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下邊是某同學整理的“抗美援朝”資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錯誤的是,抗美援朝的(??? ) A目的???????? B開始時間 C結束時間???? D結果 2. 閱讀歷史書籍需要關注章節標題,從而把握內容的主旨。根據圖中的內容,你認為最適當的標題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 C.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D.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 1953年,周恩來在談到大規模經濟建設問題時說:“所謂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進;不是搞重工業,其他問題都不搞了。”周恩來講話的主旨是( ) A.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 B.剖析社會主義改造的得失 C.強調國民經濟穩步協調發展 D.反思“大躍進”出現的問題 4. 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的會議是( ) A. 中共八大 B.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C. 十一屆三中全會 D. 中國政協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5. 北京同仁堂是我國著名老字號,新中國成立初期,同仁堂在黨的領導下,逐步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主要實施了( ) A.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B.國家對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C.國家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D.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6. 與“多快好省”“超英趕美”“以鋼為綱”等詞語相關聯的歷史事件是( ) A.公私合營 B.第一個五年計劃 C.“大躍進”運動 D.人民公社化運動 7. 下列成就,屬于“文化大革命”中取得的是 ( ) A.武漢長江大橋 B.第一汽車制造廠 C.大慶油田 D.南京長江大橋 8.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開放之初,中國打開大門,吸引全球資金與技術到中國去;現在,中國打開大門,帶著資金和自主技術向世界走來。”下列選項中能體現中國帶著自主技術“向世界走來”的是( ) A.殲-5型殲擊機 B.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C.秈型雜交水稻 D.第一批解放牌汽車 9. “三起三落/經受了風風雨雨的摔打/回顧幾十年的革命歷程/使你悟出了‘真理’也有真假/劃時代地創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撥開了迷霧/指明了方向/走上了正軌/ 使共和國的國力/得到了舉世矚目的壯大。”上述材料稱贊的是( ) A.毛澤東 B.鄧小平 C.江澤民 D.周恩來 10. 小云同學帶著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搜集了“政企分開”“經營責任制”“按勞分配”“股份制改革”等資料。根據這些信息,判斷她的研究性學習課題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C.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 D.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11. 根據右面“山東省對外開放大事記”分析,山東省對外開放的特點是( ) A.以建立經濟特區為開端 B.形成全方位開放的格局 C.由沿海向內地逐步擴展 D.步步走在全國的最前列 12. 某年春節聯歡晚會現場公布了這樣一對春聯,“上聯,二十四個節氣,乾坤競秀。下聯,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橫批,天人合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為實現“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實行民族平等. 民族團結. 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②少數民族的發展問題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決 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④新中國成立后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資本主義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 “七子之歌”將中國帶入無限悲傷,為之淚浸前襟,今天祖國以寬廣胸懷將其擁抱而歸。我國之所以能用“一國兩制”解決香港. 澳門回歸問題,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B.改革開放使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C.我國外交成就顯著 D.全國人民的齊心努力 14. 60多年來,雖然兩岸尚未統一,但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民族感情也沒有改變。下列史實不利于實現海峽兩岸統一的是( ) A.大陸綜合實力的增強 B.“臺獨”勢力的存在 C.香港. 澳門的回歸 D.兩岸經濟往來密切 15. “1955年……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求同存異”,這是有人在一份破損的報紙上依稀讀出的內容。據此判斷這份報紙可能是在報道( ) A.萬隆會議 B.中印. 中緬《聯合聲明》 C.抗美援朝 D.中國參加APEC會議 二. 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 ——《毛澤東文集》 材料二 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 一架飛機. 一輛坦克. 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材料三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會議,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樹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它在撥亂反正,提出改革任務,推動農村改革方面起了偉大的歷史作用。 ——《中共黨史的80件大事》 (1)材料一中毛澤東所說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的標志是什么?今年是“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多少周年紀念? (2)依據材料二,在“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在工業領域采取了怎樣的發展戰略?為保證“一五”計劃的順利實施,中央政府在1954年頒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獻? (3)材料三中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什么戰略決策?這次會議有何歷史意義? (4)30年來,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形成的理論成果是什么? 17.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過程中,實施了一系列經濟政策,這些政策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重要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3-1957年工業生產情況簡表。 工業生產發展情況 中國 英國 美國 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速度 18% 4.1% 2.8% 增產400萬噸鋼所用時間 5年 24年 15年 ——數據改編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教材 (1)材料一反映的現象是什么?簡要分析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國加入農業合作社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96.3%,加入手工業合作社的人數占手工業者總數的91.7%;全國私營工業人數的99%. 私營商業人數的8%,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 ——摘編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教材 (2)材料二反映了我國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有何歷史影響? 材料三 如圖。 圖A 圖B 圖C (3)圖片A. B. C分別反映了我國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什么嚴重失誤? (4)綜合上述,你認為國家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遵循哪些原則? 1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中國同盟會綱領》 材料二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現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 1958年,各地紛紛成立人民公社。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公社的一切財產統一核算,統一分配;許多地方的社員在公共食堂吃飯;社員的自留地. 家畜. 樹木等,都為公社所有。 材料四 風陽縣農業三年三大步,1980年產糧5.02億千克;1981年產糧6.70億千克;1982年產糧7.15億千克。農民高興的說: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請回答: (1)在材料一中的綱領中哪一項是涉及農村問題的?在《民報》的發刊詞中,孫中山將其闡發為哪種主義?這種主義實現了沒有?為什么? (2)根據材料二中的內容談談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有什么重要意義? (3)1958年夏秋之際,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全國農村就基本實現了人民公社化。你認為“人民公社化”這種做法正確嗎?請簡單說明理由。 (4)材料四中的內容反映的是我國哪一歷史時期的現象?對這種農村發生的變化你有哪些感想?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CBCBD 6-10CDCBC 11-15CCBBA 二. 非選擇題 16.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 (2)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意義“略”。 (4)鄧小平理論 17.(1)中國經濟(工業)迅速發展。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一五”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建設者的辛勤勞動等。 (2)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影響: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圖A:“文化大革命”;圖B:“大躍進”運動;圖C:人民公社化運動。 (4)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調整要符合生產力水平;制定經濟政策要實事求是,符合基本國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穩中求進。(符合題意,言之有理,答一條即可) 18. (1)平均地權;民生主義。 (2)廢除了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成為土地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3)不正確;理由:在計劃經濟下,統一經營,集中勞動力,統一分配,吃大鍋飯。農民缺少生產積極性,生產力下降,收入不多。 (4)改革開放時期。啟示: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國情,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