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較比較內容 第一次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時間 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70年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完成時間 19世紀上半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 正在進行主要標志 蒸汽機的發明、改進及廣泛使用 電力的廣泛應用 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工程、生物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理論基礎 牛頓的力學 法拉第的電磁學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領先國家 英國 美、德 美國對生產方式的影響 實現了生產方式的機械化 實現了生產方式的電氣化 實現了生產方式的自動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進入的時代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 網絡信息時代交通工具 汽船(輪船)、火車 電車、汽車、飛艇、飛機 宇宙飛船新興的部門 石油化工、汽車制造、電力工業 信息技術產業、核工業、航空航天工業、電子工業主要發明(成果) (最重要發明:蒸汽機)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最重要發明:電機、內燃機)愛迪生發明電燈、電報等,卡爾本茨發明內燃機、汽車;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飛行者1號) (最重要發明:電子計算機)1945年美國制成電子計算機,1957年10月蘇聯成功地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20世紀70年代現代化生物工程技術形成,1997年2月蘇格蘭科學家用克隆技術繁殖了母羊“多利”動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機(蒸汽、煤炭) 發電機和電動機(電力)、內燃機(石油) 核能特點 1、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2、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械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 1、自然科學和生產技術結合,使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直接動力。2、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處于領先地位的是美國和德國。3、在一些后起的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經濟的發展 1、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縮短了知識變為物質財富的過程。2、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4、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影響 1、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2、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工業革命以后,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1、進入了“電氣時代”。2、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巨大促進作用。3、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人類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面貌的巨大改觀,人類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強勁動力 1、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革命性變化,并釀造一場新的產業革命。3、引起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思考、啟示 1、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2、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勞動對象的擴展,都要依靠科學技術,同時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3、一種新的制度的確立和鞏固,最終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4、我們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5、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必須實行改革,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上,英國工業革命后,為了掠奪原材料和市場,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的大門,破壞中國的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上,一方面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另一方面是中國逐漸陷入了資本主義市場。思想上,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如林則徐、魏源、洋務派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階段,加緊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國再次成為被掠奪的重要目標。列強通過一系列侵略活動,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加重。民族資產階級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由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轉為學習制度,如嚴復、資產階級維新派 帶來了經濟全球化,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全球經濟發展迅猛,而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科技、教育水平低,這就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我國的對策 搶抓機遇,迎接挑戰,趨利避害;大力發展教育、科技事業,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的科技成果,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青少年要樹立遠大理想,勤奮學習,立志成為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