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二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中共八大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下列關于中共八大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把我國盡快的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②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③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 ④提出的路線和許多正確意見未能在實踐中堅持下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2. 1962年1月27日,劉少奇《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過去我們經常把缺點、錯誤和成績比之于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關系……我到湖南的一個地方,農民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七分人禍”是指( ) A.農業合作化運動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C.“文化大革命”運動 D.“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3. “我們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們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點進入共產主義。這往往使我們不能冷靜地分析主客觀方面的情況,從而違反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鄧小平這一番話總結的是( ) A.閉關自守導致國家落后 B.“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 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 D.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實行贖買政策的意義 4. 某一時期《人民日報》的社論稱:“打開最近各地的報紙……革命的干勁洋溢在字里行間。農村中每天有近一億人向自然大進軍……城市中千百萬廠礦企業的職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訂的計劃指標。”出現這一建設熱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土地改革,充分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B. 第一個五年計劃和三大改造,促進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良性互動 C.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了經濟建設的盲目性 D.為了支援抗美援朝戰爭,人民工作熱情似火 5. 以下圖片反映的歷史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分析圖片,可以得出的正確信息有 ( ) ①經濟高速發展 ②人民生活困難 ③自然環境受到破壞 ④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為克服困難局面,從1961年開始,黨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B.發動“大躍進”運動 C.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 D.實行人民公社化運動 7. 《中國歷史上錯失的三次戰略機遇期》一文中說:“在世界經濟蓬勃發展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卻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內亂上,搞自我封閉。”這里的“內亂”是指( ) A.三大改造 B.“大躍進”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文化大革命” 8. “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 A.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 B.鄧小平被誣陷為“四五”運動的總后臺 C.1967年“二月逆流” D.1968年劉少奇被誣陷和迫害致死 9. 1966年6月,毛澤東在《有所思》中寫道:“一陣風雷驚世界,遍地紅綠(指紅衛兵)走旌旗。”詩中“一陣風雷”喻指( ) A.抗美援朝戰爭 B.人民公社化運動 C.“大躍進”運動 D.“文化大革命” 10. 下列關于“文化大革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文革”中,林彪、江青一伙相互勾結,形成了兩個反革命集團 B.“文革”期間,全國出現了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鬧革命”的動亂局面 C.為防止資本主義復辟,中共中央果斷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深得民心 D.“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標志是粉粹江青反革命集團 11. “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標志是(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 B.周恩來、鄧小平扭轉了經濟下滑的局勢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D.毛澤東批評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 12. 重大科技成就,我國于1964年取得的是( ) A.武漢長江大橋落成 B.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C.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D.葛洲壩工程全部建成 13. 它是一顆衛星,可它更是一個號角,一種召喚。它的成功發射,使中國迎來了探索宇宙空間的新紀元,也象征著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大幕從此拉開!“它”是( ) A.“東方紅1號” B.“神舟六號” C.“長征一號” D.“嫦娥一號” 14. 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順利送人太空軌道的運載火箭是( ) A.“東方紅1號” B.“東方紅2號” C.“長征l號” D.“長征2號” 15. 1956~1976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現嚴重失誤。出現失誤的原因是( ) A.全黨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 B.人民群眾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C.各地頻繁發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 D.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包圍、封鎖 二、非選擇題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這次大會規定了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強調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總路線的基本精神……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地的產是由人的膽決定的”。 ——1958年社論 材料三 20世紀中期流傳于農村的順口溜:“男勞力上工帶撲克,女勞力上工帶納鞋,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次大會”是指哪次大會?這次大會召開的意義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經濟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說明。 (3)概括材料三出現的現象。這一現象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 (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如何才能實現國家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 17. .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開始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根據當時我國的新形勢,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材料二 (2)圖(a)和圖(b)反映的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重大失誤,它們分別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 (3)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 (4)探索中有失誤,但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哪三個重要油田是在這個時期建設起來的? 18. 善于總結經驗和教訓,是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在社會主義探索時期,我們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現了重大失誤。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我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為了貫徹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黨和政府制定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領導全國人民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 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增長128%,農業總產值增長25%,鋼產量增長近3倍。同時期,我國進行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材料二 一九五八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及其基本點,其正確的一面是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其缺點是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材料三 山東紅旗人民公社辦的公共食堂,將野菜和紅薯那樣的粗食,精心烹調成“山珍海味”,已經做到一個月九十頓飯頓頓不重樣。 ——《人民日報》(1958年11月) 材料四 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是亂了自己……歷史已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哪一行業?材料一中“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2)在材料二“路線”的指引下,我國發起了什么運動?其標志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哪一歷史事件?1958年我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左”的錯誤? (4)據材料四,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以史為鑒,說說“文化大革命”這段沉重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DBCD 6-10CDDDC 11-15CBACA 二、非選擇題 16.(1)中共八大。中共八大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2)問題: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風、忽視或違背客觀經濟規律。舉例:“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3)農民生產積極性低。人民公社化運動。 (4)政府制定科學規劃(從實際出發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等等。 17.(1)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3)缺少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4)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 18.(1)行業:重工業。 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2)運動:“大躍進”運動。 標志:盲目求快。 (3)事件:人民公社化運動。 原因:對國情認識不足;缺乏經驗,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 (4)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啟示:堅決反對個人崇拜;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