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4當代科技革命與社會生活一、單項選擇題1.下面關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它具有范圍廣、影響大的特點B.它起源于美國C.它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D.它給人類的日常生活帶來巨大變化2.科技改變了世界面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愛因斯坦的研究成果A.使人類進入信息社會B.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C.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莫定了基礎D.為原子能技術的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3.下列成為“互聯網+”行動計劃技術基礎的是A.空間技術B.原子能技術C.生物工程技術D.計算機技術4.“宅男宅女”“網上飾品店”,這些現象集中反映出科技革命()A.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B.產生了新的工業部門C.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D.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5.2020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強調,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此舉旨在()①保護人民健康②保障國家文化安仝③維護國家長治久安?④提高科技創新能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信息的DNA正迅速地取代原子,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交換物,并展示出這一變化的巨大影響。這意味著人類社會進入A.蒸汽時代B.鐵路時代C.電氣時代D.信息時代7.在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一些袖珍物品,如袖珍小電筒、折疊雨傘等,它們都是通過“縮一縮”的技法研制出來的。縮小后的東西體積小,便于攜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對此,下列認識正確的是①生活處處有創新,創新讓生活更美好②創新特指從無到有的創造發明③創新可以是對已有成果的改進和完善④青少年是社會創新的主要力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2016年3月的“人機大戰”中國,谷歌AIphaGo(阿爾法狗)擊敗世界圍棋冠軍——韓國棋手李世石。AIphaGo(阿爾法狗)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________技術的產物()A.原子能B.航天技術C.電子計算機D.生物工程9.2013年6月20日,我國首次實施了太空授課,這一成就所屬的科技革命的核心應是()A.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B.蒸汽機的改良C.電的發明D.航天技術10.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在()A.美國B.德國C.英國D.中國11.湖州加快高新技城等重大似斷平臺建設,深入實施“南大精英計劃”和南大特支計劃工程。采取這些舉措是因為A.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B.創新是強國之路、關鍵塊擇C.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石D.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2020年初,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眾志成城,攜手抗疫。據此完成下題。12.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疫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4月4日舉行A.抗疫英雄表彰會B.全國性哀悼活動C.禁食野生動物活動D.抗疫情況發布會13.鐘南山、李蘭娟等衣“戰士”及無數平凡人奮戰在抗疫一線,盡責盡力。由此你感悟到①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②科學技術是抗擊疫情的唯一依靠③人人都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④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團結精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4.在2020年G20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倡議“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堅決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中同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網上知識中心,向所有國家開放,并對出現疫情擴散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這說明①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②抗擊疫情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③各國要團結合作應對共同挑戰④中國是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5.“科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以下關于三次科技革命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A.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蒸汽機的改良和使用B.電子計算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發明C.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D.三次科技革命都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二、材料分析題16.鄧小平說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世界歷史上已經發生了三次科技革命,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請你根據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于什么時間?(2)請你根據所學知識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所具有的三大特點。17.世界因互聯網而更加絢麗多彩,生活因互聯網而更加豐富多樣。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通過網絡搭建學習平臺,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同時近幾年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網校也不斷增多,老牌網校新東方在線宣布正式掛牌新三板,整體估值超過30億元。(1)依據材料一,說說網絡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材料二:羅某利用微信公眾號,為5歲女兒籌錢治病向網絡求助籌款。為此,廣大網友慷慨解囊,幾天內收到捐助200多萬元。之后網友發文曝料羅某名下有三套房產,完全有能力承擔女兒的醫療費用,指其有隱瞞真實情況的嫌疑。網友所述情況被證實后,網友們紛紛譴責羅某的行為。(3)運用所學知識,評析材料二中羅某隱瞞真實情況的做法。材料三:電影《少年的你》中陳念遭受了同班同學的威脅恐嚇、暴力毆打,同時被拍成網絡視頻,其母親欠高利貸的信息也被轉發到同學手機里。現實里,線下的校園暴力毆打視頻常伴隨著線上傳播,網絡已經成為校園欺凌事件傳播的媒介。(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我們應如何理性參與網絡生活。18.科技引領未來,中國創新之路任重道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見圖一、圖二(數據來源:浙江省統計局)(1)分別概括圖一、圖二反映的信息。材料二:近年來,人工智能(A1)已成為時代熱詞。從無人駕駛到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由概念走向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前景非常可觀。為構筑我省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成為全國領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引領區和創新發展新高地,2019年2月,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注:2018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5547.7億元,較上年增長13.1%,占GDP比重達9.9%,浙江省智能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居全國第三,僅次于北京、廣東。(2)結合材料一、二,從科技創新角度分析制定《行動計劃》的依據。材料三:2019年,來自政府和產業界對人工智能的熱情正迅速升溫。省政府支高擬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強產學研融合,重點培育引進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并布局一批產業基地;11家創投機構同發起成立“浙江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聯盟”;阿里巴巴、虹軟等企業加緊多個人工智能平臺的落地進行前沿技術的探索,并成立相應的團隊來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的商業化步伐。(3)結合材料三,談談我省做法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啟示。答案解析1.C【解析】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選項。從美國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計算機的發明和使用為主要標志,影響了整個世界,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方式,故排除ABD,C符合題意。故選C。