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3.2近代前夜中國封建社會的危機一、單項選擇題1.“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边@說明軍機處設置的最初目的是()A.加強中央集權B.適用西北用兵之軍事需要C.鞏固皇權D.剝奪朝中大將兵權2.1787年,陜西巡撫在奏折中稱西藏達賴喇嘛的使者為“夷使”,乾隆帝斥責:“‘夷使’字樣,甚屬錯謬。國家中外一家,況衛藏(今西藏地區)久隸版圖,非若俄羅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边@說明乾隆皇帝()A.對大臣的思想嚴密控制B.“華夷之辯”的觀念消失C.通過外交解決中俄爭端D.強調對西藏的主權管轄3.中國古代皇帝和丞相的關系可以用拔河來形容?;实酆痛蟪挤謩e在繩子一頭向著自己的方向拉,在這種博弈中兩者的權力達到了平衡。徹底打破這一規則的皇帝是()A.康熙帝B.明太祖C.漢武帝D.宋太宗4.從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設置軍機處,這種變化反映出的歷史發展趨勢是()A.社會秩序動蕩B.邊疆防御鞏固C.軍政實現合一D.君權不斷加強5.從秦朝以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一直延續著,中國歷代帝王也在不斷地強化著皇權,自宋代以后中央在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中已經處于絕對上風,在明清時期皇權更是得到高度強化?;蕶嘣谇宄瘯r達到頂峰的重要表現是()A.廢除丞相制B.設立廠衛等特務機構C.設軍機處D.設內閣制度6.清朝后期“處處皆關,則關關有稅”;“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販運B.抑商、海禁C.抑制工商業D.保護森林、漁業資源7.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其原因表述錯誤的是()A.國家完全不具備遠洋航行的經驗和技術B.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C.統治者懼怕沿海反清勢力與國外勢力勾結,危及清朝統治D.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對外交流8.“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朝是統—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下列不能證明這個觀點的是()A.冊封達賴和班禪B.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C.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D.實行閉關鎖國政策9.“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上述歷史事件對中國歷史的主要影響是()A.加強了對西北邊疆的管理B.提高了文臣的地位C.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D.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10.明朝時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時設立軍機處,其主要目的都是()A.加強中外交往B.促進經濟重心南移C.加強君主集權D.實行閉關鎖國政策11.清朝統治者故步自封,試圖構筑起一道隔絕中外的“防線”,卻使中國長期處于落后的狀態。這道“防線”指的是()A.設立軍機處B.大興文字獄C.重本抑末D.閉關鎖國12.梁啟超曾把中國古代的某一機構比喻成“將留聲機器所傳之聲,按字謄出”的寫字機器。據此可知,該機構是()A.秦朝的郡守B.西漢的西域都護C.明朝的廠衛D.清朝的軍機處13.馬克思說:“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毕铝胁皇沁@個帝國被打垮的原因的是()A.對外關閉國門,對內“重農抑商”B.鄙視科學技術,摧殘近代化因素的萌芽C.思想領域大興文字獄,把文化專制推向頂峰D.中國處在外國殖民者的包圍圈中14.清朝在對外交往中采取了閉關政策。閉關并非完全斷絕與外國的商業往來,而是對商業貿易(尤其是海路貿易)進行嚴格的限制。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從所有港口開出的商船都被禁止通行,不許一人一船出海,也不許任何人進港B.從廣州出發的商船經過商品種類和載重量的嚴格檢查后被允許出海C.因為通過“絲綢之路”的陸路貿易被完全禁止,陸商生活無以為繼D.無論什么產品,無論數量多少,中外商人都可以通過海路自由貿易15.下列能集中反映清朝統治者自大心態的言論是()A.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B.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C.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于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D.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二、材料分析題16.(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粵海關志》卷23材料二: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錯處,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訓》卷281材料三:“搖頭擺尾,便道是圣門高第??芍廊ㄋ氖肥呛蔚任恼?,……就叫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br/>(1)材料一體現了怎樣的對外政策?結合材料二說說推行這種政策的原因。(2)材料三諷刺的是明清時期的什么社會現象?造成了怎樣的影響?(3)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上述材料帶給我們什么啟示。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清朝統一臺灣后,曾開放四個海港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后來,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沿海進行種種非法活動,清政府只留廣州一處海港通商,關閉了其他海港并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1)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實行了什么政策?(2)從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實行這種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3)用一句話概括這一政策的表現。這一政策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18.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落腳點,也是中國古代從強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請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究。(政治篇)材料一材料二 康熙時期的詩人丁介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這里該包含著多少讓人不敢細想的真正大悲劇啊……最說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一夜之間成了犯人……與一大群株連者一起跌跌撞撞地發配到東北來了,他們大半搞不清自己的案情。