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內…………○…………裝…………○…………訂…………○…………線…………○…………)初中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課《連通世界的新航路》同步試卷一、選擇正確的答案寫在括號里。(共10題;共20分)1.金磚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幾個主要的發展中國家,歷史上最早開辟印非航線的航海家是(???)A.?麥哲倫????????????????????????????????B.?達伽馬????????????????????????????????C.?迪亞士????????????????????????????????D.?哥倫布2.小明最近讀了一本名為《歸來沒有統帥》的傳記,記述歐洲航海家環球航行的事跡,其主人公肯定是( )?A.?迪亞士????????????????????????????????B.?哥倫布????????????????????????????????C.?達伽馬????????????????????????????????D.?麥哲倫3.近期,意在電梯驚魂政府展示了大航海家哥倫布寫于1493年的一封信件的原件,里面詳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細節。“新大陸”指(???)A.?非洲?????????????????????????????????????B.?美洲?????????????????????????????????????C.?亞洲?????????????????????????????????????D.?歐洲4.在伏爾泰、盂德斯鳩等歐洲啟蒙思想家的著作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是(???)A.?自由、平等、共和國???????????????????????????????????????????B.?自由、平等、三權分立C.?民族、民權、民主??????????????????????????????????????????????D.?民族、民權、民生5.“那時的西歐是無可匹敵的,它擁有向外猛沖的推動力——宗教動力、經濟活力、技術進步和有效動員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國。”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的這段話敘述的是下列哪一史實發生的原因和條件(???)A.?文藝復興???????????????????B.?新航路開辟???????????????????C.?拿破侖對外戰爭???????????????????D.?第一次工業革命6.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張以“兩個大陸相遇500年”為主題,舉行哥倫布航抵美洲紀念活動。“兩個大陸”分別指的是( )A.?美洲和非洲??????????????????????B.?歐洲和美洲???????????????????????C.?歐洲和亞洲??????????????????????D.?亞洲和非洲7.西歐封建社會末期是“人”和“世界”被發現的時代,“人”和“世界”被發現分別是指(??)A.?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B.?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C.?殖民掠奪和新航路開辟???????????????????????????????????????D.?文藝復興和資產階級產生8.人類文明的發展靠的是什么?不是新資源的涌入,而是人類的交流。哥倫布不僅是看到了美洲,并且把這一信息帶回了歐洲,是信息的一來一往奠定了這件事的地位。此觀點意在強調(???)A.?哥倫布最早到達了美洲B.?交流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C.?哥倫布完成了環球行D.?歐洲知道了歐洲以外的世界9.法國史學家米西勒認為,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封建社會末期是“人”和“世界”被發現的時代。這兩個“發現”對世界歷史產生的共同影響是(??)???????A.?傳播了人文主義??????????????????????????????????????????????????B.?發現了美洲大陸C.?把世界開始連為一體???????????????????????????????????????????D.?促進了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10.新航路開辟與鄭和下西洋的共同作用是(???)A.?發現了美洲大陸??????????????????????????????????????????????????B.?促進了不同區域文明的交流C.?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D.?證明了地球是圓的二、簡答題。(共3題;共15分)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在世界航海探險史上,人們永遠不會忘記意大利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然而,盡管哥倫布相信地球是圓的,相信橫渡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可抵達東方,遺憾的是,他最終并沒有實現環球航行的夢想。真正實現環球航行夢想的,是另一位名彪青史的葡萄牙航海家──斐迪南·麥哲倫。(1)人們為什么永遠不會忘記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請舉例說明(2)當時有哪些條件幫助麥哲倫實現了環球航行?(3)除了哥倫布和麥哲倫,當時還有哪些航海家加入到了新航路開辟的行列?12.人類進入近代以來,各國的孤立狀態逐漸被打破,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來往不斷擴大、日益頻繁。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亞歐大陸上從一個地區運貨到另一個地區,而貨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絲綢、寶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紀后期新世界的種植場生產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運往歐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進歐洲各種水果,如橄欖以及葡萄。美洲的特產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番薯、花生、各種豆類及南瓜、可可等。?——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材料二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鄭永年指出:所謂的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在一個國家內部,自己的國家制度還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就很難成為一個大國,即使成為一個大國,也是不可能持續的。……環顧當時的世界,法國正處于君主專制的鼎盛時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剛剛坐了44年。但是英國,這個地處邊緣的小國,卻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了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即將一步步穩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兩個世紀里,它將傲視全球。?——《大國崛起》之《走向現代(英國)》材料三火車、輪船、電報等新式交通工具和電訊器材的出現,把世界各地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緊緊聯結在一起。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使歐洲到印度的航路縮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馬運河則使舊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輪船的不斷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歐美航程從42天縮短為5天,從倫敦到加爾各答也由3個月減為18天。此外跨洲鐵路的修建,加強了洲際聯系。有線電報、電話和無線電報的普及,使世界通訊網絡得以形成。?——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四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說明18世紀后期世界發生了哪些變化?簡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7~18世紀的英國是如何“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了先機”的?