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1課題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 學會設計實驗并分析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 重點:果酒的制作原理;果酒的制作。 難點:發酵過程中發酵條件的控制。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聯系生活,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通過搜集和處理信息,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體驗和感受傳統發酵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的同時,認同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依據《新課程標準》,生物學學習要以探究實踐為核心。因此我以引導式探究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教學。本著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宗旨并結合我校的“問題引導、三段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生搜集分析資料,指導學生設計和進行實驗,參與學生的討論,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動手實踐,小組合作探究,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通過教師點撥、指導、設問,讓學生能自己主動獲得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重難點突破: 由于果酒的制作原理這部分知識學生在必修一中已經學習過,所以采取對小組預習教材情況檢查的方式對小組進行引導得出果酒制作的原理。而果酒的制作是本課的核心,在制作過程中發酵條件的控制對實驗影響極大,直接決定了發酵的成功與否。因此我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請學生對發酵條件進行思考討論,而后以實驗操作的方式來進行理解和鞏固,形象直觀。 課前準備: 教師:組建學習小組,編制導學案和課件,引導學生自學,并準備實驗所需的材料。 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學有關的基礎知識并搜集有關果酒的資料,初步認識果酒。 通過搜集和處理信息,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新授( 3分鐘) 廣告導入,引入果酒: 播放一段葡萄酒廣告 剛剛給大家推薦了一款最常見的果酒——葡萄酒。果酒由水果經微生物直接發酵而成,富含豐富的維生素,能助消化,美容養顏,抗癌抑瘤,因此經常被成年人當成睡前飯后的飲料。應市場需求,近幾年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果酒:青梅酒、楊梅酒、蘋果酒、桑葚酒、琵琶酒等,自釀果酒也應運而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自釀果酒——《果酒的制作》 (板書:1.1果酒的制作) 溫馨提示: 果酒雖好,可他畢竟是酒,作為青少年的你們應該少喝盡量不喝。 觀看廣告,通過教師介紹形成對果酒的初印象。 以廣告引入果酒,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而后簡單介紹果酒的優點,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引發學生對果酒制作的求知欲。 檢測課前預習,延伸重點(5分鐘) 小組討論,發酵條件(10分鐘) 自釀果酒,感知發酵(10分鐘) 成果展示,增強自信心(5分鐘) 知識小結(2分鐘) 當堂檢測,小試牛刀(3分鐘) 課后拓展延伸: 展示問題: (1)果酒的自然發酵中酵母菌的來源?(2)酵母菌的代謝類型? (3)酵母菌的繁殖適宜溫度是多少? 酒精發酵時的溫度范圍是多少? (4)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請小組代表回答相關問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并嘗試從問題及答案中延伸出果酒的制作原理,并進行總結。 結合所學的制酒原理和書上果酒的實驗流程及相關介紹,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果酒的制作流程: 1、為什么只能清洗一到兩次? 2、先沖洗再去梗還是先去梗再沖洗?為什么? 3、發酵時要預留1/3的空間是為什么? 4、你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來防止發酵液被污染? 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引導學生的思考。 在知曉原理和發酵條件分控制下,請小組代表領取實驗材料,完成果酒的制作。 觀察學生實驗的操作過程,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 教師請學生代表展示小組的自釀成果并點評,對學生在實驗中的困惑進行解答。 根據板書小結知識點: 1.1果酒的制作 果酒的制作原理: 所需菌種: 溫度: 空氣: 菌種來源: PH: 果酒的制作: 實驗流程: 發酵條件控制: 當堂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1、制葡萄酒的工藝流程中,實際是應用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將葡萄汁和酵母菌放入發酵罐應怎樣處理方能制出大量的葡萄酒( ) A、馬上密閉,保持18~25℃ B、一直通風,不密閉,保持18~25℃ C、先通風,后密閉,保持40℃以上 D、先通風,后密閉,保持18~25℃ 2、利用酵母菌發酵生產酒精時,投放適宜原料和在生產酒精階段要控制的必要條件分別是( ) A、玉米粉和有氧 B、大豆粉和有氧 C、玉米粉和無氧 D、大豆粉和無氧 3、酒廠利用酵母菌釀酒過程中,經檢測活菌數量適宜但卻不產生酒精,應采取的措施是( ) A.降低溫度 B.隔絕空氣 C.加緩沖液 D.加新鮮培養基 4、下列不屬于防止發酵液被污染的操作是( ) A、榨汁機要清洗干凈,并晾干 B、發酵瓶要清洗干凈,并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消毒 C、對發酵用葡萄去枝梗后反復沖洗 D、后期發酵過程中排氣不完全揭開瓶蓋 提問: 工廠化大規模生產葡萄酒需要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并提醒大家跟蹤記錄果酒的后期發酵過程 。 學生代表回答相關問題,并在老師的引導下思考回答有關果酒制作的原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內容思考討論PPT上展示的問題,并回答。 各組分別進行試驗,制作不同的果酒。 小組代表展示自釀成果,并陳述小組的制作過程及在實驗中的困惑。 根據板書回答相關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 思考并回答相關檢測題。 學生課下思考收集整理匯總資料,下次課進行匯報。 記錄實驗結果,并完成實驗報告,待實驗完成后再進行交流討論。 以問答形式,在檢測預習情況的同時延伸拓展新知識,這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以此方法突破教學第一個重點果酒的制作原理。 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對重難點進行思考,學會分析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鍛煉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加深對重難點的認識。突破教學難點發酵條件的控制。 通過實驗鍛煉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并進一步加強的重難點的理解和認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習知識。體會自釀的喜悅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拓展思維,學會分析實驗的不足之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小組集體榮譽感。 對知識點進行鞏固,形成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的記憶。 當堂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體會生物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終將服務于生活的過程。 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數據的能力。對學生的實驗素養培養有一定幫助。 教學反思: 生物教學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究去獲取知識。本節課依據新課標中“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結合我校的“三段式教學模式”,利用小組合作探究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參與效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動手實踐,小組合作探究,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通過教師點撥、指導、設問,讓學生能自己主動獲得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具體來說,本節課在設計上主要有以下特點: 亮點一:我對實驗材料進行了改進。教材中就只有葡萄,我因地制宜,選擇更適宜的材料,所以本節課的材料里有葡萄、蘋果、香蕉、橘子。 亮點二:關注了課后的實驗跟蹤。在學案的設計上,特意增設了實驗結果記錄表,跟蹤發酵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及實驗素養有很大幫助。 亮點三:讓學生“嘗試自釀米酒”。這符合選修的特點,適當的去延伸,對學生思維有更大發展,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