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三課 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這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點。這一“轉折點”出現在( ) A.1949年 B.1956年 C.1978年 D.1992年 2.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重新確立的思想路線是( ) A.實事求是 B.科教興國 C.改革開放 D.四項基本原則 3. 歷史老師布置了一道作業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請你為鄧小平擬一份發言提綱。劉輝同學所擬提綱中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 B.階級斗爭要常抓不懈 C.將全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 D.實行改革開放 4. 黨的歷史上有哪兩次轉折性的會議?( ) ①中共一大 ②遵義會議 ③中共七大 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次偉大轉折,“偉大轉折”的含義是指黨的工作重心???( )? A.?由農村轉移到城市 B.?由對內改革轉移到對外開放 C.?由城市轉移到農村 D.?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6.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一直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不懈地奮斗,中共八大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共同點是( ) A. 實現國家工業化 B. 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C. 實行改革開放 D. 確定經濟建設為黨的工作中心 7.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此“新”字的含義是(??? ) ①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入城市,開始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 ③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8. 年代尺有助于我們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和發展歷程。下面是一位同學設計的年代尺,這位同學探究的課題是( ) 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探索 B.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C.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逐漸成熟 D.中國近代化的艱難起步 9. 有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 C.體現了多勞多得的原則 D.農民的產品全部上交 10. 以下時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變革,請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 ) ①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 ②人民公社化運動 ③土地改革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11. 20世紀80 年代某村將集體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戶,農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土地不能買賣、出租。經營所得“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種土地經營形式屬于( ) A.互助組 B.農業合作社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人民公社化 12. 1979年底,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還只是在個別地方嘗試,比重僅占全國總農戶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產到戶、包干到戶迅速發展是由于它( ) A.是農民自己的發明創造 B.使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 C.使農民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適應了農民的生產需求 13. 1980年,我國在廣東建立的經濟特區有( ) ①深圳 ②珠?!、凵穷^ ④廈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 1980年經濟特區的建立,實現了我國在20世紀最后20年的歷史大跨越。后來,我國對外開放的地區逐漸擴大,1984年,我國采取在沿海開放多個城市的舉措來擴大對外開放。這一舉措是( ) A.增設沿海經濟特區 B.設立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 C.開放14個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 15.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曾經說過“特區是個窗口”。對“窗口”的理解,正確的是( ) ①技術的窗口?、诠芾淼拇翱凇、壑R的窗口 ④對外開放的窗口 ⑤弘揚民族文化的窗口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二、非選擇題 16. 從1978年冬天開始,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走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從此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思想解凍】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 目前進行的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 ——鄧小平 【命運抉擇】 材料三 “我們懷著十分興奮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是一個偉大的戰略轉變?!?材料四 飽經滄桑的中國在1978年再一次開始了決定命運的抉擇,對于無數人來說,12月18日開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意味著“時間又開始了”! 【撥亂反正】 材料五 到1980年9月,“文化大革命”中全國經過法律手續錯誤判處“反革命”案件共175 000多個、涉及184 000余人,已全部得到了平反或改正。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一種什么方針? 提出這種方針的實質是什么? (2)結合材料二說說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性質是什么?有何歷史意義? (3)材料三中“我們十分興奮的心情 ”因何而起?請指出“戰略轉變”前后,黨的工作中心分別是什么? (4)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四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意味著‘時間又開始了’”的理解。 (5)材料五反映了什么事件?產生了什么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在什么時候得到平反? 17. 20世紀是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100年。在這百年中,中國人民“醒過來了”,“站起來了”,“富起來了”。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為使中國人民“醒過來”,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產階級在救亡圖存道路上進行了哪三次有益的探索? (2)為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20世紀20年代,毛澤東開創了一條中國式的革命道路。這條革命道路的內容以及在這條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各是什么? (3)領導中國人民“富起來”的是誰?為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在他領導下農村進行了怎樣的改革?有什么意義? 18. 改革和創新是一個民族前進的不竭動力。近代以來,中國為實現強國之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60年代,……以軍事工業為主的近代工業出現了,新式海陸軍開始籌建,新式學堂一一舉辦,留學生陸續外派,大清國有了些許新的氣象。 ——引自《復興之路》 (1)給大清國帶來了些許新的氣象的是什么運動?分別舉出軍事工業、新式海軍各一例。 材料二19、20世紀之交的中國,當北洋水師“致遠號”的桅桿在黃海水域的波濤中沉沒,國內民族危機空前高漲。一批具有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開始挑起對民眾進行啟蒙的重任,探索實現救國自強的道路。 ——《百年世博夢》解說詞 (2)19、20世紀之交,中國知識分子為實現救國自強,進行了怎樣的探索?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材料三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的報告 (3)改革開放戰略決策是在哪次會議上提出的?在農村進行了怎樣的改革?在農村進行的改革產生了什么影響? (4)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過程,經歷了哪三個步驟?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CABCD 6-10DDCDA 11-15CDCCC 二、非選擇題 16. (1)“兩個凡是”的方針。“文化大革命”中“左”傾錯誤的繼續。 (2)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4)自1958年開始,“左”傾錯誤不斷泛濫,先后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嚴重的失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因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意味著“時間又開始了”。 (5)“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平反冤假錯案。得到平反的人們精神抖擻地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1980年。 17. (1)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3)鄧小平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獲得迅速發展。 18. (1)洋務運動;江南制造總局(或福州船政局、安慶軍械所、天津機器局);北洋(或南洋、福建)海軍(或水師)。 (2)戊戌變法(或維新變法、百日維新);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3)十一屆三中全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中國農業的大發展。 (4)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