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二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 同步練習 一. 選擇題 1. 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是中共八大,因為這次會議明確了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 ) A.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B.發展生產力,建設先進的工業國 C.開展階級斗爭 D.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2.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忽視了( ) A.國際環境 B.人民的積極性 C.黨的領導 D.客觀經濟規律 3. 貼春聯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春聯反映了時代信息。以下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是( ) A.共產黨恩澤天下,新中國情滿未來 B.總路線鼓舞人心,大躍進快馬加鞭 C.千夫所指四人幫,萬眾擁護黨中央 .改革春風吹大地,富民政策蕩九州 4. 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肯定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1956—1966年)中取得的成就,但同時指出這一時期也遭到過嚴重挫折。下列哪些事件屬于這一時期的嚴重挫折( ) ①三大改造 ②“大躍進”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 ④“文化大革命”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5. 甘肅景泰縣文物部門日前在該縣蘆陽. 喜泉等鄉鎮發現上千座修建的土法“煉鋼爐”。文物工作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并沒有使用的痕跡。這一現象應該出現在下列哪一時期( ) A.土地改革時期 B.“一五”計劃時期 C.“大躍進”運動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 6. 電影《芳華》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在上映后引起了不小反響。電影里的女主人公何小萍的生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 被勞改,她的悲劇命運也從此展開。對于“文化大革命”,以下認識有誤的是( ) A.給黨. 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 B.民主和法制遭到踐踏,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 C.當時我們黨對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彎路 D.為克服困難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調整. 鞏固. 充實. 提高”的八字方針 7. 火花是火柴盒上的圖案,不同時代的火花留下了不同時代的痕跡。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圖所示火花屬于哪一時期的歷史遺存( ) A.抗日戰爭時期 B.解放戰爭時期 C.大躍進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 8. “大躍進”. 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錯誤相同的根本原因是( ) A.一些野心家. 陰謀家的挑動 B.黨內“左”傾思想的發展 C.中共缺乏革命和建設的經驗 D.盲目照搬蘇聯的經驗 9. 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團的主要罪惡活動有( ) ①策劃篡奪中央到地方的政權 ②打擊迫害老干部 ③林彪等策劃謀害毛澤東,發動反革命政變 ④“四人幫”殘酷鎮壓四五運動 ⑤策劃篡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陰謀顛覆無產階級專政 A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 10. “文化大革命”中國家主席劉少奇遭受了殘酷迫害,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①“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動亂和災難 ②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③避免了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④加強了民主與法制建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1.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指( ). A.1956-1966年 B.1966-1976年 C.1965-1975年 D.1960-1970年 12. 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開始后,我國有些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下列哪一項不是這一時期創立的( ) A.電子工業 B.原子能工業 C.航天工業 D.鋼鐵工業 13. 我國第一代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者是( ) A. 楊振寧 B. 袁隆平 C. 李四光 D. 錢學森 14. 我國是世界上能造核武器. 自行研制發射人造衛星的第五個國家,標志我國在空間技術領域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行列的是( ) A.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C.1966年,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進行 D.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5. 從1956年到1966年,我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時期取得的成就是( ) ①石油全部自給 ②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 ③修建了武漢長江大橋 ④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 非選擇題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材料二 四川省豐都縣(今為重慶市豐都縣)樹人區在1958年10月響應“大煉鋼鐵”的號召,兩天之內集合上山的煉鋼“部隊”就有7000多人,廣大干部群眾積極貢獻柴火. 提供廢鐵……大量砍伐森林資源,1956年該縣森林面積為9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3%左右,1959年森林面積銳減為31萬畝,森林覆蓋率降到7%左右。 (1)材料一中的內容與哪次會議有關?此次會議的召開有何歷史意義? (2)材料二中“大煉鋼鐵”,大量砍伐森林,給環境造成了怎樣的危害?我們應從中吸取什么教訓? 17. .善于總結經驗和教訓,是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在社會主義探索時期,我們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現了重大失誤。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我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為了貫徹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黨和政府制定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領導全國人民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增長128%,農業總產值增長25%,鋼產量增長近3倍。同時期,我國進行了對農業. 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材料二 一九五八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及其基本點,其正確的一面是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其缺點是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材料三 山東紅旗人民公社辦的公共食堂,將野菜和紅薯那樣的粗食,精心烹調成“山珍海味”,已經做到一個月九十頓飯頓頓不重樣。 ——《人民日報》(1958年11月) 材料四 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是亂了自己……歷史已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 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哪一行業?材料一中“對農業. 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2)在材料二“路線”的指引下,我國發起了什么運動?其標志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哪一歷史事件?1958年我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左”的錯誤? (4)據材料四,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以史為鑒,說說“文化大革命”這段沉重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5年,我國為盡快增強國防實力,打破西方的核壟斷,作出發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彈的決策。1961年,中共中央又決定以“兩彈”即原子彈和導彈為中心,加速國防科研和國防工業的發展。 材料二 隨著一聲巨響,碩大的蘑菇云騰空升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材料三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嘹亮。 (1)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 (2)原子彈爆炸成功是在什么時間?原子彈爆炸成功有哪些重要意義? (3)材料二中衛星的發射成功說明了什么問題? (4) “兩彈一星”指的是什么?“兩彈一星”精神是一種什么精神? (5)為什么每一個中國人都為我國的“兩彈一星”事業的輝煌成就而感到自豪?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BDBAC 6-10DDBCA 11-15BDBDD 二. 非選擇題 16.(1)中共八大。歷史意義:中共八大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2)危害:水土流失. 溫室效應. 環境污染等。教訓:制定政策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理論聯系實際,立足國情,實事求是等。(任意一點即可) 17.(1)行業:重工業。 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2)運動:“大躍進”運動。 標志:盲目求快。 (3)事件:人民公社化運動。 原因:對國情認識不足;缺乏經驗,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 (4)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 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啟示:堅決反對個人崇拜;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 18. (1)新中國成立初,美國利用原子彈對中國進行威脅;為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威脅. 核壟斷。 (2)1964年10月16日;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3)我國航天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4)原子彈. 導彈和衛星;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 自力更生. 大力協同. 勇于攀登的精神。 (5)因為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創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