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一課 新生政權的鞏固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20世紀50年代,中國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而出兵抗擊侵略者的軍事行動是( ) A.甲午中日戰爭 B.抗美援朝 C.第二次鴉片戰爭 D.抗日戰爭 2. 在那張泛黃的新聞照片(如圖)中英雄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和毛澤東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一場戰爭讓他們失去了各自心愛的兒子,他們有共同的悲傷,也分享著共同的驕傲。這場戰爭是( ) A.抗日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 C.抗美援朝戰爭 D.鴉片戰爭 3.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首歌一經問世,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它體現了( ) A.中國工農紅軍爭取勝利的犧牲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B.抗日軍民抵抗侵略的民族團結意識和民族英雄氣概 C.中國人民志愿軍保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D.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高寒地區的必勝信念和頑強意志 4. 在土地改革中,黨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給農民,其根本原因是( ) A.農民無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B.地主土地太多,無法耕種 C.農民在革命戰爭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實上是“按功行賞” D.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5.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國農村不同階層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導致這一比重變化的原因是( ) 比較內容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貧農、中農 85.5 45.2 92.1 91.4 富農、地主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農業合作化運動 C.實施包產到戶 D.人民公社化運動 6.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以上條文引自( ) A.《天朝田畝制度》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D.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7. 1952年,遼寧省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一千多畝鹽堿地變成良田。這一現象從根本上說明了( ) A.土地改革有利于生態環境的變化 B.土地改革消滅了地主階級 C.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D.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8. 我國政府編制發展國民經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目的是( ) A.使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 B.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C.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D.使三年經濟得到恢復 9. 藏族同胞是中華大家庭的重要成員。5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地區發生了翻天翻地的變化,西藏的發展必定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為了加快西藏的建設,我國曾修筑了青藏、新藏、康藏三條入藏公路,這三條公路修成于 ( ) A.土地改革時期 B.一五計劃期間 C.文化大革命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 10. 一五”計劃最主要的成就是( ) A.結束了我國工業落后的歷史 B.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制訂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1. 中共十九屆中央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修改憲法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 ) A.1949年《共同綱領》 B.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束縛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因此,國家對農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這一改造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實現國家工業化 B.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C.走國家資本主義道路 D.增強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13. 1945年,殷氏夫婦創辦了糕點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們的糕點廠生意興旺。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婦的糕點廠( ) A.能繼續經營,并開始把利潤的大部分上繳國家 B.能繼續經營,并開始把利潤的小部分上繳國家 C.不能繼續經營,并被國家沒收 D.不能繼續經營,但可以獲得部分收益 14. 如下圖為紀念郵票,其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A. 建立生產合作社 B.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C. 實行公私合營 D. 工業化起步 15. 下面是1956年我國國民收入比重表。這一結果給中國帶來的變化有 ( ) 國營經濟 合作社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個體經濟 32.2% 53.4% 7.3% 7.1% ①農民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谏a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③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芙⒘诵旅裰髦髁x經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二、非選擇題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的,唇亡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斗爭不只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和我國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關聯著,是為自衛的必要性所決定的。 ——引自《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 材料二 如圖。 材料三 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彭德懷 (1)根據材料一說說我國采取這一軍事行動的目的。 (2)材料二的兩位英雄分別是誰?你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了哪些可貴的精神品質? (3)根據材料三,請你談談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農村人口和占有土地的比例圖(如下圖) (1)材料一的圖片說明了什么現象?圖片表明我國當代仍屬于什么樣的土地制度?為此黨和政府實行哪一土地政策進行調整? 材料二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2)材料二節選自1950年我國頒布的哪一重要的土地文件?從材料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實施這一土地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1949年到1952年我國糧食產量的變化圖表 (3)材料三是哪一舉措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這一舉措實施的重大歷史意義。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經過土地改革,廣大農民得到了土地,農村生產力已從封建制度束縛下解放出來。農業生產已經恢復和發展起來了,但農民絕大多數還是靠人畜經營……正因如此,今天農業生產的發展,還有許多困難的條件限制了它、約束了它,要在現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必須幫助農民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必須幫助貧困農民解決生產資料的困難,主要的是牲畜、農具、肥料、種子等困難。(二)幫助農民減少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蟲災等。(三)幫助農民逐步改進生產技術,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幫助農民解決這三個問題,生產就不能發展。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材料二 北京同仁堂創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創始人是樂顯揚。同仁堂自創建至1954年公司合營,近300年一直是祖遺共有,世代相傳,故又稱為樂家老鋪。1954年底,樂氏第13代傳人樂松生帶頭申請公私合營,并成為同仁堂合營后的首任經理。北京同仁堂如今已發展成為跨國經營的大型國有企業,其產品以其傳統、嚴謹的制藥工藝,顯著的療效享譽海內外,“同仁堂”商標是中國馳名商標。 (1)國家用什么辦法來幫助農民解決材料一中提到的這些困難? (2)請用20世紀50年代的歷史事實分析同仁堂享譽海內外的原因。 (3)通過上述材料請你客觀評價我國在過渡時期創造性開辟的這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之路。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CCDA 6-10CCBBB 11-15BBDBC 二、非選擇題 16.(1)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2)黃繼光、邱少云。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精神、高度的組織紀律性、頑強的革命意志、自我犧牲的精神等等。 (3)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17. (1)說明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土地分配不合理,占全國農村人口90%的廣大農民只占有20%~30%的土地,占10%的地主階級卻占有70%~80%的土地。封建土地制度。進行了土地改革。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3)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一政策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18. (1)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2)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正是這種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使得同仁堂不斷發展壯大。 (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隨著三大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手工業者已由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資產階級中的絕大多數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以致長期遺留了一些問題??傊?,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中國共產黨創造性開辟的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