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1.1鴉片戰爭一、單項選擇題1.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的事件是()A.鴉片戰爭B.簽訂《南京條約》C.火燒圓明園D.簽訂《辛丑條約》2.鴉片戰爭期間,清朝在位的皇帝是()A.乾隆B.嘉慶C.道光帝D.咸豐3.近代史上,廈門是首批被迫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近代的廈門被開放為通商口岸是根據()A.《南京條約》B.《尼布楚條約》C.《望廈條約》D.《黃埔條約》4.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A.保護鴉片貿易B.割占中國領土C.打開中國市場D.傳播西方文明5.1987年,聯合國把虎門銷煙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它的確定是為了紀念被譽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A.戚繼光B.鄭成功C.關天培D.林則徐6.與清朝統治的衰落形成鮮明的對照,這時的世界正處在資本主義上升階段,是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并且開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的是()A.英國B.法國C.美國D.日本7.《南京條約》中,規定開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我國最北部的是A.上海B.寧波C.廈門D.廣州8.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中的“夷”指的是A.外國人B.中國的少數民族C.漢族人D.侵略中國的人9.鴉片戰爭前夕鴉片輸入中國帶來的直接危害是()①毒害中國人的身心健康②破壞中國的國家主權③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④動搖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①②10.鴉片戰爭期間,在虎門英勇抗戰,最后戰死在炮臺上的是()A.林則徐B.鄭和C.關天培D.鄭成功11.你知道中英《南京條約》中,被迫打開的通商口岸由北而南依次是()①廣州②廈門③福州④寧波⑤上海⑥南京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⑥⑤④③②D.①②③④⑥12.英國商人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的不利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向中國大量輸入棉布B.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C.讓清政府降低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D.斷絕與中國的貿易往來13.據有關資料統計,從1840年開始清朝財政狀況急轉直下,此后10年間,僅例外支出即達8000萬兩白銀。清朝財政狀況出現惡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業品大量進口B.農業稅收減少C.軍費開支增加、戰爭賠款支付D.茶葉、棉花等傳統產品滯銷14.據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彼得?柏杜研究,在18世紀60年代,抵達廣州的外國商船平均每年只有20艘,到19世紀40年代增長到300艘;在1760年至1840期間,每年抵達廣州的外國人的數量,從兩三千人增加到三四萬人。上述變化的發生主要是因為()A.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B.鴉片走私日益猖獗C.徽商和晉商對外貿易的擴展D.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15.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中指出:“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A.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C.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制度二、材料分析題16.近代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經歷了從被迫開放到主動開放的過程。觀察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結合圖片和所學知識,簡述清朝開放通商口岸的歷史背景及該背景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馬克思曾說英國的大炮首先破壞了中國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安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舊制度解體的過程。材料二:中國是經歷了深重苦難的國家。在工業革命發生前的幾千年時間里,中國經濟、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陣之中。近代以后,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夜郎自大、閉關鎖國,導致中國落后于時代發展步伐,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習近平2014年4月1日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1)材料一中的“舊制度”指什么制度?造成中國與外界隔絕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統治者實行了什么政策?(2)人們說:“鴉片戰爭則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塊界碑”,結合材料一、材料二,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鴉片“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則徐集》材料二:凌青(原中國駐聯合國大使,林則徐的后人)1990年講話時說道:“15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材料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1)根據材料一,概括鴉片的主要危害。(2)材料二中“光輝的一幕”指哪一歷史事件?(3)以上材料體現了林則徐怎樣的品質?答案解析1.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發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A符合題意;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B排除;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火燒圓明園,C排除;1901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辛丑條約》,D排除。故選擇A。2.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道光皇帝在時間是1821年—1850年,鴉片戰爭爆發于1840年,所以C項符合題意;乾隆皇帝在位時間是1735年—1795年,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嘉慶皇帝的在位時間是1796年至1820年,所以B項不符合題意;咸豐皇帝在位時間是1851年至1861年,所以D項不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為C。3.A【解析】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開放了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嚴重侵害了中國的經濟主權,A項符合題意;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沙皇俄國之間簽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排除B;1844年地《望廈條約》是美國與中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644年的《黃埔條約》是法國和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均不涉及開放廈門為通商口岸,排除CD。