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3.1維新變法運動一、單項選擇題1.嚴復,近代極具影響力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為了深入研究他在維新變法過程中的貢獻,我們可以選擇參考的主要文獻資料是A.《欽定藏內善后程》B.《天演論》C.《革命軍》D.《我的馬克思主義觀》2.資產階級維新思潮轉變為愛國救亡政治運動的標志是()A.強學會的建立B.“公車上書”C.《定國是詔》的頒布D.保國會的建立3.下列所述,不屬于戊戌變法歷史意義的是()A.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B.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C.有利于中國社會進步D.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4.下列人物屬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A.曾國藩B.李鴻章C.康廣仁D.慈禧太后5.“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詩出自()A.康廣仁B.譚嗣同C.劉光第D.楊深秀6.下列哪個時期出生的人有可能進入京師大學堂學習()A.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B.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C.“康乾盛世”期間D.甲午中日戰爭期間7.下列觀點能夠為維新變法運動提供思想理論支持的是()A.師夷長技以制夷B.天不變,道亦不變C.物競天擇,優勝劣汰D.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8.在1895—1898年間,康有為多次上書光緒帝。這一時期康有為上書的主題應是()A.嚴厲禁煙、抵御外侮B.維新變法、救亡圖存C.師夷長技、自強求富D.驅除韃虜、恢復中華9.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中共有的內容是()A.改革政府機構B.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C.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D.創辦報刊10.下列哪一項內容符合維新派的主張,卻不在戊戌變法的政令之內(?)A.實行君主立憲制B.改革政府機構C.改革科舉制度D.發展民族工商業11.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找到了四部反映晚清歷史的影視劇作品,他們準備按照歷史發展進程進行觀看,排出了四種觀看順序,你認為正確的順序是(?)①《林則徐》②《戊戌風云》③《甲午風云》④《火燒圓明園》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④③②D.④①③②12.有學者認為:甲年中日戰爭“以清政府失敗而宣告結束。于是,(中國)近代化的新陳代謝過程騾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現在(?)A.開始引進西方的工業文明B.開始制度變革的嘗試C.大力倡導實業救國D.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13.首次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的人是( )A.康有為B.梁啟超C.孫中山D.毛澤東14.譚嗣同被慈禧太后殺害后,街頭巷尾的人們議論紛紛。你認為符合事實的議論是()A.他是洋人的密探,賣國求榮B.他是沒地方可逃C.慈禧太后殺的是貪官D.他甘為變法而捐軀15.年代尺是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與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歷史信息相符合的是()A.李鴻章的洋務運動B.袁世凱的反動統治C.孫中山的辛亥革命D.康有為的戊戌變法二、材料分析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從19世紀60年代起,清朝統治階級的有識之士掀起了一場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活動,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材料二在比較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時,有很多的史學家認為:“在向西方學習上,洋務派學習西方長技,使中國變了,但變的是皮毛,變化只是停留在‘器物層次’,不變的是體制;維新變法也變了,變的是觸及到了體制,要求變革封建專制制度,不單是皮毛。”材料三洋務派代表人物曾國藩說:“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猶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鞏固朝廷。”(1)材料一中“從19世紀60年代起,清朝統治階級的有識之士掀起了一場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活動”,這個實踐活動的代表人物提出的口號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的“皮毛”是指什么?依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洋務運動的積極意義有哪些?(3)材料二中,中國維新派觸及到了體制,要求變革封建專制制度。拉開了維新變法序幕的事件叫什么?請簡單說明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材料三 《劍橋中國晚清史》:“盡管維新運動沒能達到它的政治目標,但它所引起的思想變化卻對中國的社會和文化有著長期的和全國規模的影響。”材料四 “……那個煩悶的夏季,又一次見證了舊制度的腐朽。劊子手揮刀砍下了六顆愛國者的頭顱,也砍斷了所有試圖通過改良實現救國自強的人們的幻想。譚嗣同從容赴死,他認為國家不昌盛是因為還沒有人為變法救國而流血。戊戌變法被扼殺了,但‘六君子’的鮮血沒有白流。”——《復興之路》(1)請你說一說材料一中兩幅圖有什么聯系?(2)結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內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傳播?(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戊戌變法被扼殺了,但‘六君子’的鮮血沒有白流”一句話的理解?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人人封章,得直達于上。舉國鼓舞歡蹈,爭求上書,民間疾苦,愁達天聽。每日每署封章皆數十,上雞鳴而起、日晡乃罷,閱覽奏章,猶不能盡。”——《戊戌政變記》(1)戊戌變法開始的標志是什么?(2)造成“人人封章,得直達于上”的情景主要原因是什么?(3)這種受到人們歡迎的變法為什么失敗了?答案解析1.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嚴復是我國啟蒙思想家。他所譯的《天演論》宣傳“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在當時思想界產生了重大影響。B正確;《欽定藏內善后程》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依據。A錯誤;《革命軍》是近代鄒容的作品。C錯誤;《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李大釗的代表作之一。