2.D【解析】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為原子能技術的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打開了原子時代的大門,故D符合題意;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信息社會,故A不符合題意;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故B不符合題意;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的成就與愛因斯坦不符,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3.D【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以電子計算機、為主要標志,促進了網絡技術的發展,可見計算機技術是“互聯網+”行動計劃技術基礎的,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4.D【解析】依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宅男宅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網上飾品店”產生了新的工業部門,“提倡低碳環保”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這幾項都反映了科技革命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改變,故本題正確答案選D;材料沒有涉及到生產力、也不能體現新的生產部門的出現,生活方式并不代表思維方式,故排除ABC。5.B【解析】本題考查國家安全體系的內容。①③:我國國家安全體系是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國家安全是實現國家利益最根本保障,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護人民健康。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有利于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護人民健康。①③說法符合題意;②④:生物安全與保障文化安全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無關,應排除;故本題選B。6.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的主要標志是通信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信息的DNA正迅速地取代原子,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交換物,就是信息時代的表現,D符合題意;蒸汽時代是蒸汽機的改良和使用,A不符合題意;鐵路時代指的是交通方面,B不符合題意;電氣時代是電力的廣泛使用,C不符合題意;故選D。7.B【解析】本題考查創新對生活的影響。①②③:在生活中一些小的發明創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可以看出生活處處有創新,創新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更加美好;創新可以是對已有成果的改進和完善,①③說法正確,②錯誤;④:企業是社會創新的重要力量,④錯誤;故本題選B。8.C【解析】材料中“AIphaGo(阿爾法狗)”通過安裝程序,進行大數據的運算與棋手進行對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產物,故排除ABD,C符合題意。故選C。9.A【解析】題文所說的太空授課,除與空間技術有關之外,還與計算機網絡技術有關,這一成就所屬的科技革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其核心是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故A符合題意;B是工業革命的成就,C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排除;航天技術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排除D。故選A。10.A【解析】據所學知識,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誕生,故A選項正確,排除BCD選項。11.A【解析】實施“南大精英計劃”和南大特支計劃工程是為了更好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因為創新的重要性,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A說法正確。B錯誤,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關鍵塊擇。C錯誤,教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石。D錯誤,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故選A。12.B13.D14.B【解析】1、本題為時政題,解析略。2、鐘南山、李蘭娟等衣“戰士”及無數平凡人奮戰在抗疫一線,盡責盡力,是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不言代價與回報,提升了生命的價值,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①③④觀點正確;科學技術不是抗擊疫情的唯一依靠,②觀點錯誤,所以本題選擇D答案。3、本題考查正確認識世界舞臺上的中國。疫情發生后中國采取的各項措施,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各國也要團結合作應對共同挑戰,①③④觀點正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②觀點錯誤,所以本題選擇B答案。15.B【解析】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選項。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其中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式,故排除ACD,B符合題意。故選B。16.(1)20世紀四五十年代。(2)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解析】(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有①速度快——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物質財富的過程。②范圍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③影響大——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17.(1)①網絡為教育搭建了新平臺,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使學習變得更加便利,為教育發展注入新活力。②網絡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2)羅某的行為是不誠實的表現或是不對的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一個價值準則,是一種道德規范和品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羅某的行為失信于人,難以在社會上立足,既傷害了別人,與傷害了自己,使社會產生信任危機,不利于社會和諧。(3)我們要提高媒介素養,積極利用互聯網獲取新知、促進溝通完善自我;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的基本準則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網絡言論負責,不泄露他人隱私,不惡意攻擊他人,做一名負責的網絡參與者;總之我們要理性利用互聯網,做網絡生活的主人。【解析】(1)本題考查網絡對生產生活的影響,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依據教材知識,結合材料內容中的“通過網絡搭建學習平臺”等,從網絡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使學習變得更加便利,為教育發展注入新活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方面來回答。(2)本題為評析題,要求評析羅某隱瞞真實情況的做法,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羅某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本質是不誠信的行為。依據教材知識,從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一種道德規范和品質,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方面來回答誠信的重要性。最后說明羅某這種不誠信行為的危害。(3)本題考查如何理性參與網絡生活,考查學生知識再現的能力。依據教材知識,從提高媒介素養;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對自己的網絡言論負責等方面來回答。18.(1)圖一反映出我國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低于發達國家;圖二反映企業注重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2)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本質是創新。創新是力量之源、發展之基。②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③目前我國科技總體水平不高,要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關鍵在創新。只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才能實現我國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真正掌握發展的主動權。(3)①必須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將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把經濟建設重心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②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③必須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治理格局和協同機制,搭建有利于創新的活動平臺和融資平臺,營造有利于創新的輿論氛圍和法治環境。【解析】本題為圖表題。閱讀圖標標題,分析圖表中的數據,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結論。從圖一中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大數據對經濟的作用對比看出,我國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低于發達國家。從圖二中2019年第一季度浙江民營企業發展統計數據中的增長率看出企業重視自主創新。(2)本題考查《行動計劃》的依據,回答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依據教材知識,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力量之源、發展之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關鍵在創新,實現我國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真正掌握發展的主動權靠創新等方面來回答。(3)本題為啟示類問題,考查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依據教材知識,從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治理格局和協同機制,搭建有利于創新的活動平臺和融資平臺,營造有利于創新的輿論氛圍和法治環境等方面來回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