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為紀念抗美援朝,一位志愿軍老戰士到學校給學生講課時說:“為了不暴露潛伏地點,邱少云硬是在火海中咬緊牙關,紋絲不動,直到壯烈犧牲!同學們,這是怎樣的一種毅力,怎樣的一種精神啊!”老戰士所說的這種“精神”是( ) ①愛國主義精神 ②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③艱苦創業的精神 ④集體主義精神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 關于土地改革的完成,農民有深切體會,其中符合當時情景的是( ) A.農民甲說:“我們總算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 B.農民乙說:“今年多收三五斗,還要向地主交租!” C.農民丙說:“加入農業合作社就是好,集體力量辦大事。” D.農民丁說:“實行人民公社化運動,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3. “開著一輛解放牌汽車,奔馳在青藏公路上”,這種情景最早會出現在( ) A.抗美援朝時期 B.“文化大革命”時期 C.“大躍進”時期 D.“一五”計劃完成后 4. 954年北京召開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大會,會上,與會者們積極討論,投票選舉了國家主席,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這次會議是(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C.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議 D.“七千人大會” 5.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的基本要求之一。請對以下推論進行判斷( ) 史實 結論 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從此走上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A.史實錯誤,結論正確 B.史實正確,結論錯誤 C.史實和結論都正確 D.史實和結論都錯誤 6. “我社今年五谷豐,禾稻密密不透風,就算衛星掉下來,也會彈回半空中”這首詩歌應該是什么歷史時期的產物?( ) A.“一五”計劃時期 B.“文化大革命”時期 C.改革開放時期 D.“大躍進”時期 7. “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家主席劉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了人身自由。與這一史實相匹配的評價結論是( ) A.民主與法制遭到踐踏 B.造反派掀起奪權狂潮 C.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D.文化事業遭到嚴重摧殘 8. 右圖是新中國50年代至70年代科技發展情況(科技成果)曲線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A.①時期的科技發展得益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B.②時期取得的成就是“一五”計劃的成果 C.④時期取得的成果是“兩彈一星” D.⑤時期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得益于改革開放 9. 右圖是1998年為了紀念一次轉折性的會議召開20周年而發行的紀念章。這次會議是( )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D.遵義會議 10. 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農村體驗生活,并滿懷激情地譜寫了經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選擇赴上述地區體驗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 A.當地山川俊美、風景秀麗宜人 B.少數民族眾多、民俗文化豐富 C.同屬革命老區,富有紅色傳統 D.率先分田包產到戶、農民生活改善 11. 1980年,經濟特區的設立,實現了我國在20世紀最后20年的歷史大跨越。后來,我國對外開放的地區逐漸擴大,1984年,我國采取在沿海開放多個城市的舉措來擴大對外開放。這一舉措是( ) A.增設沿海經濟特區 B.設立長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 C.開放十四個沿海城市 D.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下列選項能夠體現這一規定的是( ) A.推行九年義務教育 B.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西部大開發戰略 13. “一國兩制”的構想是一個非常有創造性的方針,它既體現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原則性,又充分考慮到臺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體現了高度的靈活性。以上言論描述的是( ) A.“一國兩制”的提出背景 B.“一國兩制”的內容 C.“一國兩制”的形成過程 D.“一國兩制”的特點 14. 進入新世紀以來,兩岸關系經歷種種風云變幻,不斷取得進展。下列屬于兩岸關系得到發展的是( ) ①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開展“和平之旅”訪問大陸 ②2008年,兩岸實現“三通”,兩岸關系取得歷史性進展 ③2015年,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舉行“習馬會” ④蔡英文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5.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外交政策不斷走向成熟,并于20世紀50年代最終有了自己的外交“定海神針”,并成為了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它是( ) A.求同存異方針 B.平等互利原則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互不侵犯原則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歷史圖片是歷史場景的形象呈現,是歷史過程的真實記錄,結合下列圖片回答問題。 圖一 圖二 圖三 (1)圖一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該事件發生在什么時間? (2)圖二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什么事件?這個事件的指揮者是誰?這個事件結束的標志是什么? (3)圖三反映了我國建國初期的什么事件?我國實行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4)圖二與圖三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1月11日,國民黨政府照會英國,聲明九龍問題暫時擱置,中方保留日后提出討論之權。同年,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一書中明確指出,香港是中國的領土,它的收復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馮仲平《論戰后英國在香港問題上的態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即表明了對香港問題的嚴正立場: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主張在適當的時機通過談判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在未解決前暫時維持現狀。 ——唐文貴等《中英關于香港問題談判始末》 材料二 二戰后,由于英國千方百計地恢復和維持它在香港的統治,加之國內、國際因素的影響,香港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直到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才揭開了中英關于香港問題會談的序幕。經過22輪艱苦曲折的談判,中英雙方終于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聯合聲明,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于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摘編自肖元愷《中英關系與香港問題》等 材料三 第一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第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照本法的規定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第五條,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材料四 從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由1.37萬億港元增至2.49萬億港元,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由4 575億港元增至9 083億港元。香港已連續23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營商環境和競爭力長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宋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國歷屆政府對香港問題的一致觀點。 (2)材料二主要說明了什么? (3)材料三的規定,體現了中國政府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方針是什么?并分析指出中央和特別行政區的權力關系。 (4)材料四反映了香港回歸后怎樣的經濟現象? (5)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該如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18. 外交是智者的游戲,更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弱的晴雨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外交之恥】 材料一 1919年1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上,中國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廢除“二十一條”等要求,遭到操縱會議的英、法、美等國的拒絕。會議無理決定把德國在山東攫取的一切權益轉給日本。 ——岳麓書社《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外交之興】 材料二 如圖。 【外交之盛】 材料三 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達沃斯國際會議中心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 (1)材料一中,為什么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卻得到了類似戰敗國的待遇?這種“待遇”直接引發了近代中國哪一事件? (2)材料二中,結合圖1相關知識,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是什么?圖2反映的歷史事件具有什么歷史意義?圖3 體現了我國哪項基本國策的首次成功實踐? (3)材料三中,習主席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國在21世紀初加入的國際經濟組織是什么? (4)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國應如何應對?(寫出一條即可)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ADBB 6-10DACCD 11-15CDADC 二、非選擇題 16.(1)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 (2)抗美援朝。彭德懷。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3)土地改革。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準備條件。 (4)土地改革運動的完成,有助于建國初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 17.(1)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將適時解決香港問題。 (2)香港回歸的道路充滿曲折;香港問題的解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3)方針:“一國兩制”。權力關系:授權與被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的高度自治權來源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 (4)經濟持續繁榮發展。 (5)做法:增強綜合國力;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18.(1)弱國無外交,當時中國綜合國力不強大,政府腐敗無能。五四運動。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國兩制”。 (3)世界貿易組織(WTO)。 (4)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教育,培養各種類型的人才。(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