D錯誤。綜上故選B。2.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公車上書”打破了清政府長期以來規定的知識分子不得過問朝政禁令,是資產階級維新思潮轉變為愛國救亡政治運動的標志。B正確;強學會是維新變法運動創辦的學會,宣傳維新思想。A錯誤;《定國是詔》的頒布是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C錯誤;保國會是戊戌變法時期的政治團體,1898年4月12日在北京成立。這一組織成立晚于公車上書。與題不符。D錯誤。綜上故選B。3.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最終失敗,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A符合題意;BCD項都屬于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排除。故選擇A。4.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發動戊戌政變,大肆捕殺維新黨人,康有為逃亡國外,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C符合題意;曾國藩、李鴻章沒有參加戊戌變法,AB不符合題意;慈禧太后反對戊戌變法,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5.B【解析】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被殺,材料中的詩歌體現了譚嗣同甘愿為變法流血犧牲的英雄氣概,B符合題意;ACD屬于戊戌六君子,但不是詩歌作者,排除。故選B。6.D【解析】依據所學內容:“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頒布詔書,設立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可知,這個人要出生在1878年以后,故出生在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的人最有可能進入北京大學學習,故選D;ABC項都在戊戌變法前,排除。7.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強調的是變革的重要性,C正確;A是地主階級開明派的指導思想,排除;B是守舊派的思想,排除;D是黃宗羲的主張,排除。故選C。8.B【解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引發了公車上書,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有為等人繼續宣傳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因此在1895—1898年間,康有為多次上書光緒帝的主題應是維新變法、救亡圖存,B項正確;嚴厲禁煙主要發生在19史記40年代,并且康有為沒有強調禁煙,不符合題意,A項錯誤;師夷長技、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主要發生于19世紀60-90年代,1895年洋務運動失敗,不符合題意,C項錯誤;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三民主義的內容,提出于20世紀初,不符合題意,D項錯誤。9.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1862年在洋務運動時期創辦了京師同文館,是中國近代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主要培養外語翻譯人才等,所以近代化教育開始于洋務運動時期;戊戌變法時期,創辦了京師大學堂,故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中共有的內容是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故C符合題意;改革政府機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創辦報刊屬于戊戌變法的內容,故AB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10.A【解析】依據所學,維新派主張變革政治體制,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在戊戌變法的政令中并未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君主立憲主張,沒能觸動專制統治的基礎,是很不徹底的,A正確;BCD都屬于戊戌變法的政令,排除。故答案是A。11.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反映的是1839年的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史實;《戊戌風云》反映的是1898年的戊戌變法的史實;《甲午風云》反映的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史實;《火燒圓明園》反映的是1956-19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所以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應是①④③②,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12.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中的“洋務運動結束”“維新運動早產”說明這場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而此戰爭刺激清政府開始了維新變革,使中國由學習西方的器物轉向了制度,B項正確。開始引進西方工業文明和改變落后軍事觀念的是洋務運動,A、D項錯誤;大力倡導實業救國的是張謇,C項錯誤。所以答案選B。13.B【解析】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并對民族問題進行了科學的闡述。首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是梁啟超,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14.D【解析】試題分析: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其中的譚嗣同是甘為變法而流血犧牲,所以答案是D。15.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后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故選項C符合題意;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與年代尺時間不符,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袁世凱的反動統治大概情況如下:1913年7月,袁世凱調整政府機構,11月4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收繳國民黨議員的議員證書、徽章,使得國會因法定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另外組織御用的“政治會議”代行國會職權。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5月,“政治會議”根據袁世凱的旨意,炮制出一部《中華民國約法》,廢除《臨時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將總統的權力擴大到專制皇帝一樣大。