——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材料三 清朝中期以后,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他們開設機房,雇傭幾名至幾十名機工進行生產。機工計日向機戶領取工資。材料四 明清時期文化發展總的特點是:承古萌新;文學藝術繁榮,科技由發展轉為停滯。西學東漸,中西文化交流開始進入新階段。(1)材料一中的兩處建筑見證了明清政府處理少數民族關系的方式。你認為哪種方式更可???說明你的理由。(2)結合材料二,分析造成“文人……一夜之間成了犯人”是因為清朝實行的哪一政策?“真正大悲劇”在什么時期最嚴重?該政策有何影響?(3)材料三中描述的現象出現的前提是什么?這種新氣象的出現說明了什么?(4)根據材料四,說出明清時期主要的文學形式是什么。哪一劇種的出現能證明“藝術繁榮”。哪一事件體現了“西學東漸,中西文化交流開始進入新階段”。(5)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從中獲得的啟示或感悟。答案解析1.B【解析】根據“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可知,軍機處設置的最初目的是適用西北用兵之軍事需要。B正確;軍機處是專制主義強化的表現,而非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力度。A錯誤;鞏固皇權是軍機處設立的根本目的。C錯誤;軍機處并沒有剝奪朝中大將兵權,軍機大臣多為兼職。D錯誤。綜上故選B。2.D【解析】題干的材料“國家中外一家,況衛藏(今西藏地區)久隸版圖,非若俄羅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強調的是乾隆皇帝強調對西藏的主權管轄,故D符合題意;對大臣的思想嚴密控制和“華夷之辯”的觀念消失在題干材料中未體現,排除AB;通過外交解決中俄爭端與題干的“今西藏地區”不符,排除C。故選D。3.B【解析】依據題干“皇帝和大臣分別在繩子的一頭向著自己的方向拉,這種博弈中兩者的權力達到了平衡”可知,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輔佐皇帝治理國家,又能制約皇權,達到權力的平衡。明朝時期,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權力的平衡,皇權得到強化,故B符合題意;康熙帝是清朝的皇帝,A排除;CD都是君臣共治天下,不符合題意。故選B。4.D【解析】中國古代政治史發展趨勢之一就是皇權日益膨脹集中,從廢除宰相加強皇權到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皇權達到頂峰。反映出我國君權不斷加強的趨勢。因此D符合題意;ABC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故選擇D。5.C【解析】清朝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故C符合題意;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設立廠衛等特務機構,排除AB;明成祖設立內閣制度,排除D。故選C。6.B【解析】材料“處處皆關,則關關有稅”、限制出海貿易等方面可以看出這是反映的清朝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故B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不是走私的問題,而是限制海外貿易的問題,排除A;材料未體現抑制工商業和保護森林、漁業資源,排除CD。故選B。7.A【解析】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選項。明代時期,我國就由鄭和七次遠航的壯舉,具備一定的遠洋航行的經驗和技術,故A符合題意;明清時期,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當時西方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排除BCD。故選A。8.D【解析】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選項。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屬于對外政策,故D符合題意;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清代確立了冊封達賴和班禪的制度。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ABC屬于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排除。故選D。9.D【解析】根據材料“雍正年間,……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雍正帝時,為加強君主專制,設立軍機處,標志皇權達到頂峰。選項D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對西北邊疆的管理,A排除;提高了文臣的地位與題干內容不符,B排除;材料沒有涉及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的信息,C排除。故選D。10.C【解析】明太祖為鞏固統治,借胡惟庸案廢除宰相制度,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清朝時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置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C符合題意;ABD項與軍機處的建立無關,排除。故選C。11.D【解析】依據題干中的“夜郎自大”“隔絕中外”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指的使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逐漸落后,故選D;軍機處的設立,加強了皇權,故排除A;大興文字獄是文化專制的表現,故排除B;重本抑末即重農抑商,是古代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經濟政策,故排除C。12.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將留聲機器所傳之聲,按字謄出的寫字機器”,由此判斷與清朝的軍機處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軍機處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各種詔令由軍機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可見軍機大臣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力。選項D符合題意;秦朝的郡守是一郡的長官;西漢的西域都護管轄西域;明朝的廠衛是特務機構;選項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13.D【解析】“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笔邱R克思對清王朝在近代落后挨打的評價,結合所學知識,導致清朝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內部的原因,中國處在外國殖民者的包圍圈中并不是導致中國落后的原因,D符合題意;鴉片戰爭前夕清朝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對內“重農抑商”,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在思想文化領域不僅鄙視科學技術,而且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政策,束縛了人們的聰明才智,ABC都屬于清朝落后挨打的原因,不符合題意。故選D。14.B【解析】鴉片戰爭前夕,清朝在對外交往中采取了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中外貿易和交往,只允許廣州一口通商,而且從廣州出發的商船經過嚴格檢查后才被允許出海,官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成為對外貿易的機構,B正確;ACD不是對閉關政策的正確理解,排除。