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學六上教學反思《水滴里生物》教學反思《水滴里生物》是顯微鏡下的世界的第一課,隨著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將進入一個嶄新的、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微觀世界。按照教材的要求,需要學生先來建造一個小池塘,再用顯微鏡來觀察水滴里的小生物。教材的創意是好的,然而,以前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什么都沒有看到。又到教學這一課了,怎么辦。查了不少資料,才明白是我們的顯微鏡倍數太低,放大的倍數不夠,因此,那些小生命不愿意顯露廬山真面目。于是,就采用觀察顯微鏡下番茄醬的辦法。沒有現成的載玻片,只能自己做,做完還得一個一個自己先觀察一遍,保證每個載玻片學生都能看清楚。可是,又帶來了新的問題:教材要求觀察水滴里的生物,而番茄醬是沒有生命的,如何導入就成了關鍵。在準備的時候,無意中發現科學教室中種了吊蘭的透明水杯中長出了不明生物,透明的,會扭動。是的,就是它了。于是,上課之后,我就讓學生觀察透明水杯,學生很容易就發現水杯里的小生命,接著,給學生拋出了問題:水杯里除了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小生命之外,有沒有其它小生命了呢?如果有,你準備如何找出它們。這樣的導入,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水中了,積極性非常高。番茄醬的標本,同樣給了學生很強的震撼了,通過學生的操作,每個學生都看到了顯微鏡下番茄醬的樣子,很是興奮。當我告訴它們看到的是番茄醬的樣子時,學生都露出了不可思議的神色。可以說,這樣的課,學生是蠻喜歡上的,當然,教師需要做好多準備工作。不過,看到學生欣喜的樣子,再累也值!課后反思: 同學們對本課的內容非常感興趣!對顯微鏡的內容也非常感興趣!《做酸奶》教學反思1.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在教學《做酸奶》第一課時,因為考慮到時間的關系,決定讓學生把做酸奶這一實踐活動延續到家里進行。在上第二課時的課上作了一次調查,發現回家做酸奶的同學寥寥無幾,難得有個別同學做了卻沒有成功。因此決定和學生一起再經歷一次做酸奶的過程。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們教師應該做一個科學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2.在實驗前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與方向。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應該了解實驗變量的控制問題,但是真要做起實驗來,他們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而導致實驗數據的誤差或直接的失敗。作為我們教師就應該有意識地在學生實驗前將這一技能有目的地進行滲透,以讓學生在今后的實驗過程中知道如何對實驗變量加以控制。3.實驗后及時地作出總結每一個實驗都傳授給學生一定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但對于小學生來講要自己悟出其中的涵義還是比較困難的,作為一個教師就要進行適當的引導,這樣一來在學生的頭腦中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會得到提升,科學素養就會得到鍛煉與提高。《饅頭發霉了》教學反思發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食物或其他物品發霉的例子經常可見。霉是什么?為什么會發霉?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發霉?霉一定是有害的嗎?這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且樂于探究的問題。本課的探究活動從日常生活中發霉的現象開始,觀察霉、探究霉的生長條件,研討怎樣防霉,了解霉的功與過,加深學生對霉的認識。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環節的處理:第一,觀察霉,認識霉有不同的形態。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在什么地方見過霉,讓學生盡可能在回憶中發現容易發霉的季節、氣溫、環境等因素,以便學生在后面設計發霉的實驗中調用這些已有經驗。接著,我指導學生觀察發霉的物品,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最后用顯微鏡觀察,讓學生在逐次觀察中不斷加深對霉的認識。第二,設計并進行控制變量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發霉的條件。(1)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想一些物品發霉的事例及其環境條件,推測出物品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發霉。(2)為了判定霉是否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生長,我引導學生找出與之相反的條件,并對這四種條件進行組合。(3)根據四種條件組合,確定對比實驗的方法。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條件相同,另一個條件不同的組合方式進行對比實驗。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在每一組對比實驗中,相同的條件和不同的條件分別是什么,以便控制實驗的變量。第三,在“霉的功與過”的教學中,我首先介紹人們對霉的利用,然后指出霉給人和動物帶來的危害。我注重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霉,滲透辨證思想,并及時指出在沒有青霉素之前,很多疾病無法治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青霉素發現的偉大。本節課我注重從學生生活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觀察了饅頭發霉的現象,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微生物學的興趣。教學設計上分為:課前布置任務---觀察霉菌----拓展生活-----實際應用幾個板塊。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探究了饅頭等食物發霉的起因,猜測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以及追溯結果,在這個過程當中尋找到了探究和發現的樂趣。課堂效果顯著,扎實實效。但是在最后的小結時略顯蒼白,沒有直接給學生正確的結論。以后應加大科學探究的嚴謹性。