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三課 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有人贊譽他是“東風第一枝”。這是因為這篇文章是針對當時哪一錯誤傾向而撰寫的( ) A.“浮夸風”現象 B.“共產風”現象 C.階級斗爭為綱 D.“兩個凡是”的方針 2. 一把歷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下面年代尺中,與1978年相對應的方框里應該填寫( ) A.黨的誕生 B.曲折探索 C.歷史轉折 D.動蕩歲月 3. 中國共產黨黨史上有兩次重大、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點,一次是遵義會議,另一次是( )???? A.?七屆三中全會 B.?八屆三中全會 C.?十一屆三中全會 D.?十二屆三中全會 4. 無論時光怎樣流逝,都不能湮滅人們對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記憶,因為那次會議,中國人民由“站起來”走向“富起來”,是黨歷史上偉大的轉折。我們之所以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史上的轉折,主要是因為它( ) A. 恢復了鄧小平的職務 B. 做出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戰略決策 C. 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原則 D. 決定平凡冤假錯案 5. 我們認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主要是因為( ) A. 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B. 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C. 實際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D. 堅持民主集中制,健全黨規國法,嚴肅黨紀 6. “在黨和國家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作出了正確的政治決斷,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材料中的“政治決斷”是指( ) A.開始實行土地改革 B.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 C.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D.步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7.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里的“偉大轉折”的含義是( ) A.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 B.開展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C.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 D.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 8. 習近平主席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翻譯為:腳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歷經了60多年的曲折探索歷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下列哪一雙鞋使農民穿著走起路來,輕松自如、快步如飛?( ) A .土地改革運動 B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C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 .農業合作化運動 9. 鄧小平指出:“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鄧小平主要強調了( ) A.對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B.實行對外開放的必要性 C.國家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 D.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10.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先從哪里開始?( ) A.?廣東和廣西 B.?廣東和福建 C.?海南 D.?廣東和上海 11.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句歌詞中,“老人”指;“畫了一個圈”指。( ) A. 毛澤東;解放臺灣 B. 毛澤東;設立海南省 C. 鄧小平;設立經濟特區 D. 鄧小平;南方談話 12. 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決定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除了深圳、珠海外,還有( ) A. 上海、海南 B. 廈門、上海 C. 汕頭、海南 D. 廈門、汕頭 13. 下圖是中國南方某市市政府門前的一座標志性雕像,名為“拓荒牛”,蘊含的是“開拓創新”的精神。這座城市在改革開放中被譽為“一夜崛起之城”。這座城市是( ) A.深圳 B.珠海 C.上海 D.廈門 14.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曾經說過“特區是個窗口”。對“窗口”的理解,正確的是( ) ①技術的窗口 ②管理的窗口 ③知識的窗口 ④對外開放的窗口 ⑤弘揚民族文化的窗口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5. 下列關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①開始于農村,然后發展到城市 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土地公有制 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使國家宏觀調控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④城市改革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大力發展公有制經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 16.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發展史。中外歷史發展經驗告訴我們:一切進步和發展都必須從思想觀念的變革開始。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14—17世紀,在歐洲出現了意義深遠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運動沖破了天主教教會一千多年來對歐洲社會生活和人們精神世界的統治,淡化了神的主宰地位,強調人性的解放,重視人的價值和作用。 (1)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寫出文藝復興的先驅。 材料二? 17—18世紀,崇尚理性的西歐資產階級不再滿足于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進行反對封建的神學。他們需要更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摧毀封建制度,于是出現了一場新的思想文化運動。????? (2)據材料回答,17—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推崇什么思想?舉出其中一位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 材料三? 這是一群激情蕩漾的文人,這是一所海納百川的學校,正是這群人和這所學校,在20世紀中國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狂瀾,也由此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啟蒙運動。這場運動的口號“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很快在中國傳播開來。 (3)“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啟蒙運動”是什么運動?這場運動高舉是哪兩面大旗? 材料四 (4)材料三文章所反映的是什么事情?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有何聯系?(4分) (5) 綜合上述材料,中外四次思想文化運動有何共同的歷史作用?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0年6月,中共中央通過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土地改革的決議,實行土地改革是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指出要促進農民聯合起來,逐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8年,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認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體所有制,將進一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積極地做好準備。 ——摘編自孫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材料二 農業生產承包制的實施,解決了幾十年來困擾中國最高決策層的最大難題,即吃飯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又為非糧種植業騰出了空間,從而豐富了城鄉農副產品供應。農村改革的成功,又推動了城市全面改革的進行。 ——摘編自蕭冬連《農民的選擇成就了中國改革》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中央人民政府為開展土地改革所公布的法令,概述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的變化歷程。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業生產承包制的主要形式并評價農業生產承包制。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闡述農村改革必須堅持的原則。 18. 改革和創新是一個民族前進的不竭動力。近代以來,中國為實現強國之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60年代,……以軍事工業為主的近代工業出現了,新式海陸軍開始籌建,新式學堂一一舉辦,留學生陸續外派,大清國有了些許新的氣象。 ——引自《復興之路》 (1)給大清國帶來了些許新的氣象的是什么運動?分別舉出軍事工業、新式海軍各一例。 材料二 19、20世紀之交的中國,當北洋水師“致遠號”的桅桿在黃海水域的波濤中沉沒,國內民族危機空前高漲。一批具有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開始挑起對民眾進行啟蒙的重任,探索實現救國自強的道路。 ——《百年世博夢》解說詞 (2)19、20世紀之交,中國知識分子為實現救國自強,進行了怎樣的探索?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材料三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的報告 (3)改革開放戰略決策是在哪次會議上提出的?在農村進行了怎樣的改革?在農村進行的改革產生了什么影響? (4)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過程,經歷了哪三個步驟?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CCBB 6-10CDCBB 11-15CDACC 二、非選擇題 16. (1)人文主義);但丁。 (2)啟蒙思想運動;伏爾泰: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由開明的君主執政,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天賦人權;盧梭:社會契約學說)。 (3)新文化運動;民主與科學。 (4)全國范圍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打破了兩個凡是的精神枷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基礎,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5)解放思想,促進社會進步(言之有理即可) 17. (1)法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變化:由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到農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體所有制。 (2)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評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3)農村改革要堅持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 18. (1)洋務運動;江南制造總局(或福州船政局、安慶軍械所、天津機器局);北洋(或南洋、福建)海軍(或水師)。 (2)戊戌變法(或維新變法、百日維新);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3)十一屆三中全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中國農業的大發展。 (4)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