(3)根據材料三,簡要概括科技進步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主要表現。(4)根據材料四的三圖,分析近代西方工業文明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兩位陛下決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倫布前往印度,但不走通常的東行陸路,而走向西的海路,這條路,據我們所知,迄今尚無人走過。”材料二:“陛下可以統治此間……人們可在這里獲得黃金……但我以為陛下最好不采用擄掠的方式去取得黃金。如果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則誹謗和誣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黃金便會萬無一失地源源進入陛下的財庫中。”(1)哥倫布為何“不走通常的東行陸路,而走向西的海路”?(2)從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西班牙國王派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3)哥倫布在新航路開辟中有何重大發現?(4)請簡要寫出哥倫布航行的路線。?三、材料分析(共2題;共35分)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史學家布克哈特在評論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時說“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織成的神學紗幕最先在意大利煙消云散了”。在這次運動期間,意大利涌現出一批杰出的藝術家和思想家。詩人但丁的作品強調了人的價值和理性的偉大,閃爍著人文主義最初的光輝,體現了這場運動的核心主張。材料二:14—16世紀,歐洲的思想領域和商業交通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被人們稱為“人被發現”和“世界被發現”的時代。材料三:(1)材料一中“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是指哪一運動?這一運動的核心主張是什么?詩人但丁的代表作是什么?(2)材料二中“世界被發現”是指哪一事件?(3)材料三中有A、B、C三條航線,哪一條是環球航行路線?率領這支環球航行船隊的航海家是誰?15.閱讀《大國崛起》解說詞,回答問題。解說詞一: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從那個時候開始,人類的歷史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不可思議的是,開啟人類這一歷史大幕的,并不是當時歐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歐洲大陸西南角上兩個面積不大的國家。解說詞二: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開創了影響深遠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并建立起一個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引領著世界的發展。(1)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解說詞一中“兩個面積不大的國家”是如何開啟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的。(2)聯系解說詞二,運用相關史實,說明英國能引領世界發展主要是由哪些合力促成的。四、論述題。(共1題;共5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中,古代中國在世界文明歷程中遙遙領先,曾以“中學西傳”著稱于世;但由于明清時期的社會轉型漸趨落后,近代以來中國在與西方文明的交匯過程中又出現了“西學東漸”的趨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見圖(造紙術外傳示意圖)材料二:徐光啟于1606年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譯了克拉維斯注釋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幾何部分。他還和利瑪竇合譯了《測量法義》一卷,并寫了《測量同義》與《勾股義》兩書。他又與意大利傳教士熊三拔合作編譯了《泰西水法》六卷,在中國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礎上,選擇對當時具有實用價值的先進方法,經過制器和試驗,編譯入書。材料三: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有幾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們分別是(1)結合材料一,請舉出宋元時期“中學西傳”的具體史實。(2)結合材料二,分析明朝晚期出現的“西學東漸”的原因。在明朝晚期的“西學東漸”過程中為何沒有能使中國從傳統科技真正走向近代科技?請結合時代背景予以分析。(3)根據材料三的提示簡要概括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特征。答案解析部分一、選擇正確的答案寫在括號里。1.【答案】C2.【答案】D3.【答案】B4.【答案】B5.【答案】B6.【答案】B7.【答案】B8.【答案】B9.【答案】D10.【答案】B二、簡答題。11.【答案】(1)哥倫布率船隊開辟新航路,發現美洲大陸越來越多的航海家加入海上探險行列去,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2)當時已經能夠制造適合遠航的大船以及航海知識的不斷增加;指南針的使用;地圓學說的流行(3)達·伽馬、迪亞士、麥哲倫12.【答案】(1)變化:世界市場不斷擴大;商業交換的品種增多。原因: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的加劇。(2)英國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君主立憲制得到確立和完善,為工業革命的首先在英國開始創造了政治前提;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3)新式交通工具和電訊器材的出現;運河的修建和輪船的改進;跨洲鐵路的修建;世界通訊網絡的形成。(4)影響:小農經濟開始瓦解,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中國出現了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13.【答案】(1)奧斯曼帝國控制地中海東岸后,東西方舊商路受阻;哥倫布相信地圓學說,認為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21·cn·jy·com(2)為了獲得黃金。(3)發現了美洲大陸。(4)西班牙—大西洋—美洲。三、材料分析14.【答案】(1)運動:文藝復興運動。核心主張:人文主義。代表作:《神曲》。(2)新航路的開辟。(3)環球航行路線為“A”。率領這支環球航行船隊的航海家是麥哲倫。15.【答案】(1)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在了新航路開辟的前列,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了好望角,葡萄牙貴族達·伽馬到達印度,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支持下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完成環球航行。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2)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創造了許多先進技術和生產經驗,被其他西方國家學習;英國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創新資本主義經濟模式,被其他一些國家效仿;英國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實行海外擴張政策,在世界各地奪取大片殖民地。四、論述題。16.【答案】(1)12世紀造紙術傳到歐洲;13世紀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和歐洲;13世紀中期,火藥傳到阿拉伯,之后又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2)出現西學東漸的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促使東西方的交流更加暢通。西方傳教士的活動和中國杰出人士的努力。未能轉型的原因:明清時期,專制皇權達到頂峰;實行八股取士等文化專制政策;小農經濟仍舊占據主導地位;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等。(3)特征:學習西方從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經歷了向歐美的西方學習到學習馬克思主義和俄國的轉變。(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