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四課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發展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其中作為主體的民族是( ) A.壯族 B.藏族 C.漢族 D.維吾爾族 2.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為保障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而實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團結 B.民族平等 C.民族區域自治 D.西部開發 3.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最基本的前提是( ) A維護民族平等 B.維護民族團結 C維護國家統一 D.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4. 民族區域自治作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其作用包括( ) ①有利于祖國統一②有利于民族平等 ③有利于民族團結 ④有利于地區發展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 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是( ) A.1950年10月 B.1949年10月 C.1951年5月 D.1951年10月 6. 我國的特別行政區與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區的最大共同之處是( ) A.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B.都有自己的法律 C.都實行相同的社會制度 D.都是祖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 7. 下列關于民族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不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有( ) ①擁有的自治權限不同 ②都是我國的地方行政區 ③都是我國的省級行政區 ④實行的社會制度不同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8.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權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了保障少數民族人民充分享有當家做主的權利,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一制度的實行有何重大意義( ) ①保障了少數民族平等管理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 ②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③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④維護了國家統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歌反映了中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政策包括( ) ①實行民族平等的原則 ②實行民族團結的原則 ③實行共同繁榮的原則 ④反對民族歧視和壓迫 ⑤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10. 中央人民政府抽調大批干部支援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事業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強民族團結 B.達到各民族共同發展 C.維護祖國統一 D.促進民族和解 11. 為了促進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20世紀90年代,黨中央提出實施 ( ) A.西部大開發戰略 B.振興東北戰略 C.中部崛起戰略 D.科教興國戰略 D.進行了農村和城市的經濟改革 12. 小明同學為班會準備了以下方面的素材,下列各項中較適合作為本次班會主題的是(?? ?) A.朋友遍天下 B.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C.科教興國 D.“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 13.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形成了___________ 的關系( ) A.相互獨立、互不干涉 B.相互依存、不可分離 C.相互對立、各自發展 .大雜居、小聚居 14. 2014年3月1日21時許,10余名統一著裝的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車站廣場、售票廳等處砍殺無辜群眾,截至2日6時,已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傷。民警當場擊斃4名暴徒、抓獲1人。事件現場證據表明,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勢力一手策劃的嚴重暴力恐怖時事件。對此事件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 ) A.昆明的治安太差,以后盡量不去云南 B.決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分裂國家的行為 C.被砍的群眾太慘了,以后出門要小心 D.訴求的表達方式要正確,不能走極端 15. 2005年2月3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西藏第十一世班禪的拜見。后來,第十一班禪寫下《永志不忘的拜見》一文。文中寫道:“胡主席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我的親切關懷不只是對我個人的關懷,更是對藏傳佛教愛國人士和廣大藏族同胞的關懷。”你認為這一事件體現了新中國實行的哪些民族政策 ( ) ①民族歧視 ②民族團結 ③民族區域自治 ④民族共同發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 16. 民主與法制的建設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材料二 “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規范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它將是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民法室主任孫憲中教授 材料三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1)材料一出自1954年頒布的哪部文件?它是在什么會議上制定的? (2)哪個時期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成果突出,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國的道路?材料二所說的是1986年頒布的哪部法律文件?樹料三是指1997年修改后的哪部法律文件? (3)我國在建國初期保障農民翻身成為土地主人的法律文件是什么?保障少數民族真正實現當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986年以來,保障我國中小學生享受免費受教育機會的法律依據是什么? (4)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的認識。 17. 【歌詞賞析】“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每當聽到歌曲《愛我中華》都會讓我們把個人的感情、民族的感情熔化在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中。 (1)品讀歌詞,說一說我國當前已經建立了怎樣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政策感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規定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一聚居的少數民族都應有代表參加當地的人民代表大會。少數民族代表的名額應占代表總額的12%左右,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應有1名代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全國各省市進一步加強了干部援藏、援疆和支邊的力度,不僅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了經濟,也由此建立了親密的聯系和深厚的感情。 (2)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我國的民族政策的? 【建言獻策】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畜牧業生產基地。當地政府通過實行“草畜雙承包”責任制,有效激發了牧民依靠技術提高草場產草率和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積極性。當地大力發展乳制品業和羊絨產業,出現了生產總值以年均17.1%增長的“內蒙古現象”。 (3)借鑒“內蒙古現象”,請你為各少數民族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實踐活動】“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4)青少年作為“民族團結小使者”,該如何用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唱響同一首歌? 答案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民主改革是西藏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經歷了千百年之久的西藏封建農奴制,嚴重阻礙西藏的發展,給西藏各族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農奴制的土地所有權……從這一天開始,西藏的社會制度實現了巨大的跨越,西藏各族人民改變 了自己的命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同全國人民一道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奮進。 ——2009年3月2日《人民日報》社論 材料二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決定,將每年的3月28日設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以紀念50年前在西藏進行的民主改革。 ——新華社2009年1月19日快訊 (1)“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列舉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的史實兩例。 (2)為了密切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先后建成了哪三條著名的入藏公路? (3)早在籌建新中國時,為了穩定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中共提出了那一項基本國策?改革開放后,中央又實行那一項戰略決策來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水平? (4)“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歌反映了中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你知道中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是什么嗎?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CCCDD 6-10CBAAB 11-15ABBBB 二、非選擇題 16.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2)改革開放時期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4)民主與法制建設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當家作主、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 17. (1)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更好地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實現當家作主,這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選舉法》對少數民族人大代表名額的保障,有利于實現各民族一律平等,這體現了民族平等政策;各地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援,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民族互助和諧,這體現了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政策。(每點一分) (3)要堅持深化改革,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依靠科技發展生產;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至少三點) (4)自覺履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責任和義務;尊重各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擁護、宣傳國家的民族政策;與制造民族分裂、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作斗爭(任選兩點即可) 18. (1)元朝,設宣政院,清,設駐藏大臣 (2)新、川、青藏公路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西部大開發 (4)民族平等 團結 共同繁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