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第五課 “一國兩制”與統一大業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雖然“一國兩制”的構想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來的,但它首先被運用于解決哪一問題( ) A.深圳問題 B.香港問題 C.澳門問題 D.西藏問題 2. 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所適用的范圍是( ) A.經濟特區 B.沿海開放城市 C.少數民族地區 D.臺灣、香港、澳門地區 3. 1982年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就香港問題闡述了我國的立場。下列鄧小平的話最有可能出現在這次會談中的是( ) A.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B.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C.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D.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4. 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區、經濟特區的共同點是( ) A.實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體制 B.擁有高度的行政管理權 C.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社會制度 D.由中央人民政府統一管轄和行使主權 5. 香港回歸洗雪了百年國恥,香港得以回歸的最重要原因是( ) A.中國已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B.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一國兩制”構想為有關各方接受 D.改革開放使綜合國力大大增強 6. “21世紀的鐘聲即將敲響,神州大地上徹底結束了外國人在我國領土上進行管治的屈辱史,民族獨立的歷史使命完整而徹底地完成了。”材料描述的是( ) A.香港的回歸 B.“一國兩制”的提出 C.澳門的回歸 D.對臺方針的提出 7.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活動時指出,回祖國以來的20年,是澳門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時期。澳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得益于( ) ①“一國兩制”方針的成功實踐 ②中央政府和內地的大力支持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④澳門社會各界的團結奮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 下圖分別是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下列關于兩個區徽所包含的歷史意義表述不正確的是( ) A.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B.洗雪了中華民族的恥辱 C.是“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 D.結束了外國列強對中國領土的占領 9. 1995年6月,美國《財富》雜志推出一期封面報道《香港之死》,表示了西方社會對香港回歸后前景的擔憂。2007年7月又發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評價了香港。這一轉變的原因是( ) A.中美關系的緩和與發展 B.“一國兩制”構想成功實踐 C.中西方價值觀念的趨同 D.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影響 10. 鄧小平說:“統一后, 臺灣仍然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仍是一個統一的中國。”這一觀點說明( ) A.統一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B.解決臺灣問題的前提是一個中國 C.“一國兩制”僅適用于臺灣 D.反對美國插手中國內政 11. 20世紀90年代初,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達成的重要共識是( ) ①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②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 ③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④海峽兩岸直接實現通郵、通航、通商 A.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 12.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不僅是歷史事實,也是國際共識,更是由聯合國決議等一系列國際文書所確立的一條準則。下列有關臺灣問題與港澳問題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①都是不平等的國際問題 ②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 ③港澳問題屬于殖民主義侵略遺留問題 ④都得到了成功的解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 如表,這些措施( ) 時間 措施 2008年 實行臺灣居民來往大陸(臺胞證)“一人—號,終身不變” 2013年 臺灣居民在20省份可申請補發、換發臺胞證 2015年 對臺胞來往大陸免予簽注 A.方便臺胞來往大陸 B.推動了臺灣經濟的發展 C.打擊臺獨分裂勢力 D.顯示了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 14. 2018年3月21日到26日新北市市長朱立倫率領新北市訪問團到江蘇和上海等地參訪。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在上海與朱立倫先生見面,雙方就堅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和加強兩岸城市交流合作等深入的交換了意見。這表明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C.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D.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 15. 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神圣使命,排列下列相關活動的先后順序( ) ①習近平同馬英九會面 ②“九二共識”達成 ③胡錦濤會見連戰 ④臺灣當局開放居民赴大陸探親 ⑤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②③① D.⑤④③①② 二、非選擇題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可以采取獨特的模式,社會制度不變,臺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臺灣可以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鄧小平 材料二 材料三 2018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海南博鰲會見了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臺灣問題研究專家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習總書記的會見講話意涵深遠,彰顯了大陸方面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基礎上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決心,繼續同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的誠意,以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為臺灣經濟帶來的機遇。 ——新華網4月10日電 (1)材料一中鄧小平提出的解決臺灣問題的“獨特模式”是什么?“獨特模式”的基本含義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三及所學知識,談談關于國家的統一問題,你得到了怎樣的認識? 17.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臺灣同胞,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搞‘臺灣獨立’的圖謀的。” 材料二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 請回答: (1)大陸與臺灣的交往最早開始于什么時候? (2)臺灣問題是如何形成的? (3)阻礙臺灣和平統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材料和圖片說明了什么問題? (5)結合材料和相關知識,談談你對解決臺灣問題的認識。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愁難譴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shan,淚流滿面),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臺灣詩人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1943年12月1日,中. 美. 英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指出:“……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土地,例如滿洲. 臺灣. 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1945年7月26日,中. 美. 英三國簽署(后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1945年年8月l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條款》規定:“茲接受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 后來又有蘇聯參加的l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 材料三 1945年10月25曰,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于臺北舉行,受降主官代 表中國政府宣告:“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 人民. 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 材料四 贈臺大熊貓團團. 圓圓已經赴臺,受到臺灣民眾空前熱烈的歡迎。此圖就是團團和圓圓。 請回答: (1)材料一中詩的寫作背景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材料二說明了什么問題? (3)材料三所述發生在哪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后? (4)材料四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5)讀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DADD 6-10CBABB 11-15DCABC 二、非選擇題 16.(1)“一國兩制”(或: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含義: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或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2)認識: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國家統一,中華民族才能更強大等。(只要意思相近,言之有理,答出一點即可) 17. (1)大陸與臺灣的交往最早開始于三國時期。 (2)解放戰爭中,蔣介石戰敗,退居臺灣。 (3)阻礙臺灣和平統一的主要因素有國際反華勢力和“臺獨”勢力分裂傾向。 (4)說明了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5)①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兩國論”。②爭取和平統一,但決不放棄使用武力。③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④加強兩岸交流,加強對話和溝通等。 18. (1)背景: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思想感情:無限悲憤。強烈愛國。(能表明這個意思即可) (2)說明問題:臺灣是中國領土早已被國際社會所認可。 (3)抗日戰爭勝利(也可答;第二次世界火戰結束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 (4)加強交流與臺作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或者兩岸之間的聯系日益加強) (5)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早已被國際社會所承認:中國一定能夠完成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能表明相似意思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