《搭建生命體的“積木”》教后反思本課教材的編排按照人類認識自然事物的基本過程,由宏觀到微觀,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認識自然的巨大幫助,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正如建造高樓大廈的磚頭一樣,搭建生命體的最基本結構就是細胞。首先教材利用遷移的方法,由積木搭建城堡這一學生孩提時代喜歡的游戲人手,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提出本課要研究的課題:搭建生命體的“積木”是什么 教材選擇了洋蔥表皮和人體表皮作為研究材料,它們分別作為植物體和動物體的代表來由學生進行觀察和描述。在用顯微鏡觀察時,可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情況畫下來進行交流,比較它們的相同與不同。在這里,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教學深度,即只要學生發現到:兩者都是由一塊一塊的“積木”構成的,但“積木”的形狀大小是不同的就可以了。關于細胞內部的結構將在初中階段進一步指導學生探究。教材的最后一部分還安排了一個衛生健康教育。在這里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明白,感冒常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類藥是不能殺死病毒的,不要亂用抗生素,不然會某起不必要的麻煩。除非伴隨有某些炎癥,如扁桃體炎、咽喉炎、肺炎等可加服抗生素類藥。《地球的形狀》教學反思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核心活動是引導學生認識人類探索地球的過程。本著“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設計了問題引入、經歷探究、總結提煉、激發興趣這幾個教學環節。 一、問題引入,以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科學的本質就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特別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我們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努力去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將猜想、實驗、思考、交流這些探究的科學過程充分讓學生經歷,在探究中學會探究。從而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三、讓學生學會探究。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靠教師講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那些知識結論,絕不是科學教育。四、激發科學情趣,懂得科學道理。使得學生們親近科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科學,從而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不足:針對有些學生的回答還是有些操之過急,沒有充分相信學生的自主能力,我想在今后教學中值得注意和研究解決。《地球的表面》教學反思本課在認識地球形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宏觀上總體認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環節的處理。 第一,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不同地貌特點的圖片等資料,課上開個小小信息發布會,交流收集到的信息。通過討論認識到地球的不同地貌構成了地球表面的壯麗風光。 第二,全班先進行一些討論:我們可以做哪些地貌模型?然后在教師的協調下進行分工,盡可能多地呈現不同類型的地貌。制作兩種地貌模型。通過制作讓學生我更深入的理解不同地貌的特點。做好后,可引導學生統計做出了哪些地貌,相互交流自己制作的地貌的特點。 在此基礎上,在引導學生根據圖片繪制地形圖,將學生的繪圖能力推進到更高的一個水平。《地球的內部》教學反思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激發出了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在課堂上時我設計了一個“解暗箱”的活動,事先,我在盒子中放進了沙子、小石塊、圖釘、海綿等物品,并將盒子封住。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盒子里裝的是什么東西嗎?”學生都搖頭說不知道,這時,我抓住契機對學生說:“科學家從來沒有到過地球內部,他們卻了解到地球內部的情況,你們想不想當一回小科學家,采用各種方法推測一下這個暗箱里裝的是什么?但有一個要求不可拆開暗箱。”此時,教室里沸騰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已經被我鼓舞起來了,然后我又讓學生說說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推測盒子里的東西,同學們爭先恐后的發言,有的說掂輕重,有的說聽聲音、有的說聞味道,都非常有科學道理,望著學生們熱情的小臉,我一聲令下:“實驗開始!”孩子們有的摸、有的搖、有的聽、有的聞、還有的用水澆,甚至還有的用針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熱情十分高漲,整個課堂個性飛揚。我覺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科學課的最大教育價值,作為教師必須呵護學生對科學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樂于參與,積極參與,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從中體會到什么是科學。至于本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在解暗箱時所用的方法過于單一,這和老師的準備工作也有很大關系,如果我給每組學生都準備充足的材料,也許他們的方法會更多樣一些;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時,我也需要明確每個人的分工,免得他們沒有主心骨,在課堂上顯得有些散。《火山和地震》教后反思 因為本課所涉及的教學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即使有的同學已經通過影片或其它的途徑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覺得這種感受還是比較感性的,比較膚淺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很難像教材中有些課那樣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結合起來,并引起學生的認知共鳴。