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三課 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能夠順利召開,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 A B C D 2. “文革”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結果是( )?????????????????? A.?“兩個凡是”是不變的真理 B.?毛澤東思想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C.?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D.?群眾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主要是因為它( ) A.恢復了鄧小平的職務 B.決定平反冤假錯案 C.決定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D.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4.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進入“兩年徘徊”時期。《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作出的論斷是“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兩年。“兩年徘徊”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兩個凡是”方針的提出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沒有得到平反 C.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還沒有結果 D.老一輩革命家的職位沒有得到恢復 5. 標志著我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始于( )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D.中共十七大的勝利召開 6. 著名企業家柳傳志曾經回憶說:“自打‘文化大革命’以來,報紙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爭……(1979年)而《人民日報》竟然登載養豬的文章,氣候真是要變了!”柳傳志所感受到的“變”是指( ) A.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了重大變化 B.農業合作運動在全國范圍開展 C.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方針確立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 7. 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重大意義是標志著( ) A.“文化大革命”結束 B.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 C.中國共產黨在組織路線上完成撥亂反正 D.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 8. 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的標志是( ) A.“兩個凡是”的提出 B.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D.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9. 分田包產到產,自負盈虧”體現黨和政府在我國農村實行的改革政策是( ) A土地改革 B農業合作化運動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10. “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是農民贊揚哪一政策或事件的歌謠( ) A.土地改革 B.“大躍進”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1. 鄧小平說:“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我國建立經濟特區的背景是( ) A.“文化大革命”結束 B.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C.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行 D.鄧小平理論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12. 1980年,我國在廣東建立的經濟特區有(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汕頭 ④廈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 1984年,有國際媒體評論:“中國政府開放整個海岸,意味著實際開放半個中國,它是三十五年來中國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膽的行為。”這個“大膽行動”指的是( ) A. 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B. 開放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 C. 設立長江三角洲開放區 D. 將海南島建成經濟特區 14. 改革開放后,深圳從邊陲小鎮變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被譽為“一夜崛起之城”;1988年以來,海南經濟迅速發展,正在建設成為國際旅游島。這兩地的發展都得益于( ) A.?建立經濟特區????????B.?實行“一國兩制”???????????????????????????????????????????? C.?建立直轄市???????????D.?建立特別行政區 15. 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20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巨變。這三次巨變是( ) ①辛亥革命 ②五四運動 ③抗日戰爭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⑤改革開放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二、非選擇題 16. 中國共產黨八大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兩次重要的歷史性會議。 請回答: (1)這兩次會議在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上都作出了哪些相同決策? (2)這兩次會議的召開分別具有哪些重要的歷史意義? (3)這兩次會議為什么能夠在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上作出正確的決策。(回答出一條即可) 17. 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材料二 小崗村農民喜獲豐收 安徽鳳陽小崗村 糧食產量 人均口糧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1)材料一出自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哪一部法律文件?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有何意義? (2)哪一項政策給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帶來了實惠? (3)結合所學知識及身邊的變化,就政府如何制定農業政策談談你的感想。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深圳原屬于廣東寶安縣,與香港只有一河之隔,是一個貧窮落后的邊陲小鎮,劃為經濟特區以后,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辦工業、商業和旅游業等。在很短的時間里,把荒灘野嶺變成了一座現代化城市。 材料二 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全市總面積2020平方千米,海岸線總長230千米。其中經濟特區的面積為327。5平方千米。三十多年來,深圳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飛速發展,由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 (1)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央什么政策的成功范例? (2)和深圳具有同等性質的特區還有四個,其中最大的是哪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迫成為開放港口的是哪個? (3)特區發展的模式是怎樣的? (4)現在,我國從沿海到內地形成的開放格局是怎樣的? (5)我國在對外開放中,要引進國外的哪些東西? (6)綜合兩則材料,你對設立特區及中央的相關政策有什么體會?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CDAC 6-10CDDDB 11-15CCBAB 二、非選擇題 16. (1)都作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決策。 (2)中國共產黨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回答揭開了大規模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序幕、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也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 (3)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正確把握了當時的國情、正確認識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等。 17. (1)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意義: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2)政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3)制定經濟政策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按客觀規律辦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18. (1)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央對外開放政策的成功范例。 (2)和深圳具有同等性質的特區還有四個,其中最大的是海南。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迫成為開放港口的是廈門。 (3)特區發展的模式是以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吸引僑次、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設。 (4)現在,我國從沿海到內地形成的開放格局是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5)我國在對外開放中,要引進國外的資金、先進科學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等。 (6)體會:事實證明黨中央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和。它的建立帶動了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