故選B。15.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可以體現清朝統治者自大心態,故A正確;B項是唐太宗所說,故B錯誤;C項是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所說,不能體現清朝統治者的盲目自大,故排除C項;D項是慈禧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為了討好八國聯軍所說,故排除D項。故選A。16.(1)閉關鎖國政策。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無需同外國通商買賣;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2)科舉考試中八股取士。導致很多讀書人只顧埋頭讀書,不講求實際學問??贾凶龉俸螅蠖喑蔀榛实鄣闹覍嵟?。(3)要了解世界形勢,加強與世界各國交流;要加強素質教育,培養順應社會發展的人才。【解析】(1)閉關鎖國政策是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的政策。由材料“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可知指閉關鎖國政策。由材料“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可得出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無需同外國通商買賣;由材料“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錯處,必致滋事”,可得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2)材料“搖頭擺尾,便道是圣門高第”反映的是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結合所學,八股取士是文化專制的體現,讀書人只顧埋頭讀書,不講求實際學問,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由材料“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可知通過八股取士考中做官后,大多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3)閉關鎖國政策阻隔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文化的交流,阻礙國內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八股取士使得統治階級思想腐朽落后,不屑于向西方學習,造成近代中國與世界的嚴重脫節,以致逐漸落伍。聯系經濟全球化和當前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我們應該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要加強素質教育,切實提高國民素質。17.(1)閉關鎖國。(2)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沿海進行種種非法活動。(3)表現: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影響:在清朝抵御外國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這一政策的長期推行,切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影響了中國吸收世界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阻礙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中國近代社會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析】(1)據材料“清政府只留廣州一處海港通商,關閉了其他海港”可知清政府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2)據材料“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沿海進行種種非法活動”得出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沿海進行種種非法活動。(3)表現:據材料“清政府只留廣州一處海港通商,關閉了其他海港并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得出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影響:依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閉關鎖國對中國產生的影響。據材料“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沿海進行種種非法活動”可知,閉關鎖國在抵御外國侵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消極影響則主要從阻礙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吸收世界先進的文化與科技,是中國近代社會落伍的原因等角度分析概括。(1)示例:我認為清朝修建廟宇的方式更可取。理由:明長城的修建是為了抵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從民族關系的發展方面來看,有一定的消極作用,與清朝修建廟宇搞好藏、漢、蒙關系的措施相比較,顯然是下策。(2)政策:文字獄。時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影響:文字獄制造了嚴重的恐怖氣氛,摧殘了許多人才,致使知識分子從此不敢再過問政治,也不敢表達個人的思想。文字獄的推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3)前提: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新氣象的出現說明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封建制度已經走向衰落。(4)文學形式:古典小說。劇種:京劇。事件: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教士到中國傳教,他們帶來了有關西方自然科學的書籍。一些中國學者積極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并與外國傳教士合作,翻譯西方的科學著作。其中,徐光啟與意大利人利瑪竇共同翻譯了數學著作《幾何原本》,對中國數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5)示例:要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加強民族團結;要重視經濟的發展;要加強文化的交流,積極學習外國先進文化;中國古代文化光輝燦爛,豐富了世界文化。(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關于修建長城抵御少數民族入侵和修建廟宇的羈縻政策,顯然后者更容易推動民族融合,更能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民族之間的矛盾問題。(2)材料“……最說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一夜之間成了犯人”體現的是文字獄,主要是在康雍乾三朝推行的,屬于思想文化專制,不利于社會的進步。(3)材料“機工計日向機戶領取工資”體現的是雇傭關系,體現的是資本主義萌芽,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的文學形式主要是小說,劇種主要是京劇,關于西學東漸的例子有《幾何原本》的翻譯、《農政全書》的編寫等。(5)啟示需要從維護民族團結、重視經濟的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