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這課內容又是學生們所感興趣的,所以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又應該是我們教師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學資源,但是一節課的時間我們很難做到面面俱到。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我覺得我們的教師可以大膽的去重組教材,當然這種重組教材表現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本課的重組我覺得應該是放在教學的側重點的篩選上。火山噴發和我們的生活確實離的很遠,同時學生通過觀察噴發畫面就能了解火山的噴發,真正應用的價值不大。在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方面,是有層次性的。針對小學生的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講,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應該在能力培養上有了系統的訓練與提高。學生不僅會觀察,懂實驗,還應學會了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知道如何表達與交流的初步能力。另外關于地球內部的構造,在四年級下冊,學生已經學過。正是介于以上的分析,才有了我本課的設計。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權威,根據教學實際設計教學,在教學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通過實驗,通過探究來認識火山的成因,通過火山的成因來探究火山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獻。通過學習火山來自主學習地震的成因與危害。不管是環節的設計,時間的安排,都有這樣的設計意圖。《地表的變遷》教學反思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除了褶皺、斷層、火山、地震等地球內部運動的作用外,地球外部運動,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地球的內部力量,如同地表形態的塑造者,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地球的外力作用如同地表形態的雕刻大師,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態趨于平坦。本課通過獨特的地貌景觀、巖石的風化、流水的搬運作用等內容,指導學生認識地球外部運動對地表的影響,通過這部分內容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過實驗,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學會探究的策略,同時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自然觀,意識到自然界是不斷變化的。本課的思路非常清晰,由現象入手,對現象進行猜想,即假設,再用實驗驗證猜想,最后得出結論。在認識巖石的風化作用時,教材以巨大的巖石如何變成細小沙子和泥土這一問題,引入自然界具有風化作用的概念。為了使學生直觀地認識溫度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教材設計了模擬實驗,在做這個模擬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因為學生用的是普通的酒精燈,加熱速度比較慢,因此,盡量取小一些的石塊比較合適,而且要有耐心等待,它需要一個比較長的加熱過程,才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現象。第二,最好不要直接用鑷子夾好了石塊加熱,如果照書上這樣做的話很容易燙著手。另外,通過“結冰與融化”、“植物生長”兩幅圖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除了溫度的風化作用外,自然界中還有一些力量可使巖石風化,例如水的作用和植物的生長力。通過認識地球外部運動——風化這一地質現象,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促進學生動手操作技能的發展。在認識流水對地表的影響時,這部分內容教材也以問題--假設--實驗--結論這一思路,引導學生學習以“巨大巖石變成沙子和泥土后,是否永遠停留在原地”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猜想。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通過實驗驗證猜想,在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設計一個對比實驗,進一步認識流水對地表的影響。經過實驗,學生不僅學會對比實驗的方法,而且學會從實驗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流水的搬運作用也使得地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蠟燭的變化》 教后反思本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物質的變化分為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發生改變的物理變化,另一類是產生新物質的化學變化。如果只通過“蠟燭的變化”一個實驗,目標很難實現。因此,我又增加了很多小實驗。這些小實驗材料來源于生活,學生并不陌生,并且實驗操作簡單、實驗現象明顯,學生自然興趣濃厚。在做這些實驗時,一方面為課堂時間所限,另一方面也為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我讓學生自己決定選擇其中的兩個實驗,并且如果時間允許,還可再做其他實驗,這更激起同學們的探究熱情。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高潮迭起,不斷有“重大”發現。《鐵釘生銹了》教學反思觀察鐵釘生銹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鍛煉學生意志力的過程,同時能培養學生如實反應客觀事物的科學態度。每次去上課都有學生說“我今天觀察了鐵釘,我發現了……”,積極性是非常高的。這堂課是以復習的方式導入的,“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和日常觀察,推測出鐵在哪些條件下容易生銹 ”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細心觀察,有著強烈的匯報欲望,但也得注意要讓學生多思考、多交流,并多聽、多看、多感受學生的學習變化,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點撥。