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3《法治社會》 導學案 【素養目標】 政治認同:明確法治社會是法治中國一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實施法治已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 法治意識: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不斷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科學精神:準確把握法治社會的內涵,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和措施。 公共參與: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糾紛時,學會依據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使矛盾得以化解,公平正義得到實現。 【問題導學】 什么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的具體內容包括哪些? 建設法治社會的重大意義? 如何建設法治社會? 【思維導圖】 【知識梳理】 一、法治社會的內涵 1.含義: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普遍 和 、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 2.具體內容 (1)全社會對法治 ,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會中,人人尊法守法,全體公民、社會組織對于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 。 (2)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 和普遍 ,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無論是在私人生活領域,還是在公共生活領域, 得到普遍遵守,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到履行, 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3)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 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在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 主張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 、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 3.建設法治社會的重大意義 (1)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 、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 ,維護社會秩序。 (2)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 ,促進公平正義,實現人人 、平等、自由和有尊嚴的和諧社會。 二、建設法治社會 1.建設法治社會的必要性: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艱巨的 ,需要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努力。 2.建設法治社會的措施 (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 ,建設社會主義 ,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 、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 、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 中的積極作用。 (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 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 (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強化 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 。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 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 糾紛解決機制。 3.建設法治社會的重大意義 (1)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 、信法、 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 (2)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 ,實現社會和諧。 【重難點解析】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的關系 (1)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要在全社會樹立法律權威,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培育社會成員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環境,自覺抵制違法行為,自覺維護法治權威。 (2)在法治中國建設“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中,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定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只有實現全社會對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只有不斷打造整個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環境,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廣泛的社會基礎;只有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公民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廣大群眾才會發自內心地崇尚和擁護法治,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打牢群眾基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是重點任務,對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示范帶動作用。要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強對示范創建活動的指導,杜絕形式主義,務求實效。 【拓展視野】 名詞點擊: 行政復議:是指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申請有關行政機關對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進行審查,并作出裁決的活動。 行政裁決:是指行政主體依照法律授權和法定程序,以第三者的身份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特定民事、經濟糾紛進行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社會治理:是指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多種主體通過平等的合作、對話、協商、溝通等方式,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引導和規范,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 【隨堂練習】 1.法治社會建設要求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杜絕“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現象。”下列做法無助于消除此現象的是( ) A.甲市將信訪納入法治軌道,承諾對合理合法的訴求依法及時處理 B.乙區通過舉辦“群眾吐槽”會建立群眾利益溝通機制 C.丙縣通過地方戲等形式普及“即使有理也要守法”觀念 D.丁市律協要求律師不得代理群體性糾紛案件 解析:在法治社會中,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在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矛盾得以化解,公平正義得到實現,A、B、C的做法有助于消除此現象,但不符合題意;D的做法無助消除此現象,符合題意。故選D。 答案:D 2.孔子形容自己,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七十歲的時候,他已經修煉到了能夠隨心所欲地為人做事,然而再怎樣任性而為也都在合理規矩之內,不會逾越禁區去觸犯規則、冒犯他人。這說明在法治社會需要( ) A.自覺守法 B.遇事找法 C.公正司法 D.解決問題靠法 解析:本題考查對法治社會內涵的理解。對材料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做出正確選擇。在法治社會,必須依法行使權利,作為公民,應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樹立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意識。分析“再怎么任性而為也都在合理規矩之內,不會逾越禁區去觸犯規則、冒犯他人”是說要遵守法律。A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D說法是依法行使權利,與題意不符,排除;C說法是維護公平正義,與題意不符,排除。故選A。 答案:A 3.“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黨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法治國家和社會,需要我們青年學生( ) ①了解法律程序規定 ②自覺學習法律知識 ③以法律來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到依法辦事 ④充分行使權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青年怎樣參與依法治國的認識。青年要增強法治意識,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國家利益,依法規范自身行為。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通過合法途徑表達利益訴求,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①②③正確;④要依法行使權利,排除。故選A。 答案:A 4.2019年1月14日,司法部發布,2018年,我國各地法律援助機構組織共辦理農民工案件41.3萬件,51.5萬人次農民工獲得法律援助。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法律援助是主要的法律幫助方式 B.法律援助是維護合法權益的訴訟手段 C.法律援助有利于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D.法律援助是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最后屏障 解析:本題考查依法維權。題干“我國各地法律援助機構組織共辦理農民工案件41.3萬件,51.5萬人次農民工獲得法律援助”說明法律援助有利于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C正確;法律援助不是最主要的法律幫助方式,A錯誤;法律援助不屬于訴訟手段,B錯誤;訴訟是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最后屏障,D錯誤;故選C。 答案:C 【習語金句】 生態環境關系各國人民的福祉,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優良環境的期待、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探索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的協同增效,在綠色轉型過程中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增加各國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2021年4月22日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的講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