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下列是在某場戰爭中犧牲的現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籍部分革命烈士名錄。據此分析,這場戰爭最有可能是( ) 陳觀松(1924-1952) 賴監橋(1933-1953) 李佛林(1929-1953) 劉宴群(1927-1950) 徐承欽(1928-1951) 邱慈榮(1923-1952) 廖武(1931-1953) 蔡以仁(1918-1950) A.北伐戰爭 B. 抗日戰爭 C. 解放戰爭 D. 抗美援朝 2. 學習歷史需要正確認識史實與結論之間的關系。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A.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中國完成統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抗美援朝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百年屈辱 3. 下面對聯反映我國“一五”計劃成就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 B.改革開放同添異彩,經濟建設共展藍圖 C.一橋架長江南北暢通,三路通雪域漢藏同樂 D.萬里河山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4. 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基本確定,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 D.三大改造的完成 5. 1954年9月《人民日報》報道:在全國人民普選的基礎上,各地選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數民族代表, 147名婦女代表。這些代表齊聚北京中南海參加會議,共商國是。這次會議是( ) A.中共七大 B.開國大典 C.第一屆全國人大 D.政治協商會議 6. 1962年1月27日,劉少奇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過去我們經常把缺點、錯誤和成績比之于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關系……我到湖南的一個地方,農民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薄捌叻秩说湣笔侵? ) A.農業合作化運動 B.土地改革運動 C.“文化大革命” D.“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7.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所謂”一個階段推翻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既沒有經濟基礎,也沒有政治基礎,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設上行的綱領,而只能造成嚴重的混亂,破壞和倒退”。中共中央的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 A.三大改造存在過急、過快的問題 B.人民公社化運動破壞農村生產力 C.“大躍進”造成三年經濟嚴重困難 D.“文革”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 8. 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意義在于向世界宣告我們( ) A.將開始爭霸世界 B.將實施戰略進攻 C.將實施戰略防御 D.依靠自已的力量掌握核技術 9. 20世紀70年代我國思想理論界開展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場大討論首先否定了( ) A.以階級斗爭為綱 B.資產階級自由化 C.“兩個凡是”的方針 D.“文化大革命”的錯誤 10. 農業改革的結果完全是個奇跡,糧食生產的年增長率從1957-1978年間的2.1%提高到了1979-1981年間的4.9%,究其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大躍進”的促進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D.人民公社化的推進 11. 下列哪一城市既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又是現代史上設立的第一批經濟特區( ) A.上海 B.深圳 C.南京 D.廈門 12. 為了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我國實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按勞分配制度 B.社會主義制度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一國兩制” 13. 中國人的政治智慧是無與倫比和無限美妙的。周恩來教會人類怎樣為人處世;鄧小平教會人類怎么解決恩怨情仇。符合該材料主題的理論或政策分別是( ) A.求同存異、四項基本原則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國兩制 C.求同存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4. 2018年8月21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同薩爾瓦多共和國外長卡斯塔內達在北京舉行會談并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薩爾瓦多共和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這是繼5月以來多米尼加、布吉納法索先后與臺灣“斷交”,薩爾瓦多是4個月內第三個與臺灣“斷交”的“邦交國”,這一事實說明了( ) A.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共識 B.兩岸關系得到重大發展 C.“一國兩制”是臺灣回歸的良策 D.海峽兩岸已經達成一個中國的共識 15. 美國記者芭芭拉·沃爾特在回憶錄中說:“尼克松總統說過,中國之旅的意義不亞于登月?!?這一評價的依據是因為此次訪華( ) A.使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B.使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C.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解決了久懸未決的臺灣問題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這一時期,鞍山鋼鐵公司的大型鋼廠、無縫鋼管廠相繼開工,中國第一座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武漢長江大橋飛架大江南北。? 材料二 1956年元旦,北京市各行各業工商業者申請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得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 …?… 1月底,全國所有大城市和五十多個中等城市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者都實行了全行業公私合營。 請回答: (1)材料一中“這一時期”是什么時期? 其基本任務是什么? (2)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我國建設的重點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是20世紀50年代的什么歷史事件? (4)材料二中的事件什么時間結束?其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會議,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樹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他在撥亂反正,提出改革任務,推動農村改革方面起了偉大的歷史作用。 ——《中共黨史的80件大事》 材料二 我國某縣1980—1982年糧食產量統計表。 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糧食產量 5.02億公斤 5.70億公斤 7.15億公斤 材料三 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鄧小平 (1)材料一中會議作出了怎樣的重大決策?有何重要意義? (2)材料二糧食生產情況的變化直接得益于我國農村改革什么政策?其“偉大的歷史作用”如何? (3)材料三中深圳經濟特區對我國經濟建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隨著我國農村和城市的巨大變化,20世紀末,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有了什么新發展? 18. 共和國近70年的歷史進程中,多次多領域實現了跨越與轉變。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實現了從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政治、近代以來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失敗嘗試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跨越。 ——《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 材料二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 (1972年)二月二十八日,雙方在上海正式簽訂并發表____A____……的發表,在中美關系發展史上有著重要里程碑的意義。它標志著兩國從長期尖銳對立開始走上關系正?;牡缆?,為以后兩國關系的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四 中共的政策從階級斗爭到經濟改革的大轉變,是中國革命手段的重大改變。確定鄧小平為中國最高領導者的地位,到1978年底才實現,鄧的改革程序才得以開始。 ——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最能體現材料一中“新型人民民主政治 ”的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2)材料二文件是新中國成立后什么運動的法律依據?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運動對于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 (3)材料三中的“A”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談談你對“重要里程碑的意義”的理解。 (4)材料四中的“鄧的改革程序”“開始”于哪次會議?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次會議的歷史轉折性意義。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CCDC 6-10DDDCC 11-15DCBAA 二、非選擇題 16.(1)一五計劃時期 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2)重點發展重工業 (3)三大改造 (4)1956年底 作用: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7.(1)改革開放。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深圳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4)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18.(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運動:土地改革。意義: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或農村經濟)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 (3)文件:中美《聯合公報》。 理解:兩國關系從長期對立開始走向正?;?(4)會議: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