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4生物是怎樣呼吸的》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皋埠鎮中學 張岳峰作為新教師,我參加情滿課堂的目的與其說是參加比武,倒還不如說是想借這個機會聽取資深教師的指導。因為感到這樣的機會很是難得,所以為了上好這堂課,我將教材本節內容進行了仔細的研讀,并初略地對八年級的知識做了一個整體的了解。結合后來去聽的其他年輕教師的課及一些老教師提出的意見,我覺得我這堂課有以幾個地方值得反思:教態:諧而少莊,不如莊諧有致剛開始的時候心里有點緊張,還有點約束,后來為了調動學生的氣氛,就有點放開了。因為在課前我曾經聽一位老師說過,學生的氣氛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執教者,如果老師自己很緊張,那么學生的氣氛是很難活躍得起來的。我曾經在自己班開過一次公開課,結果就是因為我比較緊張,本來平時上課很活躍的一個班級,結果那一次很失敗,所以,吸取以前的教訓,這一次,我使自己表現的很活躍,減輕學生的緊張感。結果,表現的稍微有點過了,如何把握好度,即如何做到“莊諧有致”,養成一個良好的教態形象,我覺得這是我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慢慢探索的一個課題。引入:白璧微瑕,不如取長補短我認識到自己的備課經驗不足,所以先從網上搜集了大量的教案進行了仔細的閱讀、領會,但發現很多引入都很平淡,無法有效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或是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有采用新聞引入,但是查了一下,最近沒有關于呼吸方面的新聞。所以,我覺得,從教師備課的角度講,這節課備課的難點之一在于如何有效引入。在模擬了多種引入方式之后,我創設如下問題情境來導入本節內容:T:同學們,我們從出生以來就一直在重復著同一件事,那就是——呼吸。【板書:呼吸。說明:補充完整后,可作本節課的標題使用】T:“呼吸”從字面意思理解,分為呼和吸兩個步驟,那么同學們根據我們日常知識,這吸,吸入的是什么;呼,呼出的又是什么呢?S:吸入:O2、CO2、N2、稀有氣體和水汽呼出:也是O2、CO2、N2、稀有氣體和水汽【板書:學生回答的內容】T:那么吸入的跟呼出的氣體有什么區別呢?S:呼出的氣體中CO2的含量增多而O2的含量減少T:那么除了這兩種氣體之外,其他氣體的比重究竟有沒有改變,變了多少?科學家對此作了檢測,檢測結果,在課本圖2-40中。同學們比較下看,有什么發現?S:還有水汽變化也比較大。T:為什么我們吸入的跟呼出的氣體比重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呢?空氣被吸進去之后,在人體內究竟經歷了怎樣的一個過程呢?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來研究的——生物是怎樣呼吸的。【板書:將原來的“呼吸”補充成本節課的標題:生物是怎樣呼吸的】這樣的導入雖然略顯冗長,但是在導入過程中卻很自然地完成了第一個過程與方法目標,即:通過對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成分比較,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完成了課本中的第一塊教學任務,鑒于上述優勢,我認為這個引入值得。還可以改進的地方是:關于吸進氣體與呼出氣體的差別的提出。我采用的是日常生活經驗,在聽了駱奇老師關于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之后,我覺的他的方法值得我借鑒。他是準備了兩只裝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邀請了兩位同學,其中一位用嘴通過吸管向裝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吹氣,這實驗檢驗的是呼出的氣體;另一個同學用打氣筒向裝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打氣,這實驗檢驗的是吸入的氣體,通過比較得出吸入氣體跟呼出氣體的差別。講的通俗一點:這才有科學課的味道。教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呼吸器官的介紹,我同樣是先讓一個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說出,然后再由其他同學補充完整。通過聽了其他老師上課之后,我覺得,該教學環節如果能配以感受活動——學生吸氣,來感受氣體流經的器官,通過這樣一個簡短的活動,我想學生對于氣體流經器官的先后順序會掌握的更好,而且即使忘了,學生也知道用什么方法來判斷呼吸器官的先后順序。這正是做到了“授人以漁”。學法:旁觀求學,不如演繹感悟關于呼吸系統的介紹,我采取了學生一起看著課本,根據氣體經過的器官的順序,教師一一講解這些器官的功能與作用。在聽了金麗娜老師上課之后,我覺得,她對于這部分的處理方法值得我學習。她對于該部分的教學,采取了學生分組自主討論,由發言者扮演器官上講臺介紹“自己”的方法,這個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積極性。如果這不是公開課,那么,該部分還可以作為學生的預習作業,讓學生去收集呼吸器官的相關資料,這又將提高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器官”介紹完自己之后,教師再作適當補充,比如:肺泡具有良好的彈性主要是因為外面布滿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從而讓學生感悟結構與功能的協調性。整堂課上下來,整體流程進行的還比較順利,學生配合也很好,思維也很活躍。通過這節課使我知道了課堂中很多不足的地方,也學到了很多,它是我前進路上的加油站,是提高自己的最佳方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