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科版五年級上新知導入地面的震動簡稱為地震,是巖石圈內能量積累到一定時候釋放的一種形式,是自然界經常發生的一種地質作用。地震可以分為天然地震和認為地震,天然地震一種是“構造地震”又稱“斷裂地震”,是地下巖石的構造活動產生的;另一種是有火山噴發產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人為方式產生的,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等。聚焦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地震發生時的情景是怎樣的?會給地球表面帶來哪些改變呢?合作探究探索1-了解地震的成因(1)交流我們對地震成因的看法合作探究探索1-了解地震的成因(2)地震模擬實驗兩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殼中的兩個板塊;鋪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巖層;拉開或擠壓是模擬巖層受到的作用力。實驗材料:泡沫小盒(中間截開)、保鮮膜、泥土、水、鏟子模擬實驗材料分別代表什么?合作探究探索1-了解地震的成因(2)地震模擬實驗實驗過程:1、將一次性塑料飯盒,從中間剪開。2、將小盒的兩半拼接起來,在上面鋪上一層塑料薄膜。3、將土和成泥后,把它鋪在小盒上。4、等泥變干后,將小盒的兩半迅速拉開或擠壓。模擬地震合作探究探索1-了解地震的成因(2)地震模擬實驗實驗現象:拉開時“板塊”對接邊界的位置“地面”斷裂,擠壓時“板塊”對接邊界的位置“地面”隆起。新知講解組成地球巖石圈的六大板塊在不停地運動,它們相互碰撞、彼此分離……板塊邊緣構成了地球表面的活動帶,是火山、地震的高發地區。在這樣的過程中,地殼或巖石圈會發生機械變形、變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皺、斷裂等。模擬實驗中,當兩個半截小盒(板塊)受到的作用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會相互分離或碰撞,小盒上的泥(巖石圈)內的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會強烈釋放,“板塊邊緣”附近的泥(巖石圈)發生斷裂或隆起,這樣就發生了地震。巖層發生彎曲巖層斷裂、錯動合作探究探索2-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及給地面地帶來的變化(1)試著描述在電視或網絡上看到過的地震情景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損壞地震時地下出來轟鳴聲,吊燈在晃動,房屋在搖晃。合作探究探索2-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及給地面地帶來的變化(2)分析地震發生后給地表帶來的變化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號稱震撼世界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于海原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現裂縫、塌陷,鐵軌也扭曲變形。合作探究探索2-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及給地面地帶來的變化(2)分析地震發生后給地表帶來的變化5·12汶川地震,發生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震級達里氏8.0Ms,地震烈度達到11度。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地震使山體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經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地震會使地面斷裂、隆起,引起山體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強烈的地震會使一個地區的地形地貌發生巨大的改變。探索2-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及給地面地帶來的變化新知講解合作探究探索3-地震自救1、地震發生時不要慌亂;要冷靜。2、如果只是短時間輕微晃動的,不必驚慌跑出屋外,因為如果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必然造成人踏人。3、若是晃動強烈,身處高樓層的,接近房門的,應該立即走到走廊上;在屋內的,立即躲在桌子底下,雙手抱頭。4、若是晃動的強烈,身處屋外的,原地不動,雙手保護頭部,并留意身邊建筑物、玻璃、廣告牌等是否有倒下。5、地震被困在屋內的倒塌物內,小心搬開身邊物件,想辦法用木棍或是磚塊把倒下的墻支撐住。6、當聽到廢墟外有聲音時,要發出聲音,讓外邊的人知道你在里面,比如敲擊身邊能發出聲音的物件。合作探究探索3-地震自救學校避震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者危險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應到有組織的撤離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前!不要到陽臺上去!知識拓展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用"級"來表示。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同。為衡量地震破壞程度,科學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研討1、根據我們所掌握的事實,我們能為先前對巖石彎曲原因的猜測找到依據嗎?組成地球巖石圈的六大板塊在不停地運動,它們相互碰撞、彼此分離……板塊邊緣構成了地球表面的活動帶,是火山、地震的高發地區。在這樣的過程中,地殼或巖石圈會發生機械變形、變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皺、斷裂等。研討2、地震是怎樣發生的?能給地表帶來哪些改變?這個改變是劇烈的還是緩慢的?地下巖石由于地殼運動會長期受到力的作用而發生形變。一旦這種作用力的強度超過了巖石的承受強度,巖石就要破裂或者錯開,同時將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出來從而形成地震。地震會使地面斷裂、隆起,引起山體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強烈的地震會使一個地區的地形地貌發生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劇烈的。課堂練習1、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A地殼的運動B地下的溫度太高C人類的活動2、地震對地形地貌的改變是()A劇烈的B緩慢的3、地震屬于()災害A氣象B地質C人為4、下列現象是地震帶來的是()A長白山天池B堰塞湖C敦煌雅丹地貌D黃土高原的溝壑AABB課堂總結1、通過模擬實驗,我們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發生的原因。2、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我們知道:地震的發生會使地表形態發生巨大變化。3、通過制作關于抗震防災的手抄報,宣傳抗震防災的常識。作業布置制作關于抗震防災的手抄報,宣傳抗震防災的常識。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ppt 2.3模擬地震.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