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一課 新生政權的鞏固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從一九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到十一月十日,美國侵略朝鮮部隊的軍用飛機不斷侵犯我國東北的領空,進行偵察活動,掃射轟炸我國城鎮與村莊,殺傷我國和平居民,損壞我國財產共有九十次。”這是聯合國安理會審議中國提出的“美國武裝侵略臺灣案”時伍修權將軍的發言。從中我們可以判斷出中國人民進行抗美援朝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國第七艦隊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 B.美國侵略朝鮮嚴重威脅中國安全 C.朝鮮內戰爆發,“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 D.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2. “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首先對東北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引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此話表明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兵朝鮮的原因是( ) A.促進朝鮮統一 B.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C.為了保家衛國 D.防止朝鮮戰爭的爆發 3. 在鞏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斗爭中,以黃繼光、邱少云為代表的中華兒女,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創造出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這種精神包括( ) ①愛國主義精神 ②艱苦創業精神 ③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④國際主義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 在土地改革中,黨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給農民,其根本原因是( ) A.農民無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B.地主土地太多,無法耕種 C.農民在革命戰爭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實上是“按功行賞” D.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5.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以上條文引自( ) A.《天朝田畝制度》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D.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6. 20世紀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農民們歡天喜地地說:“過去頭頂地主的天,腳踏地主的地,現在都成為我們的了”“分了地,出了氣,翻了身,見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 ②得到了農民的擁護 ③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④使農民獲得了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 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2%,農作物產量迅速達到和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下列對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 ) A.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B.土地改革實現了農村土地公有制 C.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D.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8. 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現代工業化體系,是中國人尋求了一個多世紀的夢想。為實現這一“夢想”,新中國于1953年開始( ) A.實行土地改革 B.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C.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抗美援朝 9. 新中國成立后,有計劃地開展經濟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有力保障。下列選項中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任務的是( )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③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0. 西藏和平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西藏的社會經濟發展。“一五”計劃期間通向“世界屋脊”的公路有( ) ①川藏 ②青藏 ③滇藏 ④新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完善。下圖內容出自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文件,該法律文件是(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12. 建國初期,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個體生產縮小了農民之間的差距 B.廣大農民強烈要求實現農業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很難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D.人民群眾渴望建成社會主義制度 13. “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這在世界上早就出現過,但采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使全國工商界都興高采烈來接受這種改變,則是史無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實行股份制 B.廉價收購 C.贖買政策 D.無償沒收 14. 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國某時期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的比例,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國民收入 (%) 商業零售 (%) 工業產值(%) 公有制經濟 92.9 95.8 100 私有制經濟 7.1 4.2 0 A.新中國成立 B.抗美援朝勝利 C.土地改革完成 D.三大改造完成 15. 三大改造的實質是( ) A.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公私合營 B.個體手工業者參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C.農民參加合作社 D.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二、非選擇題 16. 朝鮮半島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留問題,也是東北亞問題的核心,是當今世界最敏感、最復雜的國際問題之一。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60年前發生的那場戰爭,是帝國主義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朝鮮內戰爆發后,美國杜魯門政府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干涉,發動對朝鮮的全面戰爭,并不顧中國政府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出動飛機轟炸我國東北邊境城市和鄉村,把戰火燒到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之上。 ——摘自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材料二 如果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的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機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金日成致毛澤東的求援電報》節選 材料三 毛澤東對一位解放軍高級將領說:“要盡快入朝,給你10天準備時間,出兵時間初步定在10月15日。” 材料四 全國各界群眾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表現出高度的愛國熱情。當時國家剛從長期戰亂中復蘇,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但是從1951年6月1日開始掀起全國規模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以來,許多群眾節衣縮食,積極捐款,到1952年5月底,全國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總額,約計可買戰斗機3 710架。 ——金沖及等《毛澤東傳》(1949—1976年) (1)根據材料一、二,分析中國政府決定出兵朝鮮的原因。 (2)材料三中的“高級將領”是誰?我國“出兵”的時間是哪一年? (3)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主要標志是什么?根據材料四,指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4)近年來,朝鮮核問題再一次引起了東北亞局勢的緊張。面對當前復雜的朝鮮半島局勢,你認為中國政府該如何應對? 17. 飽經風霜的新中國已經走過了70個春秋,回首70年來共和國不平凡的復興之路,引發我們深深地思考。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一窮二白】 材料一 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毛澤東 【神奇逆轉】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國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變化表。 1953-1957年行業變化 1953年農、輕、重比例(%) 1957年農、輕、重比例(%) 平均增長速度(%) 農業 52.8 43.5 4.5 輕工業 29.6 29.2 12.8 重工業 17.6 27.3 25.4 【成就矚目】 材料三 1957年底,我國興建156個工業基地,先后施工的工業項目有1萬多個,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憲法保障】 材料四 全面推進依憲施政、依法行政,嚴格遵守憲法法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有權不可任性,用權必受監督。 ——摘自2018《政府工作報告》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怎樣的經濟狀況?為此我國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 (2)從材料二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哪一行業發展最快?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于黨和政府實施了哪一發展規劃? (3)材料三表明我國為改變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聯系所學,列舉寫出這一時期連接了長江南北交通的大橋是哪一座橋?形成了哪一工業基地?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制定了什么重要法律來“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我國這部法律具有什么歷史意義?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如圖。 圖一 農民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 圖二 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 材料二 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完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 ——劉少奇 (1)材料一中圖一的出現與什么事件有關?主要方式是什么?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圖二的出現與什么事件有關?此事件出現的目的是什么?在圖二所反映的事件中,黨和國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材料二中“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是通過什么事件來完成的?完成于何時?對這一事件應如何評價?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CCDC 6-10DBBAA 11-15CCCDD 二、非選擇題 16.(1)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入侵朝鮮,并把戰火燒到我國,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2)彭德懷。1950年。 (3)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全國人民的積極支持。 (4)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反對各方任何激化矛盾的舉動,勸和促談,維護朝鮮半島穩定;推動聯合國在維護半島和平上發揮積極作用等。 17. (1)經濟狀況:工業水平極其落后,尤其是重工業。 措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2)行業:重工業。 規劃:我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3)大橋:武漢長江大橋。 工業基地:東北工業基地。 (4)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或1954年《憲法》。 歷史意義: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18. (1)圖一:我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經歷了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2)圖二: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目的:為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方式:公私合營。 (3)事件:三大改造。 時間:1956年。 評價:(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足)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