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三課 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我們先后沖破了“個人崇拜”“計劃經濟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樊籬。使中國人沖破“個人崇拜”樊籬的歷史事件是( ) A.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B.中共八大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D.中共十一大 2.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思想路線是( ) A.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B.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C.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D.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開始于( ) A.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B.三大改造完成 C.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D.十三大召開 4. 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的內容不包括( ) A.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B.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C.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 D.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 5. 2011年的“兩會”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召開,格外令人關注。“兩會”精神,堅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早在哪次會議上做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 )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6.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重新確立的思想路線是( ) A.實事求是 B.科教興國 C.改革開放 D.四項基本原則 7. 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決議,為劉少奇平反。5月17日,中共中央為劉少奇舉行追悼會。因劉少奇被錯判為反革命的28 000多人得到平反。這一舉動( ) A.徹底糾正了黨的“左”傾錯誤 B.有利于新時期的法制建設 C.實現了黨的工作中心的轉移 D.標志著黨的撥亂反正工作全面結束 8. 遵義會議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相似之處不包括( ) A.都是歷史上重大轉折的會議 B.都證明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改正自己的錯誤 C.都重新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領導地位 D.都是黨的糾正“左”傾錯誤的會議 9. 如圖,某陳列館舉辦“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變革”圖片展。以下四幅圖片,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 ①農民加入合作社?? ②人民公社食堂???? ③土地改革??? ④小崗村“分田到戶”字據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10. 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積極探索農村發展之路。為農民致富和實現農村現代化開辟的新路是( ) A.土地改革 B.農業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1. 如果要考查我國最早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我們必須前往( ) A.云南、廣西 B.廣西、廣東 C.廣東、福建 D.福建、浙江 12.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一條新路的是( ) A.包產到戶 B.政企分開 C.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D.城市改革 13. “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首歌謠說明了( ) A.人民公社的優越性 B.聯產承包責任制可以促進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C.批評人民公社的平均主義 D.農民反對“大包干” 14. 萬科、聯想、海爾這幾個在中國馳騁風云的企業都誕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中國出現了第一次“下海經商”浪潮。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A.公私合營的全面展開 B.家庭承包責任制開始推行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5. 按照國有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改變了國有企業過去的經營方式。到1987年,全國80%的國有企業實行了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在企業內部,也進行了以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這主要反映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實行( ) A.按勞分配 B.股份制改革 C.政企分開 D.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 二、非選擇題 16. 中國共產黨八大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兩次重要的歷史性會議。 請回答: (1)這兩次會議在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上都作出了哪些相同決策? (2)這兩次會議的召開分別具有哪些重要的歷史意義? (3)這兩次會議為什么能夠在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上作出正確的決策。(回答出一條即可) 17. 某校九年級(2)班小華同學,在學習中國現代史的過程中,看到一段文字:“歷史事實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實現民富國強”。為尋找歷史事實依據,印證上述結論,他和同學們以“探尋中國救亡圖存、富民強國之路”為主題,通過網絡等手段搜集到以下治療,設計出相關問題,請你與他們一起進行探究。 【屈辱與探索】 材料一?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塊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記錄了中華民族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逼迫下,墜入近代的屈辱、彷徨與困惑。近代前期,為挽救民族危機,無數志士仁人不斷探索救國道路,走過了自救之路、維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遠。 (1)材料一所述,“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塊界碑”含義指什么? (2)材料一所述,“維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別指什么?概括“維新之路”“共和之路”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的共同原因。 抉擇與奮斗】 材料二?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革命面貌從此煥然一新。1027年,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后,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地認識到,蘇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應將重心轉向農村,積聚革命力量,發展壯大自己,經過艱難抉擇,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一條使中國走向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確革命道路,不能感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3)材料而所述,“正確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在這條正確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長期艱苦卓絕斗爭中經歷了哪些重大事件?(兩例即可) 【發展與富強】 材料三? 1956年,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之后,經過艱辛求索,中國共產黨代理人民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開創了一條走向民富國強的道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譜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壯麗的篇章。 (4)材料三所述,“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指什么?“走向民富國強的道路”指什么道路?請列舉1978~2001年我國在外交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例即可) 【收獲與拓展】 (5)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探究,同學們對上述結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還懂得了一個道理,請你寫出這個道理。 答案 18.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來的光輝歷程,正是她一貫勇于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才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請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第一組:如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圖A中的紅軍歌謠唱紅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開辟了一條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B是有關西安事變的一則報道,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步形成。 第二組:如圖,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期 (2)圖C描繪了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報喜的情景,這應該歸功于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哪一創舉?圖D中的人物因什么科技創新而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3)圖E中的大型音樂舞蹈《團結頌》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興盛,這應該歸功于中國共產黨實行的哪項基本政治制度?圖F中周恩來先后訪問印度和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以什么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 第三組:如圖,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4)圖G中鳳陽縣農業生產三年三大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圖H中香港回歸祖國是哪一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在這一偉大構想的基礎上,又形成了什么樣的對臺基本方針正在推進著祖國的統一大業? (5)綜上所述,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感想。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CCDA 6-10ABCDD 11-15CCBCC 二、非選擇題 16.(1)都作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決策。 (2)中國共產黨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回答揭開了大規模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序幕、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也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 (3)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正確把握了當時的國情、正確認識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等。 17. (1)含義: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戊戌變法或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共同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過于強大;沒有依靠人民群眾;脫離中國國情等。(符合題意,觀點正確,言之有理,均可得分)(答出兩點即可) (3)道路: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道路。重大事件: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長征的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的勝利等。(兩例即可) (4)偉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就: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APEC);2001年,第九次APEC會議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等。(舉出一例即可) (5)道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或一切從實際出發,或實事求是,或符合國情等。(符合題意,觀點正確,言之有理,均可得分)(答出一點即可) 18. (1)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贖買政策(全行業公私合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3)民族區域自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5)勇于創新是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法寶。(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