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建國初期,捍衛了亞洲與世界和平、保衛了國家獨立、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的事件是(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頒布 B.抗美援朝 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 2. 解放初期土地改革與抗美援朝的共同作用是( ) A.消滅了地主階級 B.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 C.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經濟命脈 D.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 3. “開著一輛解放牌汽車,奔馳在青藏公路上”,這種情景最早會出現在( ) A.抗美援朝時期 B.“文化大革命”時期 C.“大躍進”時期 D.“一五”計劃完成后 4.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完善。下圖內容出自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文件,該法律文件是(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5. 1956年,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期間,某資本家擔任某廠的副廠長,一時間,工人議論紛紛,以下四種意見,正確的是( ) A.他是資本家,不能擔任我們的廠長 B.資本家是要剝削的,我們把他拉下馬 C.工人階級當家做主,他的話我們不能聽 D.他懂業務,我們還是要聽的 6. 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吸取的最主要的教訓是( ) A.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B.充分發揮人民的主觀能動性 C.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D.大力加強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7. 口號是歷史的縮影,從中可直觀地看到歷史的真實。“打倒一切”“造反有理”“停產鬧革命”這類口號出現在( ) A.新中國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時期 C.“文化大革命”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 8. 社會主義探索時期,我國有些工業從無到有的發展起來。下列哪一項不是這一時期創立的( ) A.電子工業 B.原子能工業 C.航天工業 D.鋼鐵工業 9. 學習歷史須分清史實和觀點。下列關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表述,屬于觀點的是( ) A.1978年在北京召開 B.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C.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 D.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10.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農村改革中,農民的兩個偉大創造是( )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迅速發展 B.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躍進” C.開辟經濟特區、“打破大鍋飯” D.國企改革、土地私有 11. 西藏自治區成立后,衛生、教育事業發展取得明顯成就。西藏取得這些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B.中共領導的政治協商制度的實施 C.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貫徹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 12. 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實踐這一構想的地區有( ) ①香港特別行政區 ②澳門特別行政區 ③臺灣 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 20世紀90年代初期,海協會和海基會達成的重要共識不包括( ) ①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②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 ③推進和平統一祖國大業 ④海峽兩岸直接實現通郵、通航、通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4.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了關于計劃訪問北京的聲明:“我深信所有國家都會從緩和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緊張關系中得到好處。”此后,他的北京之行( ) A.推動了新中國重返聯合國 B.開啟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C.消除了中美之間的政治分歧 D.實現了中美兩國的正式建交 15.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更重視發展均衡外交,即同世界所有重要力量都發展關系,同步前進。不與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結盟,不依附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不支持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反對另一國或集團。材料體現了( ) A.“一邊倒”外交 B.“求同存異” C.“另起爐灶”外交 D.全方位外交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很重視民主政治建設,但也走了不少彎路。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國大趨勢》中認為:中國沒有以民主的名義使自己陷入政黨爭斗的局面,而是以一黨體制實現現代化,發展出一種獨特的縱向民主,形成穩定的關鍵。 (1)材料一論述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確立的哪一制度?它的建立與哪次會議的召開有關? 材料二 我們這次會議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 ——毛澤東在1954年某次會議上的講話 (2)材料二中會議的名稱是什么?這次會議被稱為“里程碑”主要是因為該會議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獻?這次會議的召開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有何作用? 材料三 1968年,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誣陷為“叛徒、內奸、工賊”,被開除出黨,撤銷其黨內外的一切職務,一年后,劉少奇在河南開封含冤病逝。 (3)材料三中,國家主席被批斗和迫害致死,說明了什么? 材料四 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是。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鄧小平 (4)請你結合上述材料談談對民主與法制的認識。 17. 共和國近70年的歷史進程中,多次多領域實現了跨越與轉變。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實現了從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政治、近代以來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失敗嘗試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跨越。 ——《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 材料二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 (1972年)二月二十八日,雙方在上海正式簽訂并發表____A____……的發表,在中美關系發展史上有著重要里程碑的意義。它標志著兩國從長期尖銳對立開始走上關系正常化的道路,為以后兩國關系的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四 中共的政策從階級斗爭到經濟改革的大轉變,是中國革命手段的重大改變。確定鄧小平為中國最高領導者的地位,到1978年底才實現,鄧的改革程序才得以開始。 ——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最能體現材料一中“新型人民民主政治 ”的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2)材料二文件是新中國成立后什么運動的法律依據?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運動對于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 (3)材料三中的“A”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談談你對“重要里程碑的意義”的理解。 (4)材料四中的“鄧的改革程序”“開始”于哪次會議?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次會議的歷史轉折性意義。 18.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5月14日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強調堅持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參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有了“中國聲音”,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三 20世紀70年代 “梅開三度”。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奉行怎樣的外交政策? (2)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材料二中20世紀50年代國際舞臺上的“中國聲音”。 聲音①: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聲音②: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_______________”的方針。 (3)材料三20世紀70年代“梅開三度”的外交事件中,最后一個正式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是什么事件?中國正式步入國際舞臺是指哪一歷史事件? (4)綜合上述外交成就的取得以及習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的講話,你認為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BDCD 6-10CCDDA 11-15AACBD 二、非選擇題 16. (1)國共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3)說明了“文革”中民主與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4)民主與法制建設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當家做主、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們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 17.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運動:土地改革。意義: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或農村經濟)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 (3)文件:中美《聯合公報》。 理解:兩國關系從長期對立開始走向正常化。 (4)會議: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18.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 (3)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重返聯合國。 (4)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