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探究八結識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一、單項選擇題1.中國近代有一部系統地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歷史、地理的書籍,“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而作??!贝藭?br/>A.《中外紀聞》B.《天演論》C.《四洲志》D.《海國圖志》2.林則徐被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為幫助國人了解世界,他組織人編譯書本,初步勾勒出當時世界的大體輪廓。該書是指()A.《坤輿萬國全圖》B.《四洲志》C.《海國圖志》D.《使西紀程》3.19世紀40年代,我國“開眼看世界”的思想發展為一股社會思潮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商品經濟蓬勃發展B.列強堅船利炮的沖擊C.“經世致用”治學傳統影響D.《海國圖志》的推動4.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這些留美學生回國后,絕大多數熱心報國,成為棟梁之材。醞釀派遣留學生計劃多年,并成功促成此事的是( )A.魏源B.郭嵩燾C.林則徐D.容閎5.下列選項中,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參與了的有()①繪制了《坤輿萬國全圖》,即當時的世界地圖②參與了圓明園的設計③與徐光啟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④幫助中國人突破了原有的狹隘世界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6.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其目的是()A.使中國人了解世界的形勢,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B.在軍事上引進先進技術,增強抵抗侵略的實力C.啟迪人們去認識世界,探索救國強國之路D.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視,開始引進西方政治制度7.把“1839年6月”和“廣州”兩個要素結合在一起,可以確定的歷史事件是A.英國向中國輸送第一批鴉片B.林則徐虎門銷煙C.道光帝派遣林則徐到廣州禁煙D.英國發動鴉片戰爭8.下圖所示“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是為了紀念A.虎門銷煙B.太平天國運動C.鴉片戰爭D.第二次鴉片戰爭9.林則徐在給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白銀)果皆散在內地,何妨損上益下,藏富于民;無如(無奈)漏向外洋,豈宜藉寇資盜,不亟(急迫)為計?”在這里,林則徐強調鴉片泛濫的最大危害是( )A.損害身體,削弱軍人戰斗力B.國庫空虛,無餉銀供給軍隊C.藏富于民,但損害國家利益D.白銀外流,為列強增加財源10.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悲壯歷史中,痛擊侵略者、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是()①林則徐②鄧世昌③佟麟閣④左權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中央電視臺每年都以“感動”為標題評選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如果在1839年評選感動中國人物,下列最有資格當選的是A.琦善B.左宗棠C.林則徐D.關天培12.在福州一紀念館的檐柱上,掛著一幅楹聯:“焚毒沖云霄,正氣壯山河之色;揮旗抗敵寇,義征奪魑魅之心?!遍郝摳桧灥氖?br/>()A.林則徐B.道光帝C.關天培D.鄧廷楨13.閱讀以下對某一著述的評論:評論一“百年喜讀樽前兆,萬里驚看海外文”;評論二“其書羅列甚遠之國,指掌形勢可謂奇書”;評論三“欲制夷患,必籌夷情,尤為有用之書”。據上述評論推斷此書應該是()A.《海國圖志》B.《四洲志》C.《天演論》D.《使西紀程》14.李鴻章在《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函》中說道:“日本君臣發奮為難,選宗室大臣子弟之聰秀者,往兩國(英、法)制器廠師習各藝,又購制器之器,在本國制習……去年英人虛聲恫嚇,以兵臨之,然英人所視為攻戰之利者,彼已擅其長,而英人因無如之何也。”這表明李鴻章()A.已找到強國御侮之道B.主張效法日本,全盤西化C.決意嚴守祖制不動搖D.未找到中國落后的根源15.道光帝對簽訂《南京條約》的原則性指示是:“廣東給過銀兩,煙價礙難再議;戰費彼此均有,不能議給,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貿易之所,前已諭知耆英,將香港地方暫行賞借,并許以閩浙沿海,暫準通市。該逆既來訴冤,經此次推誠曉諭,當可就我范圍?!庇梢芍拦獾鄣耐饨凰枷雽儆冢?br/>)A.平等外交思想B.屈辱外交思想C.傳統夷夏思想D.殖民外交思想二、材料分析題16.1500年以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中國也經歷了一個“不屑融入世界——被動融入世界——主動融入世界”的過程。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1793年,乾隆帝致英王喬治三世的敕諭:“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材料二:康有為說,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譯洋報,為講求外國情形之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也稱“林文忠公”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改編自馮宗輝《近代前期主要政治派別與中國文化的走向》(1)材料一表明清政府此時實行怎樣的外交政策?這一政策最早是如何被打破的?(2)材料二中的“林文忠公”是誰?他為何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鴉片戰爭后,一批先進的思想家、早期留學生以及走出國門的外交使臣,以不同的方式介紹外部世界,幫助國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請列舉他們中的代表。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人有何共同之處?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至恭親王奕等奏請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材料二:三權分立,然后政體備。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為元首,百體所從,軍機號為政府,出納王命。材料三:鴉片戰爭以后,先進思想家、早期留學生以及走出國門的外交使臣,成為近代中國率先“開眼看世界”的人。(1)上述材料一、材料二分別出自哪些政治派別的觀點?他們分別領導了什么運動?(2)在對待西方的問題上,材料一、材料二的觀點有何不同?(3)請列舉材料三提到的“開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各一例。