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三課 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練習 一. 選擇題 1.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背景不包括( ) A.“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經濟發展面臨嚴重困難 B.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為沖破“左”傾思想束縛奠定理論基礎 C.人們渴望國民經濟能得到迅速恢復與發展 D.改革開放面臨新的情況. 新的問題 2. 建國以來,我國開始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轉折是在________之后( ) A.中共八大 B.文化大革命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D.中共十五大 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中國社會最近三十年“不動搖. 不懈怠,不折騰”的基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指導思想是( ) A.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B.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C.“一國兩制”的構想 D.“三個代表”思想 4. 根據圖提示指出相應的中共會議(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5.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誰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 A.華國鋒 B.鄧小平 C.江澤民 D.胡錦濤 6. 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轉折點,是因為( ) A.作出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 B.做出了把全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 C.恢復了鄧小平的職務 D.平反冤假錯案 7. 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標志是( )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B.中共八大召開 C.中共十二大召開 D.中共十三大召開 8.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以下關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重新確立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③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 ④確立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包地包產后,家家生活大變樣。”這段 《鳳陽花鼓詞》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哪一時期的鳳陽面貌( ) A.土地改革時期 B.三大改造時期 C.“文革”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 10. 20世紀80 年代某村將集體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戶,農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土地不能買賣. 出租。經營所得“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種土地經營形式屬于( ) A.互助組 B.農業合作社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人民公杜化 11. 1979年底,包產到戶. 包干到戶還只是在個別地方嘗試,比重僅占全國總農戶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產到戶. 包干到戶迅速發展是由于它( ) A.是農民自己的發明創造 B.使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 C.使農民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適應了農民的生產需求 12. 經濟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我國設立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根本目的是( ) A.吸收外國資金 B.引進先進科學技術 C.引進先進管理經驗 D.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 13. 在對外開放中,被外國人成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 A. 深圳 B. 珠海 C. 汕頭 D. 廈門 14. 我國打開對外開放的窗口開始于( ) A.經濟特區的創辦 B.沿海開放城市的設立 C.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辟 D.內地的開放 15. 我國對外開放形成的新格局是( )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城市 B.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內地城市 C.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城市 D.經濟特區——內地城市——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 二. 非選擇題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的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第60期,刊登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5月11日,《光明日報》公開了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國多數省級黨報都轉載了此文……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由此引發了一場大討論。 材料二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這些在領導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 干部和群眾從過去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中解放出來……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這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的發表及引發的這場大討論有什么積極作用? (2)材料二中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何時何地召開的?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誰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3)材料二中這次會議前后,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4)結合所學知識,你能說說為什么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的歷史轉折嗎? (5)上述材料中的兩個事件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0年6月,中共中央通過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土地改革的決議,實行土地改革是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指出要促進農民聯合起來,逐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8年,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認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體所有制,將進一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積極地做好準備。 ——摘編自孫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材料二 農業生產承包制的實施,解決了幾十年來困擾中國最高決策層的最大難題,即吃飯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又為非糧種植業騰出了空間,從而豐富了城鄉農副產品供應。農村改革的成功,又推動了城市全面改革的進行。 ——摘編自蕭冬連《農民的選擇成就了中國改革》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中央人民政府為開展土地改革所公布的法令,概述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的變化歷程。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業生產承包制的主要形式并評價農業生產承包制。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闡述農村改革必須堅持的原則。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要得到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鄧小平 材料二 1958年8月,報紙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在煉鋼原料缺乏的情況下,群眾只好把家中的鐵器和做飯用的鐵鍋投進小高爐…… ——《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材料三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巨大的變化。時下,先進的中國人,喜歡上溫馨的感恩節,愛上圣誕,更是鐘情于浪漫的情人節,…… 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追尋似乎越來越淡,甚至產生了厭倦和無賴的感覺。我們一直引以自豪的“七夕,端午節,中秋節”,還有曾經最令人向往的“春節”似乎越來越淡離于我們視野,……如此看來,中國人是不是在漸漸遠離我們的傳統文化? ——百度網 請回答: (1)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我國南方經濟迅猛發展。請舉出1980年在南方沿海設立為經濟特區的城市兩個。 (2)根據材料一總結為什么我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3)縱觀南方經濟發展的歷史,結合原因分析,請你為家鄉經濟發展提出一點建議。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這一歷史事件為以后經濟建設提供哪些教訓?(3分) (5)在我國不斷擴大開放的同時,請結合材料三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提兩條合理化的建議。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DCBBB 6-10BACDC 11-15DDAAA 二. 非選擇題 16.(1)積極作用:它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2)時間:1978年12月。地點:北京。人物:鄧小平。 (3)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 政治. 組織等領域進行全面撥亂反正。 (5)材料一中這篇文章的發表及引發的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為材料二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17.(1)法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變化:由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到農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體所有制。 (2)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評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3)農村改革要堅持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 18. (1)深圳. 珠海. 汕頭. 廈門。(答出其中兩個即可) (2)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三十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 (3)建議:維護安定,建設和諧,優化環境;引進人才和技術;充分利用當地有利條件;實行改革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答出其中一點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皆可) (4)大躍進運動;發展經濟應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實事求是 (5)誦經典. 唱紅歌;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