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三課 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這次討論得出的結論是( ) A.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B.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C.要“以階級斗爭為綱” D.反對個人崇拜 2.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這里“轉折”的含義是( ) A. 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B. 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C. 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 D. 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 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這次會議作出的決策對日后中國經濟影響最大的是( ) A.徹底否定“兩個凡是”方針 B.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C.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 D.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4. “文革”中他被誣為“叛徒、內奸、工賊”,被開除黨籍,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恢復他的名譽,使黨的歷史上最大的一件冤案得以平反。上文中的他是指( ) A.劉少奇 B.鄧小平 C.周恩來 D.彭德懷 5.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假如請你為鄧小平同志擬一份發言提綱,下列所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 B.?階級斗爭要常抓不懈 C.?將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 D.?實行改革開放 6.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進行了撥亂反正,這次會議中具有轉折意義的偉大決策是( ) A. 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 B. 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C. 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 D. 經濟體制改革由農村改革轉到城市改革上來 7. 1978年11月,鄧小平曾語重心長地說:“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边@一講話成為開辟新時期道路的宣言書。隨后召開的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是( ) A.八七會議 B.萬隆會議 C.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D.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8. 它是一個光輝的起點,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嚴重的挫折中重新奮起,帶領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新的偉大革命,“社會主義中國將在這場新的革命中進步,告別貧窮和落后,走向繁榮和進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里所說的“它”是指( ) A.遵義會議 B.新中國成立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D.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9. 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有副對聯:“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責”。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責”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運動 B .農業合作化運動 C .人民公社化運動 D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10. 鹽城張老漢是個普通農民,1978年以后他所種的糧食可以這樣分配( ) A .全部上交國家 B .一半交給國家,一半自己支配 C .全部自己支配 D .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1.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 ) A. 引進外國先進文化 B. 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C. 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D. 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 12. 下圖所示的折線統計圖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變化情況。其中造成最高增長點的原因是( ) A.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 B. 入世后帶來的經濟發展 C. 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D. 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 13. 歌詞“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指的是( ) A.?在深圳、珠海搞特區試點 B.?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廣州 C.?把海南省作為最大的經濟特區 D.?開放沿海港口城市上海 14. 1984年,有國際媒體評論:“中國政府開放整個海岸,意味著實際開放半個中國,它是35年來中國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膽行動。”這個“最大膽行動”指的是( ) A.開放14個沿海城市 B.設立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 C.建立海南島經濟特區 D.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 15. 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 ) A.實行經營責任制 B.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 C.增強企業活力 D.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 二、非選擇題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傾聽歷史聲音·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材料二 目前進行的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 ——鄧小平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哪一方針?提出這種方針的實質是什么? (2)結合材料二,說說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性質是什么。它有何歷史意義? 【見證歷史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材料三 全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認為,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及時地、果斷地把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反映了歷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全會作出的工作中心轉移的新戰略,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左”的錯誤方針。 (3)依據材料三,說明為什么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4)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我國有什么重大影響。 17. 20世紀是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100年。在這百年中,中國人民“醒過來了”,“站起來了”,“富起來了”。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為使中國人民“醒過來”,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產階級在救亡圖存道路上進行了哪三次有益的探索? (2)為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20世紀20年代,毛澤東開創了一條中國式的革命道路。這條革命道路的內容以及在這條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各是什么? (3)領導中國人民“富起來”的是誰?為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在他領導下農村進行了怎樣的改革?有什么意義?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09年(1840-1949)滄桑巨變,換了人間。北京天安門,曾在1900年見證了西方列強的野蠻;在1919年見證了中國人民的覺醒;1949年的秋天,它終于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和國。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一代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在這崢嶸百年中經歷無數的艱難坎坷。他們的業績將永遠載入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 材料二 (1)“1840-1949年”中國社會的性質是什么?材料一中1900年“西方列強的野蠻”指的是西方列強在1900年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這場戰爭的名稱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1919年中國人民的覺醒”與材料二中的歷史情景繪畫指的是同一個歷史事件,請說出這個歷史事件的名稱。 (3)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的先進分子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艱辛探索。其中,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的?運動對中國社會起了思想啟蒙作用,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頒布了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________________》,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近代中國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材料三?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4)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哪一次代表大會上被確定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建立的標志是什么? (5)20世紀最后20年的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中國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哪次會議上?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0世紀90年代,黨和國家決定以中國何處的開發開放為龍頭,輻射和帶動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CDAB 6-10BCCDD 11-15BAAAC 二、非選擇題 16. (1)方針:“兩個凡是”的方針。實質:“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錯誤的繼續。 (2)性質: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歷史意義: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作了思想準備。 (3)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尊重歷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4)有利于我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有利于創造良好的改革開放環境;有利于進行經濟建設;等等。 17. (1)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3)鄧小平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獲得迅速發展。 18. (1)1840年-1949年是屬于中國近代史時期,其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知道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才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1900年爆發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 1919年五四運動。 (3)中華民國臨時憲法。 (4)中共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1956年三大改造結束才基本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5)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針,開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上海浦東開放,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