扼黃海、朝鮮、日本海之航權,而開辟東洋之門戶焉……臺灣而為戰獲物,以此結局,天下后世必不以此役為不廉之捷矣。”日本“占有臺灣”發生于( ) A.甲午中日戰爭 B.鴉片戰爭 C.抗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5.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海軍名將鄧世昌的英雄事跡是( ) A.率軍收復新疆,維護國家統一 B.堅持禁煙,領導虎門銷煙 C.在黃海大戰中英勇殺敵,壯烈殉國 D.用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口,掩護部隊完成任務 6. 中國近代史又叫中國的屈辱史,中國遭到了外國列強入侵,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造成近代中國領土、關稅等主權遭到侵犯,其中《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相比,最根本的不同點是( ) A.割地 B.賠款 C.開設通商口岸 D.開設工廠 7. 1900年時,英國某雜志登載了題為《中國就要崩潰了》的漫畫。當時英國人認為“中國就要崩潰了”的主要依據是 ( ) A.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 B.日本打敗了中國的北洋艦隊 C.俄國侵占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D.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 8. 在下面外國侵略者發動的侵華戰爭中,侵略者攻進了北京城,并大肆搶劫的是( ) ①鴉片戰爭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 ③甲午中日戰爭 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9. 以下與中國近代史有關的三張圖片反映的主題是( ) A.中國的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B.近代中華民族的反抗斗爭 C.中國近代化的起步和發展 D.中國近代軍事力量的進步 10. “鴻章竊以為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自強”的具體做法是創辦( ) A.輪船招商局 B.漢陽鐵廠 C.湖北織布局 D.江南制造總局 11. “他們是中國近代化的先驅。客觀地看,他們能夠從磐石般沉重、數千年積滯的傳統營壘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他們”是( ) A.洋務派 B.維新派 C.頑固派 D.革命派 12. 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戰敗無可置疑地證明了滿人(清政府)無力應付時代的挑戰,自強運動那種表面化的現代化,無法使江河日下的統治獲得新生。”符合這一論述的歷史過程是( ) A.從禁煙運動到鴉片戰爭 B.從洋務運動到甲午中日戰爭 C.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 D.從戊戌變法到八國聯軍侵華 13. 1895年春,在北京邀請應試舉人給光緒皇帝聯名上書的主要人物有( ) ①林則徐 ②鄧世昌 ③康有為 ④梁啟超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 國家話劇院上演《北京法源寺》,這部戲截取了戊戌變法最具戲劇沖突的十天,用舞臺的形式展開一段澎湃的故事。下列措施中,不屬于戊戌變法內容的是( ) A.改革政府機構,任用維新人士 B.訓練新式軍隊 C.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 D.廢除科舉制度 15. 下列各項中,能了解中國近代新式教育的有( ) ①科舉制度的廢除 ②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 ③清末狀元張謇退出官場辦實業 ④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英之間,為什么會爆發這場戰爭?它將會造成怎樣的后果呢?也許,英國議會在1840年4月的3天辯論,可以幫助后人考察戰爭的根源。關于是否對中國開戰,看起來似乎是與兩種植物有關的貿易引起的——英國人的鴉片和中國人的茶葉。 ——《復興之路》解說詞 材料二 鴉片戰爭爆發時,中國投入陸軍兵力約10萬人,水師約1萬人,船只多是木質鐵皮,鐵炮質差,殺傷力小;英軍約2萬人,直接參戰的陸海軍約0.6萬—0.7萬人,出動戰艦20艘,“船堅炮利”,其結果以中國慘敗和英國勝利而結束。 材料三 按照《南京條約》,中國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并開放五個對外通商口岸——廣州、福州、寧波、廈門和上海。英國領事可以居留于這些港口,英國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經商。中國還同意實行一種按照價值的5%固定下來的統一關稅,若要變動這一關稅,須經雙方同意。這一條款剝奪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進而控制了中國的國家收入。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英國統治者把鴉片戰爭的原因歸結為中英之間的貿易爭端,這種看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2)據材料二,指出鴉片戰爭中國慘敗的重要原因。你認為這是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嗎?為什么?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在中國獲取的特權以及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鴉片戰爭帶給我們的歷史思考。 17. 圖片是歷史的記憶,時代的烙印深刻其上,承載著榮辱,訴說著興衰。自1840年開始的半個多世紀里,隨著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國的民族危機逐步加深。觀察下列圖片,回答問題。 (1)圖一是哪個不平等條約簽訂時的場景?這場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是什么? (2)圖二反映了中國近代史的哪一次大規模侵華戰爭?這次戰爭后,對中國的社會性質產生了什么影響? (3)通過圖三這場戰爭,帝國主義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什么條約?列舉1條該條約的內容說明清政府已成為了“洋人的朝廷”。 (4)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請舉例說說近代史上中國農民階級的哪次反抗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98年,頑固派教訓康有為說:祖宗之法是不能變的!康有為應辯道:祖宗之法是用來治理祖宗之地的,時代變了,祖宗之法非變不可! 材料二 康有為求學之初,就特別留心中國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種經世之學。他到過香港、上海,看見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齊,覺得這種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淵源。 材料三 維新變法運動雖失敗了,但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在那個時期的新式學堂和開設西學的書院里,出過黃興、蔡鍔等民主革命的風云人物;而隨之興起的學會,為了廣開民智不斷介紹西方的科學知識,這些知識在近代中國幾乎必然地會轉化為政治力量;維新人士還提出了“論白話為維新之本”的主張,早了胡適20年。可以說,后來的許多進步主張,在戊戌變法的時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維新派為改變“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2)據材料一、二及所學知識,概括康有為主張變“祖宗之法”的原因。 (3)據材料三,談談你如何理解維新運動在社會上的“思想啟蒙”作用。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CBCAC 6-10DDBAD 11-15ABBDA 二、非選擇題 16. (1)不正確。中英之間的貿易爭端只是表面現象,其根源則在于英國殖民者企圖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工業產品和掠奪工業原料。 (2)重要原因:中國武器裝備落后,英國船堅炮利。不是。因為鴉片戰爭中國慘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政治腐敗,綜合國力落后(或中國腐朽的封建制度不能對抗英國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 (3)割占香港島,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開放通商口岸,便利英國對華商品輸出;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4)落后就要挨打;要大力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言之有理即可) 17. (1)《南京條約》。影響: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3)《辛丑條約》。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4)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華。 18. (1)“祖宗之法”:封建專制制度。努力:公車上書;創辦報刊;提出和宣傳變法理論;組織學會;實施百日維新。 (2)甲午戰敗,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失敗;封建專制制度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康有為所受的教育和經歷。 (3)維新時期的學堂、學會,成為后來中國革命和改革人才及智力的搖籃;維新時期的一些思想文化主張成為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萌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