這樣,學生的學習活動才會更多地體現出自主發現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益處。第二,當對他們的認真實驗、仔細觀察、流暢的表達給予肯定、表揚時,學生內心是十分開心的,更能激發學生投入到科學學習中的興趣。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在了解了鐵生銹的危害,那么應該怎樣防止鐵生銹呢?這一問再次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知道了鐵生銹的原因,學生很快就能想到要防止鐵生銹就必須讓鐵與水、空氣隔絕。可以采用哪些辦法呢?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大都能想到擦去鐵器上的水,用油漆覆蓋等。為了深化認識,我再次設疑:既然這些防銹辦法都是為了讓鐵與水、空氣隔絕,那么為什么不采用同一種防銹辦法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對學生的思維又是一個大考驗,學生只能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說出自己的猜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又會勾起學生的好奇心。《變色花》教學反思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中的第3課——《變色花》一課。下面談談上此課的體會。一、教學過程設計合理,環環相扣,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生疑——制作紫甘藍水——探秘——再變——應用。先出示白色的紙花引導學生評價。噴灑紫甘藍汁,變成“紅花綠葉”,揭題。引導學生猜測:紙花怎么會變色?猜測紙花變色原因:可能與噴灑的液體有關。學生自制紫甘藍水后,老師一組學生提供白色紙花(未涂酸堿物質),讓學生噴灑紫甘藍汁。引導全體學生思考:紙花為何不變色?猜測不變色原因:老師可能在第一朵紙花上動了手腳。引導學生探秘,通過分組實驗研究出了老師到底在紙花上動了什么手腳。并再次環節講解了本課的重要概念:酸性物質、堿性物質、(中性物質)和酸堿指示劑。并再用一朵白花,花瓣上涂酸性物質,葉子上涂堿性物質,噴灑紫甘藍汁進行驗證。增加了再變環節,拋出問題:怎樣使“紅花綠葉”變成“綠花紅葉”?這對學生很有挑戰性。有是通過分組實驗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并請學生到前面驗證(“紅花綠葉”變成“綠花紅葉”)。最后出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選擇問題課后繼續研究。二、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在本節課中,充分相信學生,給他們足夠的自主探究時間,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出了每個問題,學生們表現得非常好。老師只在制作紫甘藍水前作了必要的指導,在學生探秘交流后講解了幾個概念,這些都是老師必須做的。三、需要改進的地方由于本課的容量比較大,在“再變”環節時間不是非常充足。為了節省時間,可以讓學生各只選用一種已經滴過紫甘藍水的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而且把這兩種液體倒出去一些再做實驗,效果會更好。《洗衣服的學問》教學反思首先通過拿著一件衣領沾有污垢、衣襟沾有油跡、衣袖沾有墨汁、衣角沾有血跡的衣服,沮喪地說:今天,老師打掃衛生,不小心把衣服弄臟了,你們瞧,這衣領沾有污垢,這衣襟沾有油跡,這衣袖沾有墨汁,這衣角沾有血跡,哎(大嘆氣),怎么辦呢 引起學生積極思維,然后討論,進入課程主題洗衣服的學問,以小組進行活動。通過設計實驗,有序實驗,體驗到利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提高生活質量的樂趣。并意識到控制變量的重要性。知道洗滌用品可以使污物發生變化。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滌用品清洗,學會用控制變量的方法進行探究性實驗。《登月之旅》教學反思本課中有一個實驗,內容是模擬環行山的產生。實驗用細沙代替月球表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子代替流星與隕石,用石子撞擊細沙模擬流星與隕石對月球的撞擊,從而研究環行山的大小與隕石大小和撞擊速度的關系。實驗分兩步,第一步是用大小不同的石子從相同的高度落下,第二步是用相同的石子從不同的高度落下。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驗,實驗前我讓學生自己閱讀實驗要求,然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然而在實驗中卻暴露了不少問題,有的撞擊點重合,有的撞擊點過多,難以觀察到實驗現象,有的對兩步的要求不明確,實驗混亂,沒有觀察價值。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呢?課后我進行了反思,我覺得主要還是學生對實驗目的不明確,學生關心的是實驗本身,至于為什么要進行這個實驗,它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學生并不清楚,也并不關心,因而對實驗要求視而不見,只是享受實驗的樂趣;還有就是有的學生雖然已是六年級的學生,但對于實驗要求的解讀水平還很低,對一些話似懂非懂。針對這兩種現象,我覺得今后教學中要對學生加強實驗目的性的教育,不僅讓學生享受實驗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多體驗實驗成功的喜悅,從而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關注實驗目的上來。另外還要加強學生解讀實驗要求的培養,有的時候可以像數學老師一樣領著學生讀題。《太陽系大家族》 教學反思在準備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收集大量與本課有關的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本課的相關知識,還掌握了大量的課外資料,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大大增加,并且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在教學“四季成因”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到拐杖的作用,適時給予點撥,學生在課件的演示過程中,歸納、總結,并最終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四季的成因。