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1.2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一、單項選擇題1.王樂同學計劃在假期中去尋訪探究太平天國的都城遺跡,他應去的城市是()A.西安B.南京C.北京D.上海2.“多行不義必自斃”,洋槍隊頭目華爾被太平軍擊斃于()A.南京B.青浦C.慈溪D.蘇州3.一位同學參加《開心辭典》節目,她回答的問題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假如她打電話向你求助,你應該告訴她正確答案是()A.英國B.法國C.美國D.俄國4.它曾有“萬園之園”美譽,它曾是人類文化寶庫之一。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卻成了中華民族屈辱的標記。這里的“它”是指()A.云岡石窟B.承德避暑山莊C.北京故宮D.圓明園5.下列事件中被認為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標志的是()A.英國侵略軍炮轟廣州B.“馬神甫事件”C.“亞羅號事件”D.英法聯軍攻陷廣州6.屈辱的近代史記錄了中國一幕幕的災難,其中首都的淪陷更反映了國家的貧弱。近代史上,中國的首都第一次淪陷是在________時期。()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太平天國運動D.雅克薩之戰7.1856年,英法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是()A.對林則徐虎門銷煙進行報復B.鎮壓太平天國運動C.為了擴大侵略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D.鎮壓義和團運動8.以下條約內容不屬于《天津條約》的是()A.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B.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C.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D.英法兩國得到巨額賠款9.成語“趁火打劫”用來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用如此行徑強占中國大片領土的國家是()A.英國B.法國C.法國D.俄國10.2013年6月25日晨,法國皮諾家族向中國無償捐贈流失海外的圓明園青銅鼠首和兔首運抵北京。這兩件國寶當年流失海外與哪場戰爭有關()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1.“誰令你威風掃地,誰令這火光四起,恨意沖云際,誰無怒憤不感痛悲,曾滴了多少血汗,才奪了天工建起,用我心力建,期傳萬世,期傳萬紀,不想終是這田地,辱了家邦也辱了門楣,大火當中血肉滿園,為你死正因要維護你,還望這火的震撼,能令我子孫記起,自會醒悟到,何來外侮,為何受欺。”請你根據歌詞判斷該事件發生在下列哪次戰爭期間?()A.中法戰爭B.甲午中日戰爭C.第二次鴉片戰爭D.鴉片戰爭12.請將下列信息組合,然后選擇與之相關的地區。下列選項你認為正確的是()①該地區是中國西部的門戶,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要沖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英對該地均有奪取之心③19世紀70年代該地的收復者是洋務派的地方代表人物④當今“東突”恐怖組織企圖將該地分裂出中國A.香港B.遼東半島C.新疆D.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13.有史學家指出:“如果說鴉片戰爭的震撼主要沖擊了沿海地區的話,那么持續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把沉重的震撼帶到了中國的社會中樞。”以下史實能支持這一說法的是()A.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B.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C.英法聯軍洗劫北京城D.引發了天平天國運動14.拼博實千,展古域新顏;凝心聚力,課八婺新篇。(講好金華故事)文物是歷史的見證。2019年被列為國家4A級景區的古子城古建筑群承載著金華許許多多的故事,其中建于19世紀中葉的侍王府見證了A.太平天國運動B.義和團運動C.新文化運動D.五四運動15.與以往的農民戰爭相比,太平天國運動新的時代特點表現在()①運動規模空前②反封建同時反侵略③《天朝田畝制度》的平均主義理想④《資政新篇》的資本主義色彩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二、材料分析題16.材料一:“有一天,兩個強盜闖入了夏宮,一個動手搶劫,一個把它付諸一炬。原來勝利就是進行一場掠奪……在將來交付審判的時候,一個強盜就會被人們叫做法蘭西,另一個叫做英吉利。”材料二:馬克思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不需花費一文錢,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材料一中的“夏宮”指什么?“夏宮”是在哪次戰爭中被焚毀的?(2)材料二中“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動者是誰?俄國在這場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如何?(3)材料二中說“俄國比任何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請用史實說明得到哪些好處?(4)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的感想。17.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他們預料“中國市場的遠景是廣闊的,將來它的銷量會比全歐洲還要多”。所以他們企圖通過修約來擴大侵略的目的。當修約交涉失敗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就叫囂“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須教訓中國人”。材料二1859年夏,英國和法國公使借口到北京換約,各率一支艦隊到大沽口……清軍愛國官兵奮勇還擊,重創英法艦隊……英法艦隊慘敗的消息傳至英國和法國。英法侵略者叫囂“實行大規模的報復”,“占領京城,將皇帝逐出皇宮”,“讓英國人成為中國的主人”。請回答:(1)材料一中“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須教訓中國人”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實行大規模的報復”主要指什么?(3)在這次戰爭中,有一個國家沒有參戰,卻獲得了豐厚的利益,它是哪個國家?18.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見下圖。人民英雄紀念碑—金田起義浮雕材料二: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材料三:“楚歌聲里霸圖空,血染胡天爛漫紅。煮豆燃萁誰管得,莫將成敗論英雄。”——柳亞子《題太平天國戰史》(1)金田起義的農民領袖是誰?(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文件的內容?這一文件為什么在當時沒能真正實施?(3)導致這場運動最終失敗的原因除材料三中的“煮豆燃萁”之外,還有什么原因?(4)“莫將成敗論英雄”,你如何評價太平天國運動?答案解析1.B【解析】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與清朝對峙的政權。B正確;ACD不是太平天國都城。ACD錯誤。綜上故選B。2.C【解析】據所學知識得知,1860年,太平軍在李秀成的領導下,在浙江慈溪的戰斗中,擊斃了華爾,嚴懲了洋槍隊。C正確;ABD與事實不符。ABD錯誤。綜上故選C。3.D【解析】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趁火打劫,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中國東北、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俄國是中國近代史上割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D正確;英國在《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中割占了中國的香港島和九龍司。但比俄國少。A錯誤;法國和美國沒有割占中國領土。BC錯誤。綜上故選D。4.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圓明園遺址成為了中華民族屈辱的標記。D正確;云岡石窟、承德避暑山莊、故宮均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損毀。ABC錯誤。綜上故選D。5.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6年10月,英軍炮轟止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故A符合題意;“馬神甫事件”是法國挑起戰爭的借口,排除B;“亞羅號事件”是英國挑起戰爭的借口,排除C;英法聯軍攻陷廣州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排除D。故選A。6.B【解析】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于1860年攻占清朝都城北京,洗劫并火燒皇家園林圓明園,在近代史上中國首都第一次淪陷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B正確;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但并沒有攻陷清朝都城北京,A排除;太平天國是近代歷史上農民發動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運動,而且太平軍并沒能攻占清朝都城北京,C排除;雅克薩之戰是清朝康熙年間在東北地區組織的反擊沙俄的重要戰役,迫使沙俄簽訂了平等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D排除。故選B。