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2DNA的結構教案一、教學目標1.概述DNA結構的主要特點。2.通過對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構建過程的討論和交流,認同交流合作、多學科交叉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3.制作DNA雙螺旋結構。.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DNA結構的主要特點,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2.教學難點DNA結構的主要特點。教學過程【導入】:位于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DNA雕塑,以獨特的雙螺旋結構被看作高科技的標志。在確信DNA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之后,人們更迫切的想知道:DNA是怎樣儲存遺傳信息的?又是怎樣決定生物性狀的?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弄清楚DNA的結構。【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認識到:組成DNA分子的基本單位是脫氧核苷酸。解開DNA的結構之謎(課本P48-49)DNA的結構層次(學生自行總結)【二、DNA的結構】1.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特點(1)DNA是由兩條單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2)DNA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側。(3)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并且堿基配對具有一定的規律:A(腺嘌呤)一定與T(胸腺嘧啶)配對;G(鳥嘌呤)一定與C(胞嘧啶)配對。堿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作堿基互補配對原則。脫氧核糖上與堿基相連的碳叫作1'-C,與磷酸基團相連的碳叫作5'-C。DNA的一條單鏈具有兩個末端,一端有一個游離的磷酸基團,這一端稱作5'-端,另一端有一個羥基(-OH),稱作3'-端。DNA的兩條單鏈走向相反,從雙鏈的一端起始,一條單鏈是從5'-端到3'-端的,另一條單鏈則是從3'-端到5'-端的。拓展:堿基A與T之間形成兩個氫鍵,G與C之間形成三個氫鍵。氫鍵越多,結構越穩定,即含G、C堿基對比例越大,結構越穩定。【三、DNA的特性】1、多樣性:堿基對的排列順序多樣性的意義:蘊含了生物的遺傳信息特異性:每個DNA分子中堿基對的特定排列順序,構成了DNA分子的特異性。穩定性:【四、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五、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的應用】教學反思本節課可以幫助學生在知道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后,進一步認識DNA的結構,理解DNA是怎樣儲存遺傳信息的,進而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考慮到科學史的真實性及如何整體認識DNA的結構,本節課的設計采取了正向探究教學,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層層深入地進行探究,最終再回到整體,使認識得到升華,本節課的主要特點如下。從問題探討及沃森和克里克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故事,引入對DNA結構的探討,通過提供一系列文字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閱讀思考分析并得出結論,DNA是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盤旋而成的雙螺旋結構。認識DNA的雙螺旋結構后,再逐層解析層層深入探究DNA的空間結構平面結構單鏈結構和基本組成單位,根據提供的資料、模型和學具,讓學生分析和比較含有A、T、C、G4種堿基的脫氧核苷酸的特點,并自己動手組裝DNA的單鏈雙鏈,了解DNA基本骨架的構成方式及堿基的連接方式,理解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及計算方法。讓學生以游戲的方式模擬DNA兩條單鏈的排列方式,了解DNA兩條單鏈的方向性,理解反向平行含義,得出結論:DNA的兩條單鏈是反向平行的。本節課,以科學史為主線,通過介紹科學家對DNA結構的探索過程,綜合思考和討論小組合作模擬游戲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務實求知態度和探索求真的科學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