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三課 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有人贊譽他是“東風第一枝”。這是因為這篇文章是針對當時哪一錯誤傾向而撰寫的?( ) “浮夸風”現象 B. “共產風”現象 C. 階級斗爭為綱 D. “兩個凡是”的方針 2.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直接為下列哪次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3. 以下是毛澤東的題詞,其中反映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黨思想路線的是( ) A B C D 4. 如圖,20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變,以下四個人中完成了第三次歷史巨變的是( ) 5. 倘若要你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發言的鄧小平擬定一份發言提綱,這份提綱的主題思想應是 ( ) A. 繼續兩個“凡是” B. 階級斗爭要常抓不懈 C. 撥亂反正 D.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6.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偉大的轉折,這一“偉大轉折”含義是黨的工作重心(?? ? ) A .由農村轉移到城市 B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C .由城市轉移到農村 D .堅持改革開放 7.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任務的是( ) A.1980年,中共中央為劉少奇平反 B.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C.1982年底,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基本結束 D.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開 8. 聯系與比較是歷史學習的方法之一。小明同學用這一方法比較中國共產黨的遵義會議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同點,得出下列結論,其中不正確的有( ) ①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轉折點 ②都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③都確定經濟建設為黨的工作重點 ④都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9. 提出我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偉人是( ) A.毛澤東 B.鄧小平 C.彭德懷 D.江澤民 10.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所以推動中國農業的大發展,主要是因為( ) A .它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政策 B .它改變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質 C .它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D .它是在鄧小平主持下制定的政策 11.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 )???? A.?擴大對外貿易.吸收外資 B.?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 C.?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 D.?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12. “特區是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我國建立經濟特區的背景是( ) A. 中共八大的召開 B. 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C.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 D.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 13. 下列城市中,屬于改革開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經濟特區是(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廣州 ④上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4. 1984年,我國將上海設為沿海開放城市;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1992年,設置上海浦東新區;2013年,又設立上海自貿區。據此可知,上海( ) A.成為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實驗田 B.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和深入 C.成為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龍頭 D.發展成為我國新的經濟特區 15.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發展,在實踐中出現“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現象。這反映了( )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可喜結果 B.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成功 C.國有企業改革初見成效 D.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的景象 二、非選擇題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材料二 某縣糧食總產量1980年是50.2萬噸,1981年是67萬噸,1982年是71.5萬噸。 (1)材料一發生在哪個地方?他們的做法后來發展成什么政策? (2)材料二說明了什么? (3)兩則材料之間有什么關系? 17. 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材料二 小崗村農民喜獲豐收 安徽鳳陽小崗村 糧食產量 人均口糧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1)材料一出自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哪一部法律文件?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有何意義? (2)哪一項政策給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帶來了實惠? (3)結合所學知識及身邊的變化,就政府如何制定農業政策談談你的感想。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深圳原屬于廣東寶安縣,與香港只有一河之隔,是一個貧窮落后的邊陲小鎮,劃為經濟特區以后,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辦工業、商業和旅游業等。在很短的時間里,把荒灘野嶺變成了一座現代化城市。 材料二 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全市總面積2020平方千米,海岸線總長230千米。其中經濟特區的面積為327。5平方千米。三十多年來,深圳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飛速發展,由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 (1)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央什么政策的成功范例? (2)和深圳具有同等性質的特區還有四個,其中最大的是哪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迫成為開放港口的是哪個? (3)特區發展的模式是怎樣的? (4)現在,我國從沿海到內地形成的開放格局是怎樣的? (5)我國在對外開放中,要引進國外的哪些東西? (6)綜合兩則材料,你對設立特區及中央的相關政策有什么體會?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ADCD 6-10BBBBC 11-15DCABD 二、非選擇題 16. (1)安徽鳳陽小崗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當地糧食產量逐年增長。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使糧食產量逐年增長。 17. (1)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意義: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2)政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3)制定經濟政策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按客觀規律辦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18. (1)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央對外開放政策的成功范例。 (2)和深圳具有同等性質的特區還有四個,其中最大的是海南。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迫成為開放港口的是廈門。 (3)特區發展的模式是以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吸引僑次、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設。 (4)現在,我國從沿海到內地形成的開放格局是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5)我國在對外開放中,要引進國外的資金、先進科學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等。 (6)體會:事實證明黨中央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和。它的建立帶動了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