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1379001122680000117475001258570000人教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匯總 主要戰役: 1. 九一八事變:爆發:1931年9月18日,借口:柳條湖事件。影響: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也是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開始。 2. 七七事變:爆發: 1937年7月7日。意義: 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3. 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4. 臺兒莊戰役:1938年3月,共殲敵1萬余人,影響: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李宗仁) 5. 武漢會戰:1938年6月開始,戰役:萬家嶺戰役。影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武漢、廣州失陷后,抗日戰爭進相持階段。 6.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影響:這次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7. 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師長林彪,意義: 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8. 百團大戰:概況: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指揮下,目標: 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意義: 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9. 千里挺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意義: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10. 名稱 遼沈戰役 淮海戰役 平津戰役 時間 1948.9 1948.11—1949.1 1948.11—1949初 指揮 林彪、羅榮桓 劉伯承、鄧小平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 地點 錦州、長春、沈陽。 以徐州為中心 北平(和平解放)、天津、張家口 意義 解放東北全境 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被廣大地區 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11.渡江戰役:1949年4月,南京解放: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主要會議: 1. 中共一大召開: 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主要內容: 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成立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 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2.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在上海召開。主要內容:大會重申了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建設共產主義。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到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意義:這樣,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地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 3. 中共三大: 1923年召開,主要內容: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人國民黨,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 4.國民黨一大: 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內容:大會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農工三大政策。意義: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 5. 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內容: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6. 古田會議: 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會議,即古田會議召開,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 7. 遵義會議: 召開: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內容: 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意義: 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8. 中共七大:召開: 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 內容: 大會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人黨章。 意義: 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主要意義: 1. 戊戌變法:影響: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2. 辛亥革命:影響: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影響: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4. 新文化運動:興起: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并發表《敬告青年》一文,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代表人物: 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 主要陣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學。 意義: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盡管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5. 五四運動: 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結果: 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性質: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意義: ①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②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③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表現了偉大的力量?)④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是中國新民主主 義革命的開端——地位。) 6. 南昌起義: 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人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7. 長征意義: 粉碎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8. 一二·九運動: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9. 西安事變: 張學良、楊虎城 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0. 抗日戰爭勝利原因: 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砒柱的作用; 世界人民的支持。歷史意義:它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11.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a人民解放戰爭的正義性,b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c 黨中央,毛澤東的正確領導,d解放軍戰士的英勇奮戰。 土地政策: 1. 太平天國時期:《天朝田畝制度》: 主要內容 規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2. 辛亥革命:平均地權 3.紅軍時期: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 4.抗日戰爭時期: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 5.解放戰爭時期:政策: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法令文件: 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總路線: 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改革意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侵華戰爭: 1.鴉片戰爭:根本原因:英國要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借口):中國的禁煙運動。 結果: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影響: 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 第二次鴉片戰爭:原因: 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借口: “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侵略者: 英法組成聯軍,俄、美支持。結果簽訂: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人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占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3. 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影響: 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人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 八國聯軍侵華:目的:為鎮壓義和團運動。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且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5.日本侵華戰爭:1931年-1945年 近代化的探索 1. 洋務運動(經濟方面: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 目的: 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代表人物: 中央→奕?;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起止時間: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主要活動:a自強為口號,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先后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b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c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一些近代民用企業,比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d籌建新式海軍。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廣東等海軍。 洋務運動的評價: 性質: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進步性: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企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性: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失敗原因:①根本原因:沒有變革落后的封建制度②洋務派內部的腐敗 ③外國勢力的擠壓。 2. 戊戌變法(政治方面:學習西方的制度) A公車上書 : 導火線 《馬關條約》的簽訂。意義: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B百日維新: 內容:①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②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④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影響: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3.辛亥革命:(政治方面:學習西方的制度) 興中會: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同盟會:1905年8月,孫中山等在日本東京成立,確立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民報》作為機關報。性質: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意義: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三民主義: “民族”“民權”“民生”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4.新文化運動:(思想方面: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主要內容: a 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b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口號,c文學革命,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主張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 中國近代化的特點:由學習西方的技術到學習西方的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逐漸深入的過程。 國共兩黨的關系: A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1月---1927年7月) 形成的標志: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主要成果:建立黃埔軍校,進行北伐戰爭。北伐目的: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湖南、湖北是北伐戰爭初期的主要戰場。 葉挺第四軍獨立團 汀泗橋和賀勝橋。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 汪精衛 “分共會議, 國民革命失敗。 B十年內戰時期 :(1927—1937)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紅軍長征 C 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1945)初步形成: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正式形成:《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 D 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啟示: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