尤其是在學生了解8大行星的時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在匯報資料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看星座》教后反思 在教學本課的我的星座時,我讓學生分別介紹各自的星座,然后把“我的星座”展示在大屏幕上,再按方位用膠帶紙把星座貼在教室四周的墻上。把學生分成東、西、南、北4個小組,將“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學的星座進行觀察、比較、討論,然后發表自己的意見。 討論是驗證觀察結果、思考觀察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觀察時間、觀察方位的不同進行分組討論,不但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見解和思考方法,而且也讓學生把主觀空間變成客觀空間,使自己的想法得到同學的承認,同時也接受同學的影響而加深自己的理解。《探索宇宙》教學反思本課,我為學生創造了網絡情景,學生可以自主地進行網絡探究,加上多媒體的效果,充分發揮音頻、圖像、文字等的作用,使學生更立體地感受宇宙的浩瀚,從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讓學生從教材上的文字、圖片來認識、理解宇宙的話,學生是很難深入地理解。 在探究前,我設置了探究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去瀏覽,所以我在引入的時候要求學生把自己想知道宇宙的問題先寫出來。還特別培養學生保護知識權的意識,要求把資料的來源在電子記錄卡復制下來。一節課的時間非常緊湊,學生要充分發揮小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務。在這樣的氛圍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生學習的情緒更加高昂《地球以外有生命嗎》教后反思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存在有外星人,再加之一些影視作品的渲染,使得孩子們更加相信這些事情。那宇宙中除了地球人之外,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呢?本課試圖為小學生撩起“外星人”的神秘面紗,激起他們探索其他星球是否有像人一樣的高級智慧生物的欲望,并鼓勵他們大膽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投入到探索宇宙奧秘的活動中去。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看學生能否借助互聯網或書報查閱資料來推測地球以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二是探索外星生命的過程中充分展現自己的想象力,且后一個為重點。查閱資料的技能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要求基本掌握,只是熟練程度差異較大。想象力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對于此要求不能過高,主要看學生有沒有真正參與、有沒有創造性。《假設》教學反思首先本片段讓學生懂得了假設需以事實為依據,但是科學課不是傳授知識為主,而重在培養科學素養,因此假設的教學設計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這樣,假設的依據學生可以看得見,摸的著,操作性強。只有通過學生的具體觀察和討論后作出的推測對學生學習假設才有幫助,才更利于教學的進行。后續的假設教學活動安排就應當選擇紙片和紙團哪個先落地? 鐵釘生銹的原因?進行假設研究。《實驗》教學反思長久以來,我都有一個困惑,就是在《科學》課上,我們究竟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僅僅是知識概念,還是經歷一個實驗活動。為此,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的《實驗》一課前,我又讀了一遍《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表述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在小學階段,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于是,我在設計這一節課的時候,將教學目標確定為知道模擬實驗和對比實驗的特點,能夠區別兩種實驗,同時能夠獨立設計一個簡單的對比實驗。《實驗》一課是一節總結課,課程放在六年級,其設計構建是建立在學生對三至六年級所學實驗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學生的前期積累是很重要的,如果學生對三至六年級的模擬實驗和對比實驗的假設、設計、實驗過程以及結果記錄、分析完全沒有印象,是很難進行歸納和總結,并將知識內化的。由于是借班上課,對學生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學生前期學習如何也不知道,所以我決定設計一個比較靈活的教案,如果學生前期學習是到位的,教學進行很順利的話就將實驗做完,如果學生前期學習不足,那就在這節課上補足,將實驗挪至第二課時。上課前,我和學生用簡短的時間交流了一下,向學生發放了實驗回顧單。看到學生的表情讓我了解到學生對單子上的實驗名稱以及實驗內容都很茫然,于是我立即播放了一段視頻,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實驗,另一方面緩解學生的情緒。上課了,六年級的學生雖然實驗經驗不足,但反映還是很快的,也很聰明,分析模擬實驗和對比實驗的特點時也比較到位,在幾個簡單的提問的引導下,順利總結出了兩種實驗類型的區別,并能夠用這樣的特點幫助歸類。這樣,解決了這節課教學的重點,下面就是實戰了,需要設計一個實驗。理論有了,需要實踐的時候到了,可能是平時沒做過什么實驗的原因,或者沒有填寫過什么實驗報告,學生在小組討論實驗設計的時候出問題了,特別是變量的控制這個難點問題。于是我每個小組巡視,幫助學生理清可變因素是什么意思,應該如何來確定,如何在實驗過程中注意控制變量。這樣雖然學生在這節課中沒來得及動手做實驗,但對實驗設計時的思考,可以幫助他們學會如何設計實驗,這也是一種提高。一節課下來,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科學教師的責任,同時讓我找到了我一直以來深受困擾的問題的答案,那就是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的技能遠比僅僅讓孩子經歷一個過程重要,這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三年級開始有《科學》課,我們扶著學生一步步喜歡上實驗,然后慢慢讓學生學習如何自己設計實驗,給學生個樣板,讓學生自己設計,直到六年級放開手讓學生自己確定適合研究的主題展開研究。由淺入深、由扶到放,學生漸漸地將這些技能內化為自己的積淀,這才是科學教育的最終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