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探究六——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一、單項選擇題1.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鳳凰衛視組織了一艘命名為“鳳凰號”的帆船沿鄭和下西洋的航線航行,他們最遠可到達(???)A.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B.非洲東海岸和地中海沿岸C.紅海和地中海一帶D.地中海和歐洲一帶2.“1405~1433年、七次遠航、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鄭和下西洋B.麥哲倫環球航行C.哥倫布遠洋航行D.歐洲國家的“三角貿易”3.“該船隊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與該材料密切相關的事件是A.張騫通西域B.哥倫布到達美洲C.鄭和下西洋D.麥哲倫環球航行4.“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馬克思這一評價中涉及的航海事件包括①鄭和下西洋②哥倫布到達古巴③麥哲倫環球航行④達伽馬到達印度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5.在哥倫布遠航美洲的前后,其他一些航海家也在積極開辟新航路。其中在哥倫布遠航美洲之前進行遠航的航海家是()A.迪亞士B.達·伽馬C.麥哲倫D.哥倫布6.在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中,下列哪些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橫渡了大西洋?()①迪亞士②達·伽馬③哥倫布④麥哲倫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7.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卻不能讓中國從此走向世界,主要因為()A.鄭和不能航行到達美洲B.鄭和不能航行到達歐洲C.鄭和下西洋只為政治目的D.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加強海外貿易8.鄭和下西洋比歐洲的哥倫布遠洋航行早()A.半個多世紀B.一個世紀C.一個半世紀D.兩個世紀9.首先證實地球是個球體的事件是A.麥哲倫環球航行B.鄭和下西洋C.哥倫布發現新大陸D.白令的探險活動10.下列四位歐洲航海家中:到達過東方(亞洲)的有(???)①迪亞士?②達.伽馬?③哥倫布?④麥哲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開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強了各地間的聯系B.擴大了中國的影響C.促成了新民族的產生D.加速了美洲的開發12.首次證明地球是球體的歷史事件是A.哥倫布到美洲大陸B.麥哲倫環球航行C.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D.鄭和下西洋13.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關于這一壯舉的歷史意義,說法正確的是()A.增強了明朝的綜合國力B.加強了明朝與亞非國家往來C.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D.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絕狀態14.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亞某市有這樣一副對聯:“繼張班立功異域,開哥麥探險先河。”此聯稱贊的是()A.張騫通西域B.鄭和下西洋C.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D.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15.下表為“新航路開辟一覽表”,據此可知()航海家國別派遣國家航行線路哥倫布意大利西班牙從西班牙起程向西,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迪亞士葡萄牙葡萄牙從葡萄牙出發,沿非洲西海岸向南,繞過非洲大陸,進入印度洋。達·伽馬葡萄牙葡萄牙沿迪亞士航道,到達印度等地。麥哲倫葡萄牙西班牙率領的船隊向西,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歐洲,完成環球航行。①四位航海家都到達了亞洲②哥倫布、麥哲倫相信地球是圓形的③歐洲與亞洲的交通往來由此開始④葡萄牙、西班牙推動了新航路開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二、材料分析題16.人類通過航海認識未知的世界,我們通過航海家的活動認清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結合材料一中的航海圖回答:鄭和遠航最遠到達哪里?新航路開辟航線圖中A航線的開辟者到達哪里?材料二: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周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欲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日期作為全球節日,但最終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堅決反對而作罷。材料三:在迎接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世界各地紛紛開展活動紀念鄭和。馬達加斯加發行了《鄭和下西洋》小型張郵票;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準備在三保山上建立鄭和紀念館。(2)材料二、三中各地人民對航海家鄭和、哥倫布出現截然不同的態度,請從兩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和影響角度分析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態度?從中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17.簡答題,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范圍之廣都是空前的。(1)明朝哪位皇帝派遣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2)龐大的鄭和船隊從中國哪個港口出發?最遠到達哪里?(3)鄭和下西洋有什么偉大的歷史意義?(4)試分析鄭和的船隊能夠成功遠航的原因是什么?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1500年以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種族集團之間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回答:圖中哥倫布航行的是哪條路線?(用字母表示)他的貢獻是什么?(2)材料二中“1500年前后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指什么事件?該事件有什么影響??(3)新航路開辟之前,在中國有一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鄭和與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在性質上有什么區別??(4)有人說哥倫布是惡魔,有人說哥倫布是英雄,你贊成哪種觀點?請說明理由。答案解析1.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A選項符合題意。2.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405-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故A正確。麥哲倫航行的時間是1519-1522年,故排除B項。1492年,哥倫布遠洋航行,故排除C項。“三角貿易”使從歐洲出發,到非洲,然后到美洲,最后回到歐洲,路線不同,故排除D項。故選A。3.C【解析】此題考查鄭和下西洋相關的知識點。閱讀題文所給提示信息:由“船隊”可以直接排除“張騫通西域”;由“亞非”排除“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的船隊實現了世界上第一次“環球航行”;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只有選項C項符合題意,故選C。4.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克思評價的航海事件是新航路開辟。新航路開辟的事件包括哥倫布到達古巴;麥哲倫環球航行;達伽馬到達印度,故D正確。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明朝時期發生的航海事件。故排除ABC項。故選D。5.A【解析】迪亞士遠航始于1487年,達·伽馬遠航始于1497年,麥哲倫船隊遠航始于1519年,哥倫布遠航始于1492年,故排除BCD,A符合題意。故選A。6.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古巴、海地。1519年,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繼續尋找盛產黃金和香料的亞洲。經過3年的航程,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歐洲。③④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迪亞士和達·伽馬沒有橫渡大西洋,排除①②,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7.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鄭和下西洋是為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它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其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但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它采取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造成了巨大負擔。所以答案選C8.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是1405—1433年,哥倫布遠洋航行的時間是1492年,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比歐洲的哥倫布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故A符合題意,排除BCD。