故選A。4.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了世界頭號強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這也是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選項C符合題意;選項ABD不是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與題干內容不符,故選C。5.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的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被稱譽為“全球禁毒第一人”,D正確;戚繼光是抗倭英雄,A排除;鄭成功主要功績是收回臺灣,B排除;關天培是抗英英雄,C排除。故選D。6.A【解析】1840年前后,英國在世界上最早完成工業革命,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1840年,英國發動侵華的鴉片戰爭,故開始把侵略矛頭制向中國的市英國,故排除BCD,A符合題意。故選A。7.A【解析】《南京條約》中,規定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即上海、寧波、廈門、福州和廣州,上海在長江口,而寧波、廈門和廣州在上海以南,故排除BCD,A符合題意。故選A。8.A【解析】據所學知識,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即主張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武裝自己,以抵御外國的侵略。因此,這里的“夷”指的是外國人,故A選項正確,排除BCD選項。9.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鴉片戰爭前夕,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無恥地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輸入不僅毒害中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造成清政府的財政危機,①③正確;鴉片輸入加劇了中國人民的困苦和清政府的統治危機,但并沒有直接破壞中國的國家主權,②排除;鴉片戰爭后,外國對華傾銷商品、掠奪原料,使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④排除。故選C。10.C【解析】鴉片戰爭期間,清軍將領關天培在虎門之戰中英勇殉國,C正確;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前主持虎門銷煙,但在鴉片戰爭期間被清政府撤職,A排除;鄭和是明朝時期的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其七次下西洋,加強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B排除;明清之際,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D排除。故選C。11.B【解析】中英《南京條約》中被迫打開的通商口岸由北向南依次是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不包括南京,因此包含⑥的CD排除;五處通商口岸中最南端的是廣州,最北端的是上海,故B正確,A排除。故選B。12.B【解析】通過所學可知,我們知道鴉片戰爭前,在英商進出口貿易中,英國處于貿易逆差的不利局面,為了扭轉這一不利局面,英國采取的措施是: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B符合題意;向中國大量輸入棉布沒有扭轉貿易逆差,A排除;讓清政府降低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是在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后,C排除;斷絕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表述與史實不符,D排除。故選擇B。13.C【解析】由題干中的“1840年……此后10年間,僅例外支出即達8000萬兩白銀”,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不斷發生侵略戰爭,導致中國軍費開支大,戰爭的失敗致使中國戰爭賠款多,因而導致中國開支較大,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項不是清朝財政狀況出現惡化的主要原因,排除。故本題答案為C。14.A【解析】1840年以前,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開放廣州一處對外貿易,導致抵達廣州的外國商船和外國商人增多,A符合題意;材料與鴉片走私無關,B排除;徽商和晉商主要經營全國各地貿易,主要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C排除;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在1842年,D排除。故選A。15.A【解析】根據材料中的“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這場戰爭指的是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歷史的一塊界碑,A符合題意;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B排除;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排除;鴉片戰爭沒有推翻中國的封建制度,D排除。故選擇A。16.背景: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影響: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解析】本題考查鴉片戰爭的結果及影響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要求學生首先要熟練掌握教材基礎知識,其次要學會仔細審題,抓住問題中的關鍵詞“歷史背景”“影響”。17.(1)封建制度(封建專制制度或君主專制制度)。閉關政策。(2)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此后,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解析】(1)制度:根據材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舊制度解體的過程”和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引發中國封建制度開始解體。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國同世界之間的交流。(2)理解:根據材料“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所學知識可知,關于本題作答可從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社會性質的變化及近代史的開端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18.(1)造成兵弱、銀荒、國窮、民貧。若聽任鴉片大量輸入,清政府將面臨軍隊和財政的危機。(2)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3)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計個人得失。【解析】(1)危害:材料的意思是鴉片輸入中國導致造成兵弱、銀荒、國窮、民貧,若聽任鴉片大量輸入,清政府將面臨軍隊和財政的危機。(2)事件:根據材料“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可知這是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3)品質:材料“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體現的是林則徐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計個人得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