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中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朝鮮‘冒險’付出的代價確實很高,但……帶來的益處卻超過了代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朝鮮“冒險”( ) ①是指抗美援朝 ②為中國贏得和平的外部環境 ③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 ④取得了中國歷史上反侵略的首次勝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 新中國成立后,進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消滅土地私有制度 B.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 C.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 D.解放農村生產力 3. 我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標志性事件是( ) A.新中國的成立 B.1953-1957年“一五”計劃的完成 C.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1958年“大躍進”運動的開展 4. 某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情景,上海市東亞面粉廠的孫老板親率員工敲鑼打鼓的向上海市領導報喜:東亞面粉廠接受公私合營。據此推測當時我國正在進行( ) A.“大躍進”運動 B.人民公社運動 C.三大改造 D.“一五”計劃的實施 5. 1962年1月27日,劉少奇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過去我們經常把缺點、錯誤和成績比之于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關系……我到湖南的一個地方,農民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七分人禍”是指( ) A.農業合作化運動 B.土地改革運動 C.“文化大革命” D.“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6. 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口號、標語往往有著強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下列口號、標語出現在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的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C.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 D.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7. 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變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鄧小平,鄧小平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這樣評價是因為鄧小平( ) A.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B.為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C.為中國的外交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D.實行改革開放,實現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8.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一直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不懈地奮斗,中共八大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共同點是( ) A.實現國家工業化 B.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C.實行改革開放 D.確定經濟建設為黨的工作中心 9. 在某農村曾先后流傳“說可憐,道可憐,最苦要數六零年,蘿卜葉子做飯吃,芥菜葉子當油鹽”和“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別著‘十塊頭’,又娶媳婦又蓋樓”的歌謠,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行 B.農村土地所有權的改變 C.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D.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深入開展 10.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雄安新區被確定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進一步推進中國式體制改革實踐,即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市場活力。由此可見,“中國式體制”指的是( ) A.國有企業改革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建立經濟特區 11. 某年春節聯歡晚會現場公布了這樣一對春聯,“上聯,二十四個節氣,乾坤競秀。下聯,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橫批,天人合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為實現“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②少數民族的發展問題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決 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④新中國成立后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資本主義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 “七子之歌”將中國帶入無限悲傷,為之淚浸前襟,今天祖國以寬廣胸懷將其擁抱而歸。我國之所以能用“一國兩制”解決香港、澳門回歸問題,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B.改革開放使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C.我國外交成就顯著 D.全國人民的齊心努力 13. 改革開放以來,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 ) ①提出“一國兩制”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香港澳門的回歸 ④海峽兩岸交往的日益密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 毛澤東明確指示說:“要去,為什么不去?馬上組團去。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不去就是脫離群眾了。”材料中的“馬上組團去”是指( ) A.與非洲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B.中日建交 C.中美關系緩和 D.重返聯合國 15. “這是聯合國歷史上的轉折點,反西方國家(包括共產黨國家)在美國威信動搖時第一次擊敗了美國。”材料中的“轉折點”是指( ) A.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 B.1971年,聯合國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 C.1972年,中日建交 D.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關系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在學習完這兩單元的內容后,小明同學總結了這樣的一條線索:“工業起步——憲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開端——出現失誤”。請你結合這條線索回答下列問題: (1)“工業起步”指的是哪個時期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上取得的成就? (2)“憲法保障”和“良好開端”與這一時期兩次重要的會議有關。其中“良好開端”指的是中共八大的召開,請問“憲法保障”與什么會議有關?此次會議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這部憲法的名稱是什么? (3)“制度建立”指的是什么制度的建立?建立的時間是什么? (4)“出現失誤”指哪些重大的失誤? (5)談一談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道路中給你的啟示與教訓。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問題一·國家貧窮落后的問題】 材料一 世界上還能有誰,提出這樣的偉大決策,讓數億農民成功解決了溫飽;讓座座城市神話般崛起;世界上還能有誰,提出這樣的偉大構想,使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世界上還能有誰,提出這樣的偉大理論,成為引領中華民族前進的光輝旗幟。 ——改編自一位偉人紀念堂中的留言 【探究思考】 (1)材料一中讓中國走向富裕的 “偉大決策”是什么?是在哪次會議上作出的? 【問題二·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 材料二 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實質是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人民民主專政,否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2)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有力武器”是什么?這一“有力武器”是誰提出的? 【問題三·走什么道路的問題】 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經歷了一個從“走俄國人的路”發展到“走自己的路”的歷程。 (3)中國人“走自己的路”開始于哪一次會議?這是怎樣的一條道路? 【問題四·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材料四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必須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4)材料四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是在哪一次會議上提出的?依據材料概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現實意義。 【問題五·姓“資”姓“社”的問題】 材料五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的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 (5)材料五中“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的困擾出現在什么時期?鄧小平南方視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旗幟飄揚】 (6)鄧小平自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你如何評價他?材料一中的“偉大理論”是什么?為什么稱這一“偉大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1)材料一體現了唐太宗怎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黔東南是我們的家鄉,在這片土地上聚居著苗族、侗族、布依族、漢族、瑤族等民族。1956年7月23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建立,簡稱黔東南州。 (2)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設立體現了我國的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三 據臺灣媒體報道,蔡英文5月20日上午正式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她在就職儀式上發表學說,對外界關注的兩岸論述,她沒有明確提到“九二共識”。 (3)海峽兩岸達成的“九二共識”里要堅持的是什么原則?現階段黨和政府對臺的基本方針是什么? (4)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怎樣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DBCD 6-10CDDCB 11-15CBCDB 二、非選擇題 16.(1) “一五”計劃期間 (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1956年。 (4) “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 (5)啟示與教訓: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我們要遵循經濟規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搞個人崇拜與個人專斷等。(言之有理即可) 17.(1)偉大決策:改革開放。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2)有力武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人物:鄧小平。 (3)會議: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道路: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或適應中國國情的道路)。 (4)會議: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意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長期的指導意義。 (5)時期: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影響: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 (6)鄧小平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18.(1)開明的民族政策。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一個中國原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4)①思想上增強民族團結意識,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并付諸行動。②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多做有利于民族團結的事。③樹立國家意識,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