7.C【解析】結合已學知識可知,1856年,英法發動侵華戰爭是指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英法再次發動了新的侵略戰爭,故C符合題意;A與鴉片戰爭有關,B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英法列強聯合清政府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D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有關,故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8.B【解析】本題屬于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根據《北京條約》將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B符合題意;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炮臺,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西方列強獲得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給法國賠款200萬兩。ACD與題不符。綜上故選B。9.D【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故選D,排除ABC。10.B【解析】根據“圓明園”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8年第2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導致大量國寶流失在外。B正確;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中侵略者沒有進入北京。AC錯誤;八國聯軍侵華沒有火燒圓明園。D錯誤。綜上故選B。11.C【解析】由題干中的“大火當中血肉滿園,為你死正因要維護你……”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歷史事件為火燒圓明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侵略者闖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瘋狂劫掠園中珍寶,洗劫過后,侵略者又放火燒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宏偉華美的圓明園變成了一片廢墟,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洗劫,所以C項符合題意;中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國侵略中國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戰爭,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所以B項不符合題意;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D項不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為C。12.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經新疆等地,最遠到達歐洲大秦。19世紀六七十年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謀奪我國新疆地區大片領土。同時英國和俄國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企圖將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七十年代左宗棠收復了除了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當今東突勢力企圖分裂新疆。因此綜合四條線索可知,這一地區是新疆。C正確;香港島、遼東半島與東三省不屬于西部地區。ABD錯誤。綜上故選C。13.C【解析】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為主兇,美俄為幫兇,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瘋狂搶掠園中珍寶,又放火焚毀了這座著名的皇家園林,故C符合題意;1842年的《南京條約》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與法國無關,排除A;1843年的《南京條約》附件中允許侵略者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排除B;鴉片戰爭激化了階級矛盾,引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排除D。故選C。14.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侍王府則是太平天國時期侍王李世賢在浙江的軍事指揮所,始建于公元1861年,是目前全國現存的太平天國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壁畫等藝術品最多的一處古建筑。因此建于19世紀中葉的侍王府見證了太平天國運動。選項A符合題意;義和團運動是1898年興起的,B排除;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開始掀起的,C排除;五四運動爆發于1919年,D排除。故選A。15.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封建社會末期的農民起義,它的斗爭鋒芒直指封建統治者,同時也打擊列強的侵略,達到了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最高峰。同時,后期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②④符合題意;運動規模空前、平均主義理想在以前的農民起義中就存在,故排除含有①③的ACD項。故選B。16.(1)火燒圓明園;園明園;第二次鴉片戰爭(2)英國和法國;幫兇(3)趁火打劫強占我國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4)落后就要挨打;侵略者殘暴成性;發奮學習,建設強大祖囯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第一問:根據“兩個強盜闖入了夏宮……另一個叫做英吉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第二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夏宮指的是圓明園。第三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英、法兩國在俄、美兩國的支持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因此第一問: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動者是英國和法國。第二問: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充當了英法的幫兇。(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4)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強占中國領土。二者是中國的屈辱史,它們啟發我國落后就要挨打,因此要發憤圖強,不斷提高綜合國力。17.(1)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2)英法聯軍攻占北京,洗劫并焚燒圓明園。(3)沙俄。【解析】(1)依據材料“他們企圖通過修約來擴大侵略的目的”“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須教訓中國人”可知,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2)結合所學可知,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洗劫并焚燒圓明園。(3)依據所學可知,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沒有參戰,卻獲得了豐厚的利益,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1)洪秀全。(2)《天朝田畝制度》。《天朝田畝制度》具有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所以在當時的環境下無法真正實施。?(3)中外勢力的聯合鎮壓、統治者的腐敗等。?(4)太平天國運動以失敗告終,但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對外國入侵者的抵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中國完全淪為殖民地的積極作用。【解析】(1)依據所學可知,1851年,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這是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標志。(2)依據材料二“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結合所學可知,《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時期頒發的一部綱領性文件,確定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反映了農民獲得土地、平均分配產品的愿望;但由于《天朝田畝制度》具有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所以在當時的環境下無法真正實施。(3)依據所學可知,材料三中的“煮豆燃萁”是指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發生天京事變,領導者之間為爭權奪利,自相殘殺,使太平天國由盛而衰,后來由于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統治者的腐敗,農民階級本身局限性等原因,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了。(4)依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對外國入侵者的抵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中國完全淪為殖民地的積極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