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追求和特點?他們對我們今天走向世界有何啟示?答案解析1.D【解析】根據材料“師夷長技”結合所學可知,《海國圖志》是中國近代有一部系統地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歷史、地理的書籍,“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而作。作者是魏源。故D正確;ABC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C項。故選D。2.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為了更詳細地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等世界各國的情況,派人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初步勾勒出當時世界的大體輪廓,B選項符合題意;《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萬歷年間制作的,A選項排除;《海國圖志》是魏源的作品,C選項排除;《使西紀程》是郭嵩燾編寫的,D選項排除。3.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在19世紀40年代的睜眼看世界的思潮的出現主要和民族危機加深有關,B選項符合題意;AC選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選項屬于睜眼看世界的表現,排除。4.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容閎為晚清時期幼童出國留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D選項符合題意,ABC選項排除。5.B【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學習漢語,熟悉儒家經典。他來到中國后,帶來了新的科學知識和機械制品。他與當時的官員和學者徐光啟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參與繪制了《坤輿萬國全圖》,即當時的世界地圖。他沒有幫助修改中國歷法。故①③正確,B符合題意;利瑪竇并沒有參與圓明園的設計。而他的貢獻也不能使中國人突破舊有的觀念,故②④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6.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四洲志》介紹世界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的歷史、地理和政治概況等內容,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魏源的《海國圖志》是當時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最詳備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尋、學習西方富國強兵道路的啟蒙書,因此林則徐和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其目的是啟迪人們去認識世界,探索救國強國之路,C項正確;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其目的是啟迪人們去認識世界,探索救國強國之路,而不是為中國人了解世界的形勢,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A項錯誤;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其目的是探尋救亡圖存的道路,在軍事上引進先進技術,增強抵抗侵略的實力符合洋務運動的目的,B項錯誤;開始引進西方政治制度是在維新變法時期,D項錯誤。7.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面對鴉片流毒,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要求嚴禁鴉片,1839年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到廣州查禁鴉片,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堅強意志。B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B。8.A【解析】根據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第一幅浮雕是“銷毀鴉片煙”,描述了鴉片戰爭前夕,1839年6月3日,群眾在虎門銷毀鴉片的事跡。即虎門銷煙這一歷史事件。浮雕上,憤怒的群眾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運到海邊,有的士兵將整箱鴉片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有的士兵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搞拌,務求煙土完全溶入水中。一股股濃煙從石灰池上升起。因此本題正確的選項是A。9.D【解析】依據題干關鍵信息“(白銀)果皆散在內地,何妨損上益下”“無如(無奈)漏向外洋,豈宜籍寇資盜,不亟(急迫)為計”可見林則徐認為,中國的白銀,寧可“損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為侵略者提供資金,故D項正確;A、B兩項屬于鴉片帶來的危害,但不是林則徐強調的“最大危害”,故排除;C項與材料中的“何妨損上而益下”的信息不符,故排除。故此題選D。點睛:抓住題干關鍵詞“(白銀)果皆散在內地,何妨損上益下”“無如(無奈)漏向外洋,豈宜籍寇資盜,不亟(急迫)為計”是解題的關鍵,林則徐認為,中國的白銀,寧可“損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為侵略者提供資金,林則徐強調鴉片泛濫的最大危害是白銀外流,為列強增加財源。10.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在黃海大東溝海域,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率艦沖鋒日艦,與全艦官兵壯烈犧牲;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擊,中國第29軍奮力抵抗,佟麟閣親臨前線英勇指揮,壯烈殉國;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左權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不幸犧牲;選項②③④符合題意;而選項①林則徐是領導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不符合題意;因此只有選項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C。11.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面對鴉片流毒,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要求嚴禁鴉片,1839年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到廣州查禁鴉片,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堅強意志。