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二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 同步練習 一. 選擇題 1. 下列關于中共八大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②通過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③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 ④提出的路線和許多正確意見未能在實踐中堅持下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某院門的灰墻上有一副墨字的對聯依稀可辨:“放開肚皮吃飽飯,鼓足干勁搞生產”,橫批“多快好省”。這副對聯最早應該書寫于( ) A.1953年 B.1956年 C.1958年 D.1966年 3. “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早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边@則報紙上刊登的消息引起了某班同學的激烈爭論,下列甲. 乙. 丙. 丁四位同學的觀點較為典型,其中正確的是( ) A.甲說,該消息反映出農業(yè)生產合作社成立后,農民已經走向共同富裕 B.乙說,該消息說明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剛完成,經濟迅速發(fā)展 C.丙說,該消息明顯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產物 D.丁說,該報紙應該出版于二十世紀70年代以后,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成就 4. 漫畫因其生動形象而在宣傳工作中有較強感染力。下面為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有關集體食堂的宣傳畫。這反映出當時人民公社辦集體食堂的意圖是( ) A.提升婦女的社會地位 B.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 C.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D.實行絕對平均主義 5. 口號既是文化現象也是文化符號,口號也可以表現政治內涵。據你推測,下面圖片中的口號出現的背景是( ) A.國家初建,經濟凋敝 B.土地革命,國家穩(wěn)定 C.“大躍進”,信心膨脹 D.“文化大革命”,長期動亂 6. 伊佩霞在《劍橋插圖中國史》中寫道:毛澤東認為中國必須憑借其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尋求一條更快捷的現代化道路。1958年開始的這條“更快捷的現代化道路”( ) A.使我國基本實現了現代化 B.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C.使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 D.急于求成且忽視客觀經濟規(guī)律 7. “文化大革命”全面發(fā)動的主要原因是( ) A.落后的文化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 B.毛澤東對階級斗爭的形勢估計過于嚴重 C.黨內存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D.人民群眾和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支持 8. 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屬于自己的口號,能夠反映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下列口號中屬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是( ) ①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②保家衛(wèi)國 ③全面奪權 ④以階級斗爭為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 毛澤東認為黨中央的修正主義代表是( )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0. 某班同學進行一次研討會,在會場的黑板上寫著“瘋狂歲月(1966—1976年)”的字樣,據此可知,他們正在討論的是( ) A.三大改造 B.“大躍進” C.“文化大革命” D.“一五”計劃 11. “文化大革命”現在被廣泛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最動蕩不安的階段,常常被稱為“十年浩劫”。這次給國家造成嚴重災難的浩劫結束的標志是( ) A.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B.“四五運動”的爆發(fā) C.毛澤東逝世 D.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2. 下列各項不屬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重要工程或科技成就的是( ) A.修建了蘭新鐵路 B.大慶油田建成 C.武漢. 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建成 D.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 13. 我們今天能每天收看到電視節(jié)目離不開下列哪項科技成就( ) A.原子彈成功爆炸 B.實用通信衛(wèi)星的研制成功 C.東方紅1 號發(fā)射成功 D.“神舟一號”成功發(fā)射 14. 下列對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歷史意義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 A. 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B. 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 C. 進入世界霸主行列 D. 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 15. 從1956年到1966年,我國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取得的成就是( ) ①原油和石油產品全部自給 ②開始改變工業(yè)落后的面貌 ③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④修建了蘭新. 蘭青. 包蘭等鐵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二. 非選擇題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957~1960年工業(yè). 農業(yè)總產值示意圖 (1)通過對材料一的分析,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2)材料一的嚴峻形勢什么時候開始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的?為什么?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6年的中共八大指出,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材料二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鼓足干勁. 力爭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當時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應該是什么。 (2)材料二所說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存在什么問題? (3)這個總路線開始實施后,黨中央為了加快建設速度而發(fā)動的兩大運動是什么?這兩大運動對經濟建設造成了什么影響?中共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來扭轉這一局面?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學習歷史的目的是以史為鑒。通過上述問題的回答,你認為應該吸取哪些教訓?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十年“文化大革命”嚴重地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打亂了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正常進程,拉大了同世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距。據估算,十年的經濟損失達5000億元;但我國國民經濟仍有一定進展,如人造天河紅旗渠的修建、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等等。 請回答: (1)“文化大革命”發(fā)生的起止時間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是由領導者錯誤發(fā)動,被兩個反黨集團所利用的一場內亂。其中的兩個反黨集團分別是指哪兩個反革命集團? (3)舉一實例說明了“文化大革命”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4)“文化大革命”給我國經濟造成了極大損失,但又說我國經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成就,這矛盾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CCCCC 6-10DBDCD 11-15DDCCB 二. 非選擇題 16.(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2)1965年。從1961年起中共中央開始調整國民經濟,提出了“調整. 鞏固. 充實. 提高”的八字方針。 17. (1)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 (2)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guī)律,容易產生不良影響。 (3)兩大運動:“大躍進”. 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使國民經濟發(fā)生嚴重困難。1961年,中共中央開始實施“調整. 鞏固. 充實. 提高”八字方針,全面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fā)展生產。 (4)經濟建設要符合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要符合本國國情等。(言之有理即可) 18. (1)1966年5月到1976 年10月。 (2)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 (3)比如制造了。 (4)不矛盾。因為全國人民和各級干部堅決抵制,使,各族人民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頑強努力,使我國國民經濟仍有一定發(fā)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