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年中考歷史專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專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熱點材料:“一船紅中國,萬眾跟黨走”。100年前,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小船上,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參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懷著救國救民尋求真理的信念,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積極探索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了一生,成為當代中國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風華,在無數次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中,傳承紅船精神,踐行黨和先輩賦予的神圣使命,弘揚中華美德。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中華民族更是緊隨黨中央周圍,以國家和民族大業為導向,以人民為中心,群策群力,匯聚磅礴之力,共同復興中華民族。百年光輝歷程,百年豐功偉績,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中國的蓬勃發展,所作出的優異成績回答了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新時代領航向前的不竭動力,是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命題分析:回顧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不懈奮斗光輝歷程的基礎上,對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進程中的精神財富進行挖掘和整理,系統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全面探討黨的自身建設的豐富內容,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研究,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重大意義。梳理和總結中國共產黨100年的奮斗歷程,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成就和經驗,成為學術理論界高度關注的話題,必將成為中考命題的高頻考點。特別是重點考查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探索之路、黨的自身建設、黨的政策調整、不同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變遷、多重視角審視人民解放戰爭等。在2021中考一定必須重視。知識鏈接主題一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一、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探索(1921-1949):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一)中國共產黨創立初期(1921—1923年):新的開端,新的領導階級(1)、中國共產黨“一大”背景:①經濟基礎: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使工人階級壯大;②實踐基礎:五四運動的實踐(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使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看到改造中國的新途徑;③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④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⑤共產國際的幫助。召開:1921.7.23在上海召開。內容:①規定黨的任務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差別,實現共產主義。②確定黨的中心任務:領導工人運動(1922年——1923年出現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適應了近代以來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概況: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即黨的最低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意義: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3)中共“三大”(1923年):確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二)國民革命運動時期(1924—1927年):新的局面,新的群眾基礎(1)開始: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2)高潮: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3)失敗: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政變,國共合作破裂。(三)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新的道路,成熟的領導(1)1927年,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2)1927年,“八七會議”批判和糾正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武裝起義)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3)1927年,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解決了中國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問題。(4)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長征;1935年,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使革命轉危為安,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1936年,三大主力會師,長征完成。(5)1936年,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奠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四)抗日戰爭時期(1931—1945年):新的策略,民族的覺醒(1)1935年瓦窯堡會議,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2)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中國共產黨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3)全民族抗戰開始后,中國共產黨開辟了敵后戰場。(4)中共七大:①時間: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②內容:制定了當時黨的任務;大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大會通過的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③意義:在中國革命面臨新的重大轉變的關鍵時刻,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既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表現,也是中國革命的必然。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五)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革命的最后勝利(1)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①重慶談判,簽署了“雙十協定”,確定了和平民主建國的方針;但對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的合法地位問題未能達成協議。②1946年初,政治協商會議召開,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協協議。(2)解放戰爭勝利:經過戰略防御、反攻、決戰,1949年人民解放軍攻占南京,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被推翻,為新中國成立奠定了基礎。(3)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河北平山縣西柏坡):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49-今天):領導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曲折探索時期,成就與教訓并存。(1)政治上:新中國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文化大革命”時期,民主法制建設遭到破壞。(2)外交上: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交政策日漸成熟;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的國際地位極大地提高。(3)經濟上:“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生活有所變化,但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大,體現了強烈的時代色彩。(4)文化上:1956年,“雙百”方針的提出,使文藝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全面建設時期,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但“文革”開始后,教育戰線一片混亂。科技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78年至今),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在政治、經濟、科教思想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政治外交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得到恢復和發展,“一國兩制”促進了祖國統一大業的發展;外交領域成就突出,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2)經濟上: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從范圍上不斷擴大,從層次上不斷深化,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3)思想科教文化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藝等全面繁榮,生活時尚、思想開放成為新時期人們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命題方向一】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經驗(“三大法寶”):武裝斗爭、統一戰線和黨的建設1.武裝斗爭(軍隊建設)(1)國民革命期間①從黃埔學生到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許多中國共產黨黨員成為革命武裝力量的骨干。②血的教訓使黨從中認識到建立獨立武裝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精辟地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2)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為中國革命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揭開了序幕。(3)井岡山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革命軍隊為紅色革命根據地反“圍剿”的勝利做出了貢獻。(4)軍隊改編:“八一三”事變后,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西北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兩支軍隊廣泛開辟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5)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組成了人民解放軍,經歷了戰略防御、戰略反攻、戰略決戰,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2.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1)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①1923年,中共三大確定了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②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③在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內部,中國共產黨犯了右的錯誤,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導致統一戰線的破裂和國民革命的失敗。(2)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①1937年9月,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②中國共產黨制定和執行了一整套正確的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堅持了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和壯大,是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根本保證。(3)建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全體中國人民在內的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這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最基本的政治條件。3.黨的建設(1)思想理論建設①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它的創立標志著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學說: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黨風建設①1942年中國共產黨開展的整風運動是一次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全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②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告誡共產黨人,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命題方向二】“一五”計劃的特點和原因結合我國“一五”計劃的特點,比較中國和蘇聯、西方工業化進程的異同。(1)特點①優先發展重工業:確定以工業化為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并優先發展重工業,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②地區分布:將工業化建設的重點放在東北地區。③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并舉:“一五”計劃以工業化為目標,包括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兩大任務,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④長期性、漸進性:“一五”計劃是貫徹執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重大步驟,考慮到改造和建設的長期性和漸進性。(2)原因①我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這種落后的狀況只有通過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途徑才能改變。②受蘇聯建設經驗的影響。③當時的國際環境需要我們盡快建立強大的軍事工業,以增強國防力量。(3)異同點①中蘇:我國“一五”和蘇聯“一五”“二五”的相同點是都重點發展重工業。不同點是我國“一五”只是工業化的起步,蘇聯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就實現了工業化。②中西:西方通過兩次工業革命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和中、蘇不同的是,西方輕重工業均衡發展。【命題方向三】中共的外交政策及成就1、新中國成立后至今,中共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2、外交成就:50年代的外交成就:①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②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成萬隆會議圓滿成功。70年代的外交成就:①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②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關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系正常化。(改開后)90年代的外交成就:①港澳回歸②中俄關系正常化③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1世紀的外交成就(這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表現):①2001年APEC上海會議在我國召開;②2001年加入WTO;④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我國召開。3、中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①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③外交人員的不懈努力;④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主題二 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歷程1.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在探索中走向正確,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民主革命綱領:1921年中共一大的綱領脫離了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革命敵人),制定了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即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2.從工人運動失敗中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迎來國民革命的高潮。3.從國民革命失敗認識到掌握革命領導權和武裝斗爭的重要性(1)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2)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和革命的開始。4.從“城市中心論”到工農武裝割據,找到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1927年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照搬俄國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5.從依賴共產國際到獨立自主地解決黨的問題: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地解決了內部矛盾。6.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正確處理國共兩黨的關系: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協調國內階級矛盾,一致對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上不斷走向成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