所以在1839年評選感動中國人物,下列最有資格當選的是林則徐。C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C。12.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的知識。據材料“焚毒沖云霄,正氣壯山河之色;揮旗抗敵寇,義征奪魑魅之心”可知,此人物是林則徐。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扭轉貿易逆差,無恥地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也引起一些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警覺。以林則徐為代表嚴禁鴉片,道光帝命令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去禁煙,林則徐到廣州后緝拿煙販,整頓海防,并把搜集來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面銷毀,這就是著名的禁煙運動,禁煙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和信心,也是中國人民反抗斗爭的開始。故選A。13.A【解析】魏源的《海國圖志》是一部介紹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和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圖書,詳細敘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國歷史政治、風土人情,主張學習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由材料“其書羅列甚遠之國,指掌形勢可謂奇書”“欲制夷患,必籌夷情,尤為有用之書”可知,這些評價針對的是魏源的《海國圖志》,故A符合題意;《四洲志》是林則徐主持編譯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天演論》是嚴復介紹進化論的譯作,《使西紀程》是1876年郭嵩燾從上海到倫敦50天的旅行日記,排除BCD。故選A。14.D【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李鴻章認為日本變強的原因是學習了西方的軍事技術與造船技術,因此從這一層面來看,其認為中國落后是因為其技術不如西方,因此他并沒有找到中國落后的根源,D項正確,排除A;李鴻章并沒有強調要全盤西化,其主張的是中體西用,排除B;C項太絕對,排除。15.C【解析】由題目中的信息“將香港地方暫行賞借”、“該逆既來訴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具有濃厚的“天朝上國”的理念,即仍堅持傳統的“夷”、“夏”思想,C符合題意;ABD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故選擇C。16.(1)閉關政策。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條京約》,其中規定開放五處通商口岸、關稅稅率被迫“協商”。(2)林則徐。因為他在廣州主持禁煙和抗英斗爭期間,組織翻譯了外文書報,購買外國船只和大炮,開創了研究學習西方的先河。【解析】(1)根據““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可得出是清借助推行的閉關政策。根據所學,鴉片戰爭后,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條京約》,其中規定開放五處通商口岸、關稅稅率被迫“協商”。(2)根據“林文忠公始譯洋報,為講求外國情形之始”可得出是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編譯書籍。根據“林文忠公始譯洋報,為講求外國情形之始?!辈⒔Y合所學可得出,因為他在廣州主持禁煙和抗英斗爭期間,組織翻譯了外文書報,購買外國船只和大炮,開創了研究學習西方的先河。17.魏源、容閎、郭嵩燾。都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都深受民族危機的觸動;都主張變革現狀,向西方學習;等等。【解析】本題考查“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的相關知識。這是一道綜合比較分析題,需要通過對魏源、郭嵩燾、容閎的比較分析,找出共同之處。根據所學可得出,魏源、容閎、郭嵩燾。都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都深受民族危機的觸動;都主張變革現狀,向西方學習。18.(1)材料一: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材料二: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了戊戌變法。(2)材料一主張學習西方的軍事和科技;材料二主張不但要學習西方的軍事和科技,還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3)魏源;容閎;郭嵩燾。共同追求和特點: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人都對中國的前途充滿憂患意識,都有世界眼光,他們的見解和主張往往不為主流社會和當局所接受。啟示: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清醒認識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以開放的心胸接納先進事物,實行對外開放,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等等。【解析】(1)材料一:根據“請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可得出是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材料二:根據“三權分立,然后政體備。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為元首,百體所從,軍機號為政府,出納王命。”可得出是學習西方民主政治,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了戊戌變法。(2)根據所學可知,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的軍事和科技;而維新變法則主張不但要學習西方的軍事和科技,還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3)根據所學可得出主要包括魏源;容閎;郭嵩燾等人。共同追求和特點:根據所學可從鴉片戰爭后的背景進行概括,可從民族危機、充滿憂患意識、世界眼光等方面概括。啟示:綜合以上材料的內容可得出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清醒認識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以開放的心胸接納先進事物,實行對外開放,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