1914年,他恢復了封建時代的官吏考試制度和各種封建職官的名稱。他還先后到孔廟和天壇去祀孔、祭天,率領文武官員,身穿古式服裝,行跪拜禮,重演封建時代的“君權神授”。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正式接受帝位,宣布1916年改為“洪憲元年”,準備元旦舉行登極大典,正式爬上皇帝寶座。與年代尺時間不符,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與年代尺時間不符,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6.(1)實踐活動提出的口號:“自強”、“求富”。(2)“皮毛”是指:興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進行造船制器,創辦海軍;建立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等。(任答其中兩點即可)積極意義:促進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培養了知識分子和技術工人;對外國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任答其中兩點)(3)公車上書。原因:資產階級力量的軟弱;清政府守舊勢力的破壞;或脫離人民群眾;帝國主義的破壞等。【解析】(1)根據材料“從19世紀60年代起……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活動”可知這是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口號是“自強”“求富”,洋務運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由材料二“在向西方學習上,洋務派學習西方長技,使中國變了,但變的是皮毛,變化只是停留在‘器物層次’,不變的是體制;維新變法也變了,變的是觸及到了體制,要求變革封建專制制度,不單是皮毛。”可知,材料中的“皮毛”是指西方軍事(科學)技術,有興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進行造船制器,創辦海軍;建立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等。根據材料三“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鞏固朝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大量西方機器的引進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培養了一批對西方事務認識較為深刻的人才,對外國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義憤填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人議和,請求變法。即“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由于戊戌變法資產階級力量的軟弱;清政府守舊勢力的破壞;或脫離人民群眾;帝國主義的破壞等原因,所以最終失敗了。17.(1)甲午戰敗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此時赴京考試的舉人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或:甲午戰敗民族危機加深是維新變法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2)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3)理解: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派的勢力過于強大、維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等。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宣傳了資產階級思想,宣傳了維新變法思想,喚醒了資產階級革命。(任何一條均可)【解析】(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圖1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圖2反映的是公車上書,甲午戰敗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此時赴京考試的舉人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或:甲午戰敗民族危機加深是維新變法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可知,材料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都有助于思想文化的傳播。(3)據材料三“盡管維新運動沒能達到它的政治目標,但它所引起的思想變化卻對中國的社會和文化有著長期的和全國規模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派的勢力過于強大、維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等原因,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宣傳了資產階級思想,宣傳了維新變法思想,喚醒了資產階級革命。所以說“戊戌六君子被扼殺了”,“但‘六君子’的鮮血沒有白流”。18.(1)戊戌變法開始的標志是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2)造成“人人封章,得直達于上”的情景主要是在變法內容中準許官民上書言事造成。(3)戊戌變法失敗原因,主要是因為:①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勇氣,用改良的辦法,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②沒有依靠發動廣大人民群眾,而寄希望于袁世凱,由于他的出賣告密,而遭到失敗。③維新變法,觸犯了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和鎮壓,最后發動政變而失敗。【解析】(1)依據材料所給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這一年是農歷戊戌年,又稱戊戌變法。所以,戊戌變法開始的標志是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2)依據材料所給信息“人人封章,得直達于上。舉國鼓舞歡蹈,爭求上書,民間疾苦,愁達天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的變法內容中準許官民上書言事,開放言論,才出現“人人封章,得直達于上的情景”。(3)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失敗原因,主要是因為: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勇氣,用改良的辦法,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走資本主義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沒有依靠發動廣大人民群眾,而寄希望于袁世凱,由于他的出賣告密,而遭到失敗。維新變法,觸犯了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和鎮壓,最后發動政變而失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