故選A。9.A【解析】1519年9月,航海家麥哲倫率領一支200多人的探險船隊,分乘5艘帆船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一路上船員們歷盡了千辛萬苦,還有不少人病死在途中.1521年3月,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因介入島上部族糾紛,被當地居民殺死.最后,船隊只剩下1艘帆船和10多名船員.他們向西穿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終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發地西班牙.麥哲倫船隊首次完成了繞地球一周的航行,從而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故選A.考點:本題考查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及球形證據.10.C【解析】迪亞士最遠到達好望角,未到達過亞洲;達.伽馬最遠到達過亞洲印度;哥倫布向西到達美洲大陸,未達到亞洲;麥哲倫環球航行經過亞洲。②④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①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擇C。11.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都促進了各地之間的聯系,A選項符合題意;B選項僅是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排除;CD選項屬于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排除。12.B【解析】能證明地球形狀是球體的例子很多,如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麥哲倫環球航行;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其中能夠最科學最直觀地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是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首次證明地球是球體的歷史事件是麥哲倫環球航行。所以B正確,ACD錯誤。故選B。考點:本題考查地球和地球儀。13.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鄭和下西洋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因此ACD不符合題意,選擇答案B。14.B【解析】明代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由“印度尼西亞”、“開哥麥探險先河”,可判斷出這幅對聯歌頌的是鄭和下西洋,故B符合題意;張騫通西域與印度尼西亞無關,排除A;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與印度尼西亞無關,排除C;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晚于鄭和下西洋,排除D。故選B。15.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新航路開辟一覽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沒到過亞洲;歐洲與亞洲的交通往來早在西漢通西域就開始有記載了,因此排除選項①③,只有選項C.②④符合題意,故選C。16.(1)鄭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3分)哥倫布最遠到:美洲(3分)(2)哥倫布發現美洲后,大批的歐洲殖民者來到美洲進行殖民擴張,他們掠奪土地和財富,屠殺印第安人,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造成亞非拉的貧窮和落后。而鄭和是和平使者、友誼使者,他在航海中不僅沒有沿途燒殺搶掠,而且帶去了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貨物,促進中非友好交流,造福亞非,所以受到世界人民的緬懷。(6分)正反例子充分表明世界人民愛好和平、反對戰爭和侵略。(3分)【解析】(1)1405-1433年鄭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訪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了紅海沿岸和非洲東岸。鄭和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新航路的開辟中,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新航路開辟以后,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發現美洲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和是和平使者、友誼使者,他在航海中不僅沒有沿途燒殺搶掠,而且帶去了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貨物,促進中非友好交流,造福亞非,所以受到世界人民的緬懷。哥倫布發現美洲后,大批的歐洲殖民者來到美洲進行殖民擴張,他們掠奪土地和財富,屠殺印第安人,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造成亞非拉的貧窮和落后。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世界人民愛好和平、反對戰爭和侵略。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下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中外的交往與沖突;人教新課標九年級上冊·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新航路的開辟17.(1)明成祖,目的: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系。(2)劉家港,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3)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4)提示:(任選三條)①國力強盛,社會安定。②統治者的支持。③鄭和的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和航海技術;船上配有航海圖和羅盤針。④船隊成員的團結合作。⑤鄭和具備的優秀品質。【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明朝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1)此問考查的是鄭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明朝前期,我國是世界上強盛的國家。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2)此問考查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次數。明朝前期,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1405年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從劉家港出長江口南下,浩浩蕩蕩地行使在茫茫大海上。到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3)此問考查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明朝前期,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用瓷器絲綢換回當地的香料、珠寶、藥材等物品。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4)此問考查的是鄭和成功遠航的原因,此問有一定的難度,考查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需要從以前學過的知識,綜合起來為本題服務。學生首先考慮在海上航行的條件,作為航海首先具備的客觀條件是船只,水手,航行的經驗和航向等:鄭和的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和航海技術;船上配有航海圖和羅盤針。其次考查主觀條件,航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需要政府的支持。此次航行是為了與其他國家進行合作,故說明當時明朝國力強盛,社會安定。這也是重要條件。作為人為的活動,能取得成功,領導者,團隊的合作都是學生應該考慮的范圍。18.(1)A,發現了美洲新大陸。(2)新航路的開辟。影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為西方的殖民掠奪開辟了道路。答出兩點即可(3)鄭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交往;后者是殖民侵略活動。(4)選擇哪一個觀點都行或把兩者結合起來亦可。要表明理由。支持哥倫布惡魔:他把殖民侵略帶到了美洲,造成了美洲的貧窮與落后。支持哥倫布英雄:他開辟了美洲新大陸,將殖民掠奪的財富帶回了歐洲,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解析】(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向西航行,到達古巴,因此圖中哥倫布航行的是A;他的貢獻是發現了美洲新大陸。(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00年前后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指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世界隔絕狀態,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為西方的殖民掠奪開辟了道路等。?(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與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在性質上的區別:鄭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交往;新航路的開辟是殖民侵略活動。(4)有人說哥倫布是惡魔,有人說哥倫布是英雄,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應該支持哥倫布英雄:因為他開辟了美洲新大陸,盡管在美洲進行殖民掠奪,但是總體上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